一 、定性:陽明藥物 二、歷代本草論述 1、《本經(jīng)》:味甘、無毒,主下赤白,殺火毒 2、《別錄》:味苦、平,微寒。主癰腫疽瘡;散結(jié)氣,止痛除熱,目中赤,小兒驚癇,溫瘧,女子陰中腫痛。 3、《藥性論》:治面上皰瘡。 4、《日華子本草》:止驚邪,發(fā)背,瘰竊,腸風(fēng),痔漏,刀箭瘡,撲損,溫?zé)岑懠?,血痢?燙火瘡,生肌止痛。 二、臨床運(yùn)用 1、癰腫疽瘡:微寒清熱解毒,對于熱性瘧瘡,連翹漏蘆湯可“療傷寒熱毒作赤色,癰疽、丹疹、腫毒,及眼痛生障翳”。組成:連翹、漏蘆、升麻、麻黃、黃芩、白蘞、白薇、炙甘草各二兩,大黃三兩,枳實(shí)三兩。 2、目中赤:陽明濕熱或陽明內(nèi)熱引起的目赤證,《千金》 漏蘆湯。 3、外用:白蘞、烏頭(炮)、黃芩各等分。搗末篩,和雞子白敷上(《普濟(jì)方》白蘞散)。 4、女子陰中腫痛,帶下赤白:《千金》連翹漏蘆湯。 5、治療腳攣拘攣,清熱利濕熱,濕熱去筋絡(luò)舒展,比如千金白蘞薏苡仁湯:治風(fēng),拘攣不可屈伸方。組成:白蘞、薏仁、芍藥、桂心、牛膝、酸棗仁、干姜各一升,附子三枚。 上九味?咀,以醇酒二斗漬一宿,微火煮三沸,服一升,日三次。 6、治吐血、咯血不止:白蘞三兩,阿膠二兩(炙令燥)。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二鏡匕,酒水共一盞,入生地黃汁二合,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溫服。如無地黃汁。入生地黃一分同煎亦得(《圣濟(jì)總錄》白蘞湯)。 7、皮膚中熱痱、瘰疬:白蘞、黃連各二兩,生胡粉一兩。上搗篩,容脂調(diào)和敷之(《劉涓子鬼遺方》白蘞膏)。 8、治癰腫:白蘞二分,藜蘆一分。為末,酒和如泥,貼上,日三(《補(bǔ)缺肘后方》)。 9、聤耳出膿血:白蘞、黃連(去須)、龍骨、赤石脂、烏賊魚骨(去甲)各一兩。上五味,搗羅為散。先以綿拭膿干,用藥一錢匕,綿裹塞耳中(《圣濟(jì)總錄》白蘞散)。 10、治白癜風(fēng),遍身斑點(diǎn)瘙癢:白蘞三兩.天雄三兩(炮裂去皮臍),商陸一兩,黃芩二兩,干姜二兩(炮裂、銼),躑躅花一兩(酒拌炒令干)。上藥搗羅為細(xì)散,每于食前,以溫酒調(diào)下二錢(《圣惠方》白蘞散)。 11、治瘰疬生于頸腋,結(jié)腫寒熱:白蘞、甘草、玄參、木香、赤芍藥、川大黃各半兩。上藥搗細(xì)羅為散,以醋調(diào)為膏,貼于患上,干即易之(《圣惠方》白蘞散)。 【藥物比較】 白蘞與漏蘆都是陽明濕熱藥物,都可以清熱燥濕治療瘡瘍。白蘞可以治療腳拘攣;漏蘆可以下乳汁,治療遺尿。 【轉(zhuǎn)載需注明出處,違權(quán)必究】 |
|
來自: Dwb醫(yī)者仁心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