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君子通曉的是義,小人只知道利。 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 《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生活在春秋時代,這里說的君子、小人,要放在春秋這個時代背景下去理解。 先看一張手繪的簡圖: 武王伐紂,周公東征之后分封天下,周的貴族們帶領(lǐng)著軍隊來到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建立統(tǒng)治政權(quán),他們要統(tǒng)治的對象就是被他們征服了的殷商遺民, 為了便于統(tǒng)治,周人在自己的統(tǒng)治據(jù)點建起了城墻, 第一道城墻之內(nèi)是統(tǒng)治者,即諸侯;第一道城墻和第二道城墻之間的區(qū)域,是周民族的國民,也稱國人;城墻之外是殷商遺民,即平民,也稱為野人! 君子,就是城墻之內(nèi)的貴族;小人就是城墻之外的平民。在春秋時代,君子和小人代表著不同的階級。 所謂利,就是利益,是好處, 所謂義,是道義,其背后代表的是西周的禮法,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是說遇到事情,君子想的是符不符合道義,小人想的是對自己有沒有利益, 為什么君子通曉義,小人卻只知道利呢?有兩個原因, 1,文化壟斷 《周禮》是周公制定的,用來指導(dǎo)和約束貴族們行為的一種禮制,周禮規(guī)定了遇到什么事應(yīng)該怎么做,應(yīng)該怎么對待父母,怎么對待君主...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周禮的這些規(guī)定僅僅在貴族階層流轉(zhuǎn),城外的野人根本不可能接觸到。 2,食飽才能思淫欲 據(jù)說,世界上的哲學(xué)家一般都衣食無憂,也對,只有衣食無憂才能胡思亂想,才有可能成為哲學(xué)家。 春秋時期的貴族們有城外的野人養(yǎng)著,動不動就“食邑三千”,吃飽了沒事干就遵守周禮,那叫高雅;而城外的平民呢?中午沒吃飽,晚上還要繼續(xù)餓肚子,即使知道周禮,恐怕也沒力氣遵守。 這些終日饑腸轆轆的野人,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肯定第一時間思考這件事對自己是否有好處?是不是能把晚上的飯解決了? 而終日衣食無憂的貴族,在遇到事情的時候可以悠悠哉的思考:我要怎么做才能符合自己的身份?懂得周禮那是身份的象征,肯定第一時間考慮是否符合道義了。 以上兩點,“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在春秋時期是必然的,再正常不過。 隨著歷史車輪的前進(jìn),如今的我們已經(jīng)沒有所謂的貴族和野人之分了,君子和小人的含義也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君子,我通常理解為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我們通常理解為沒有道德的人。 道德高尚的君子能談利益嗎?能,“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符合道義,君子還是能談利益的。君子談利的底線就是必須符合道義。 沒有道德的小人會談道義嗎?恐怕很難,小人不僅僅是在求溫飽,而是餓了就要吃山珍海味,出門就要八抬大轎的。為了這些“人欲”,小人通常不講道義,即,無底線。 沒有人天生就是小人,也沒有人天生就是君子。 如何做君子而不做小人?九個字:存天理,滅人欲,事上練。 如何練?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加油吧,君子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