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的理論核心是建立在藏象學(xué)說、八綱辨證以及臟腑辨證的基礎(chǔ)上,通過對臟腑的認識,在相應(yīng)部位通過辯證來制定調(diào)理方案。 藏象學(xué)說,是研究藏象的基本內(nèi)涵、各臟腑的形態(tài)結(jié)構(gòu)、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精、氣、血、津液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以及臟腑與臟腑之間、臟腑與形體官竅之間、臟腑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學(xué)說。它是中醫(yī)理論體系和臨床辯證的核心部分,對疾病的防治及康復(fù)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位于胸腔,橫膈之上,兩肺之間,外有心包護衛(wèi)生理特性:心為陽臟而主陽氣,主通明,心與夏氣相通應(yīng)。附屬功能: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在體主脈,其華在面,開竅于舌,心與小腸互為表里。心包又稱心包絡(luò),亦稱“膻中”是心臟外面的包膜,有保護心臟的作用。但在功能上依附于心。由于心包是心的外衛(wèi),所以邪氣犯心時,常先侵犯心包,因此,在病理上他又有“代心受邪”的作用,心包受邪又必然會影響心的功能,而出現(xiàn)心的癥狀。生理特性:肝氣主升發(fā),肝喜條達而惡抑郁,為剛臟,肝與春氣相通應(yīng)。附屬功能:在志為怒,在液為淚,在體主筋,其華在爪,開竅于目。肝與膽互為表里。脾位于腹腔上部,橫膈下面,與胃以膜相連,脾胃同主消化,是人體后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生理特性:脾氣主升,脾喜燥而惡濕,脾與長夏相應(yīng)。附屬功能: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在體主肌肉,主四肢,開竅于唇。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上連氣管,與喉鼻相連,故稱喉為肺之門戶,鼻為肺之外竅。肺在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覆蓋于諸臟之上,故稱華蓋。 生理特性:肺主宣發(fā)肅降,肺為嬌臟,不耐寒熱,肺喜潤而惡躁,肺與秋氣相通應(yīng)。生理功能:主氣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脈,主治節(jié)。附屬功能:在志為憂(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于鼻。肺與大腸互為表里。位于腰部脊柱兩側(cè),左右各一。腎藏先天之精,主生殖,為人體生命之本源,故稱“腎為人體先天之本”。附屬功能:腎在體主骨,生髓,通腦,其華在發(fā),開竅于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互為表里。2、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位于右肋下,膽與肝相連,附于肝,膽是中空的囊狀器官,又稱膽囊。膽內(nèi)藏“精汁”即膽汁,膽汁來源于肝。膽汁有助消化的作用,膽汁由肝的疏泄下行往入胸中,促進食物消化吸收。膽與肝互為表里。胃位于腹腔上部,居于膈下,上接食道,下接小腸。胃,又稱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稱上脘,包括噴門,噴門上接食道;胃的中部稱中脘,即胃體部位;胃的下部稱下脘,包括幽門,幽門下接小腸。胃與脾互為表里。生理功能:主受納,分泌胃酸,腐熟水谷。胃氣以降為和,胃喜潤惡燥。小腸位于腹中,上接幽門與胃相通,下口接闌尾與大腸相連。是一個比較長,進一步消化和吸收食物的器官。小腸與心互為表里。大腸居于腹中,其上口在闌尾處于小腸相接,下口緊接**。大腸的上段是結(jié)腸,下段是直腸。大腸與肺互為表里。位于下腹部,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是一個中空的囊狀器官。膀胱其上右輸尿管與腎相連,其下有尿道,開口于前陰。膀胱與腎互為表里。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三焦是位于胸腹腔的一個大府,固有“孤府”之稱。雖為六腑之一,但不是一個獨立的臟器。奇恒之腑中除膽為六腑之外,其余者皆無表里配合,亦無五行之配屬,這是奇恒之腑不同于五臟六腑的又一特點。本節(jié)主要講到腦和女子胞。腦,又名髓海,深藏于頭部,居顱腔之中,其外為頭面,內(nèi)為腦髓,故有腦為髓之海之稱。生理功能:主宰生命活動,主精神意識,主感覺運動,心腦共主神明,腦喜靜而惡燥。女子胞也有子宮、胞宮之稱,位于小腹部,在膀胱之后,直腸之前。其下口與陰道相連呈倒置的梨形。女子胞與肝,與脾,與腎及十二經(jīng)絡(luò)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人體以五臟為中心,與六腑相配合,臟腑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在生理上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協(xié)同、相互為用;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某一臟腑有病常常累及到其他的臟腑。心主血,肺主氣,相互配合,保證氣血正常運行“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一陰一陽,血的運行依靠氣的推動。“血”物質(zhì)(陰)“氣”功能(陽),氣的輸布需要血的運載。若肺氣虛弱,長期缺乏鍛煉,則無力推動心血,血運不暢,形成心血瘀阻,胸悶,氣短,心慌。心陽下降于腎,溫陽,腎水上濟于心,以資助心陽,使心陽不亢,稱為“水火相濟”“、”心腎相交”。若腎水不足,不能上濟于心陽,會使心陽偏亢,失眠,”心腎不交”。脾不統(tǒng)血可導(dǎo)致心血不足,思慮過度,耗損心血,則引起失眠多夢。血賴于精的滋養(yǎng),精需要血的化之,“肝腎同源”。臨床上如腎精虧損,可致肝血不足,肝血虛也致腎虧虛。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的運化需腎陽,腎氣足又依賴脾運化水谷精微的充養(yǎng)。主要是表里關(guān)系,一陰一陽,陽主表,陰主里,經(jīng)脈相互聯(lián)絡(luò)。如心經(jīng)實火,可“移熱于小腸”,出現(xiàn)尿少,尿赤,灼熱,反之小腸有熱,也可循經(jīng)上熏與心,則心煩口舌生瘡,糜爛。肺氣肅降,則大腸傳導(dǎo)正常,而大腸的傳導(dǎo)通暢,又有助于肺氣的肅降。脾氣上升,水谷精微才能上輸;胃氣下降,飲食水谷才能下行。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膽附于肝,膽汁來源于肝,肝主疏泄,肝之余氣生成膽汁,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膽汁排泄才會正常,若疏泄功能失常,膽汁排泄不暢,則會產(chǎn)生胸肋脹痛,口苦等。腎主水液,為主水之臟。膀胱儲尿、排尿為主水之腑,而膀胱的開合作用取決于腎的氣化功能。腎的精氣充盈,固攝有力,膀胱開合有度,則排尿功能正常,如果腎精不足,氣化不利,膀胱開合失常,則水液代謝紊亂出現(xiàn)尿頻,尿失禁或排尿困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