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化勞動最初是馬克思早年在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異化 (aIienation):哲學和社會學的概念。理論化和系統(tǒng)化的人道主義思潮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產生,并經過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不同詮釋而日趨豐富;“異化”的概念則最早出自黑格爾哲學體系,費爾巴哈借用這一名詞,并使它具有新的含義。青年時代的馬克思,仍帶有黑格爾思想的痕跡,同時又受到費爾巴哈思想的影響,所以仍主要著眼于從抽象的人的本質去思考社會,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去分析問題。但是,馬克思克服了其中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觀點,使之成為分析和揭示以私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本質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論工具,從而在揭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的聯(lián)系上,達到了前人所不曾達到的高度。 馬克思像 “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力量和數(shù)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chuàng)造的產品越多,他就變成廉價的商品。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力量和數(shù)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chuàng)造的產品越多,他就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边@一事實表明“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庇谑潜阋隽藙趧赢惢牡谝恢睾x,即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產品在使社會增值的過程中反噬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根據(jù)以上表述,讓我們來建立一個簡單的模型。 假設在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時期,社會中的勞動力(不考慮失業(yè)情況)為一定值L0,單位勞動力價值為a,單位勞動力的生產的勞動產品價值為b。 則有社會總的勞動力價值(不考慮相互作用的情況下)為P=a·L0,同樣則生產的勞動產品價值Q=b·L0。 同時由《手稿》中的重要假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則dP=k·dQ,即L0·da=k·L0·db,化簡得da=k·db(k<0,k在簡化情況下可以看做一個常數(shù))。 由此可以列出如上等式。在我嘗試進行積分得出這種極簡情況下的等式時,發(fā)現(xiàn)無法整合,或者說也不需要,因為很明顯隨著生產力的進步,db≥0是必然的,那么da≤0也是自然的。 這個推倒看上去非常簡單(即使是在簡化情況下也顯得這個結果太簡單了),這意味著,發(fā)展時間越久,社會財富分布的歧化就越明顯。勞動者自身的價值越來越低,而社會價值卻越來越多。雪上加霜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所謂的社會價值,又會大部分流向資本家的口袋,不妨假設資本家在社會總資產中占一固定比重,則我們可以得到,在資本與勞動的角力中,勞動價值惡式微是不可避免的。當然,這種極簡的情況下,會出現(xiàn)勞動價值越來越低得到情況,這是缺少外界客觀存在的約束條件的結果,比如若勞動價值趨近于零,那么社會的勞動生產其實就不能進行了。還有就是這個模型中沒有考慮帕累托最優(yōu)分配,只能做最簡單的分析。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看到,異化勞動對勞動本身的損害,勞動主體性的喪失之后,這就像決堤的洪水不可阻擋。在資本主義世界,每隔8年左右就會有一場金融危機,或大或小,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異化已經積累到了決堤的程度,而金融危機過后,其實還是繼續(xù)。這也并非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社會版本,而是異化是資本主義世界的核心本質,是不可消除的。 第二重含義是勞動本身的異化,這在四重含義中處于核心位置, 它對勞動產品的異化、人的類本質的異化和人與人的異化起著決定性作用。而與勞動本身的對立,文中是這樣表達的,“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發(fā)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是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本臀覀€人的理解而言,主要體現(xiàn)在勞動主體性的缺失上,通過勞動我們沒有感到“我通過勞動改變了世界”這樣的心情,卻是“因為勞動我變成了什么樣子”這樣比較消極的心情。比如曾經我為了飽腹,就摘樹上的果子吃,后來低處的果子被摘光了,我為了摘高處的果子而制造了一個叉子,從此我便離不開它了,甚至還要進一步改造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可后表現(xiàn)為我成了這工具的奴隸。甚至于到現(xiàn)代社會,我們常常會有“這份工作不是為我而做”的念頭,我們的勞動似乎已經不屬于我們自己,勞動成了我們自身的喪失。 由以上兩條可以引出第三重內涵:勞動與人的類本質的異化。馬克思認為,人是類存在物,“人類的本質就是自由自覺的活動,這種本質通過對象化即通過實踐創(chuàng)造對象世界、改造無機自然界得到表現(xiàn)和確認”,但是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無論是勞動產品還是勞動行為都和勞動者相異化了,不僅不能被用來證明人類的本質,甚至往往與人類本質背道而馳。這一點或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不少時候我們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建設嗤之以鼻,對自由自覺的活動也漠不關心,對最原始的動物性生理需求趨之若鶩。一方面,人類的文明時期和漫長的進化時期相比確實太短了,原始的動物性是每個生物都無法擺脫的,有的學說認為人類的出現(xiàn)是基因優(yōu)化的選擇,所以從基因優(yōu)化的進程來看,人類不過是載體,那么或許繁衍是我們的首要任務,歸結到動物性也不無道理??戳恕妒指濉?,我覺得或許還出于遠離動物性的勞動同時也是與人的類本質的異化,可以用來解釋現(xiàn)代社會中有時突然襲來的感到無根無源的痛苦。 第四重含義是人與人的異化?!叭送约旱膭趧赢a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這一點我其實沒有很好的理解,《手稿》認為之前的三種對立可以自然適用于人與人的對立,這一點也是我不太理解的地方。 為什么人要將可以看作進步的勞動視作敵對的力量呢?比如之前提到的摘果子,會使用工具其實是人類的進步的體現(xiàn),也是主觀能動性的體現(xiàn),為什么不能欣然接受呢?按照馬克思的解釋,“人對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對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xiàn)和表現(xiàn)”,“勞動和勞動產品歸屬的那個以及的存在物,勞動為之服務和勞動產品共同享受的那個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所以在人與自身的關系背后站立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人自身的異化,是因為人與人異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