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過去歷代統(tǒng)治者都要于冬至日進行祭天大典,在民間百姓也有在冬至祭祖,吃餃子、湯圓等重要節(jié)令食物的習俗。在先秦時代,曾經(jīng)以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直到現(xiàn)在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我們都知道冬至吃餃子,那么,除了食文化,還有其他的風俗嗎?
今天,小七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九九消寒圖》。
第一次看到“九九消寒圖”是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滴趸实蹘е霘v將懸于堂中木影壁上的中空字的筆畫描黑,他告訴弘歷,每天描一筆,字都描黑的時候,春天就到了。
▲《紅樓夢》中的九九消寒圖
從冬至開始,白晝便一天天的長了,要過九九八十一天才寒盡春來,古人稱之為“復陽”的過程,即陽氣逐漸回復,慢慢變暖。
這八十一天每九天被分為一“九”,共九個“九”,稱為“九九”、“數(shù)九”。民間把冬至叫作“交九”或“數(shù)九”,冬至之后“數(shù)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順口溜: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數(shù)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不僅僅是人們對氣候的經(jīng)驗總結,也是人們在嚴冬時節(jié)對春天的一種企盼。
從冬至那天起就算進九了,從明代開始,在我國北方,每到冬至前,家家都要忙的一件事就是,繪制《九九消寒圖》。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后天氣陰晴的“日歷”,人們寄望于它,來預卜來年豐欠,是一種很有傳統(tǒng)特色的、好看的日歷。
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個單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shù)九個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出九后,正值來年春分,東風送暖,大地回春,農(nóng)忙季節(jié)開始了。
九九消寒圖的種類很多,有畫圈消寒圖、文字消寒圖和梅花消寒圖等多種。畫消寒圖,一方面是為了計算過去的九九日數(shù),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有趣的消寒娛樂活動。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幾種有趣的消寒圖:
1、畫圈式
這是比較簡單的一種。
在一張白紙上畫九個大方格,再在每個大方格中,印九個紅圈,或九個銅錢文。
從冬至日起,每過一天便用筆點染一個圈。
點的時候只點圈的某一部分,以便區(qū)別不同的天氣。規(guī)則如下:“上畫陰,下畫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本褪钦f如果是陰天,就在圈的上部分染墨,如果是晴天就把下面一半染黑,左邊代表風天,右邊說明有雨,如果這天有雪就把中間染黑。
另外也可以用不同的顏色來區(qū)分,晴為紅,陰為黑,雨為藍,風為黃,落雪則白。等到穿暖花開的時候,紙上也五彩繽紛。
2、文字式
也稱為“寫九”。
選九畫的字九個,組成一句詩句。每畫代表一天,每字代表一個九,九個字代表九九八十一天。
用雙鉤空心字體畫到一張紙上,每過一天,用帶顏色的筆填一劃,填完九個字,則九盡九出。如“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就是常用的寫九的一句話,從這句話中還能讀出人們熬冬盼春的急切心情。
上有題“管城春滿”,因為有秦代大將蒙恬造筆的典故,蒙恬被封在管城,所以后世就用管城作為毛筆的代稱。“管城春滿”便是在筆下春意逐漸充滿人間的意思。在故宮養(yǎng)心殿燕禧堂的隔扇上便懸掛著一幅描好了的消寒圖,是1924年,溥儀最后一年居住宮中時所使用,便屬此類。
這類寓教育于圖中的“消寒圖”,過去在農(nóng)村教育不普及的情況下,既有教子讀畫識字,又有教育兒童尚勤學、讀書成人的作用。 有的畫勾芒神倚臥牛背,配以每字九筆的佳句,或者童子戲弄九字牌。如:“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香保送茶來聽前待客”等。
此外還有兩種圖上印二十四節(jié)氣表,供農(nóng)民耕作參考,下印有“九九歌”。
3、素梅圖
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有九個花瓣,共九九八十一瓣,代表“數(shù)九天”的八十一天。
每過一天就用紅筆或黑筆涂染一個花瓣或一朵,花瓣盡而九九出,九盡春深,冬去春來。
更有趣的是婦女曉妝染梅。明人楊允浮《灤京雜詠一百首》曾提及此俗,他在自注中云“冬至后,貼梅花一枝于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胭脂日圖一圈,八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暖回矣?!眿D人每日清晨梳妝的時候用胭脂點素梅圖,別有一番閨閣之中的樂趣。
染完的素梅不但十分好看,而且猶如一幅精心構思、技法獨特的梅花圖。古時百官在冬至日上朝畢后,互拜禮儀時還會素梅“九九消寒圖”相互雅贈。
長春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郭長海曾記錄過這樣一件事:
十歲的那年春節(jié),到遠處一位親戚家去拜年。看見他家墻上掛著一幅《九九消寒圖》,沒有畫,只有長長短短、反反正正的九個字。
大概是家、重、夜(倒著寫)、枕(橫著寫)、被、門(右邊有人字)、會(下缺日)、思(心在上田在下)、夢(下缺夕)。
大爺說:“認得嗎?念念!”
我心想:“凈是些什么破字呀!都沒寫全。還念呢!”就不好意思地跑開了。
開春以后,又去串門,圖上都黑黑的快涂滿了。我好奇怪,“這些破字都有用了嗎?”
大爺拉著我的手說:“你看著字!”他就念出來了:
人離家鄉(xiāng)千里重,倒夜橫枕被里空。門外有人無日會,心思顛倒夢不成。
“每個字都九筆。這是一首《亂離詩》”。大爺告訴我說:“舊社會老百姓最怕四大災:水旱官匪。一有災,拋家棄,背井離鄉(xiāng),妻離子散,四處逃亡。念念這首詩,你就明白了!”
我當時聽了,心里一緊,牢牢地把這首詩記在心里。以后每當看到《九九消寒圖》,我都在心里叨咕上一遍。
七十年前的事兒,直到現(xiàn)在都記得清清楚楚,并且引發(fā)了我對《九九消寒圖》的興趣。許多年來,各種各樣的《九九消寒圖》是少見了,可是這首《亂離詩》卻永遠也忘不了。
除了皇宮以外,歷史上的《九九消寒圖》實物都沒有流傳下來,可是,印在人們腦海中的意象,卻很新鮮的保存著。說起來,也是一份民族文化遺產(chǎn)呢。
▲邯鄲廣平小學的過冬至活動
九九消寒圖是流傳了幾百年的風俗,但說實話,小七也是近來才對它有所了解。相信很多人也和小七一樣。一方面,人們對于傳統(tǒng)習俗越發(fā)失去敬畏之心,大多是走形式;另一方面,生活節(jié)奏變快,娛樂方式增多,這樣慢節(jié)奏的風俗自然被大家慢慢舍棄。
所以,小七有個提議,從今天起,爸爸媽媽們帶著我們的孩子,大家一道數(shù)九過冬。
希望大家在快速又忙碌的生活中,能夠慢下來,給自己一點空閑的時間,享受時光傳統(tǒng)文化帶來的浸潤,享受一家人相處的時光。
讓傳統(tǒng)、文化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待到明年出九,春暖花開時,發(fā)芽成長。
-------------------
圖文綜合整理自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