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讀書有用與否,歷來都爭論不休公元前3200年,當蘇美爾人發(fā)明出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識字之人便理所當然承擔著令人尊敬的角色,負責傳達“神的旨意”,同時也保證著法律、貿(mào)易和財政制度的順利運轉(zhuǎn)。 作為“眾神的書吏”,蘇美爾城邦里的抄寫員社會地位極高,屬于絕對的貴族。 而到了現(xiàn)代,隨著文化的傳播與文明的普及,識字不再是一種特權(quán)。 陶泥、石碑、甲骨、竹簡、紙張,再到互聯(lián)網(wǎng),承載文字的載體越來越輕便,信息傳播的成本也越來越低,但是心懷“讀書無用”的人卻越來越多,甚至也不乏有讀書人心生疑惑: 讀書真的有用嗎? 中國古代既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至理名言,也不乏“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的書生抱怨。 而時至今日,在知乎上,這個問題無論何時,都能掀起人們的議論紛紛。 時隔2年,同樣的問題依然幾百人在討論 為什么讀書有用與否一直會爭論不休,其根源就在于: 不是每一個讀書人獲得了設(shè)想的“自我進步”與“功成名就”。 02 讀書,確實是只需要投入時間,就可能帶來高額回報的“投資之道”① 時間投入的長短,拉大了知識積累的差距 在財富積累的過程中,人們有機會通過借力外部條件來快速獲取財富; 而知識積累卻不同,讀書需要本人投入足夠的時間與精力,才有可能獲得積累。 相比于財富動輒成千上萬倍的差距,人們在可投入讀書時間上的差距實在是要小的太多。 在《深度思維》中,作者指出:知識積累在馬太效應(yīng)的加持下,隨著時間的拉長,將會在極大化地拉大知識優(yōu)勢者與劣勢者的差距。 《深度思維》:知識優(yōu)勢與劣勢者的差距隨著時間拉長呈現(xiàn)指數(shù)式變化 我們周邊不乏這樣的寶媽,在孩子出生的時候秉承“快樂教育”,放任孩子享受快樂的童年,可是撐不過小學一年級,就在“贏在起跑線”的旗幟下舉手投降。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寶媽們把“快樂教育”等同于“放任自流”,忽視了知識的輸入與積累,孩子經(jīng)過了3-4年的差異后,逐漸拉大了與其他孩子的差距。 向往的生活第二季中曾有這樣一段場景,也驗證了知識積累帶來差距是多么明顯: 王迅現(xiàn)場表演拉小提琴,令眾人驚嘆不已,可是王迅自己卻非常遺憾,學了幾年最終卻沒能堅持下去,小提琴只是一份登不上臺面的回憶。 而劉憲華卻正好相反,他感謝自己的媽媽在他試圖放棄的時候,逼著他把練琴堅持了下來,才能在十幾年后擁有了一份令人羨慕的技藝。 與小提琴大師呂思清合奏的劉憲華 ② 讀書帶來的不僅僅是物質(zhì)回報,還有精神滿足 且不提現(xiàn)如今人人皆知的“讀書換錢“”方式——寫書評、拆書稿,“樊登們“不僅自己讀書,還通過給他人讀書賺的盆滿缽盈。 2013年成立的樊登讀書在2018年開始每周解讀一本書,一年解讀50本書,帶來了過億的收入。 如果說樊登讀書的成就還顯得有點遙不可及,那么頭條專欄給人講述《杜月笙108堂江湖智慧課》,則是盡在咫尺的超10萬收入了。 頭條上講述杜月笙故事的一個專欄,超10萬的流水 當然讀書不僅有物質(zhì)回報,還能在無形中提升人的氣質(zhì),為其加持一份光環(huán)。 同樣是明星,讀書后的胡歌,在網(wǎng)友的筆下是這樣的:
而號稱娛樂圈最高學歷的不知“知網(wǎng)”翟天臨,卻被人戲謔:
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出自蘇軾的經(jīng)典詩句,是對讀書人最好的注解。 《少年派》中,當林妙妙因為陷入網(wǎng)絡(luò)直播而變得死氣沉沉的時候,張嘉譯飾演的林大為用古文故事、詩詞為其解惑,知性的魅力一時間圈粉無數(shù)。
不讀書,遇到這種情況恐怕只能仰天長嘆,只差上手揍人了 03 如果讀書沒用,說明缺了最基本的獨立思考力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前夕,馬云應(yīng)中國金融博物館讀書會的邀請發(fā)言,在會上語出驚人:
很多人都以這句話為背景,說“我現(xiàn)在還沒有成功呢!等我成功了再讀書也不遲”。 實際上,馬云說這句話的前面還有一句話:現(xiàn)在很多人不會讀書。 馬云說自己讀書不多,成功與否也和讀書沒多大關(guān)系 什么叫會讀書:讀書時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和疑惑。 舉個我讀書中遇到的簡單例子: 很多要提升自我閱讀能力的人,可能也曾讀過這2本書:一本是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一本是印南敦史的《快速閱讀術(shù)》。 兩個作者在如何讀書的理念上,截然相反。 奧野宣之提倡閱讀要做筆記:
而印南敦史的想法卻正好相反:
當我看到兩個截然不同的讀書理念時,腦海里第一反應(yīng)就是一個中年大叔(奧野宣之1981年生)與一個日本老頭(印南敦史1962年生)在“打架”。 兩本同樣暢銷卻讀書理念不同的閱讀書籍 這個時候如果沒有獨立思考能力,讀書不僅無法解決困惑,反而會加重疑慮: 到底應(yīng)該怎么讀書呢?做筆記就會慢,卻可能像奧野宣之說的一樣,可以有效吸收養(yǎng)分;但是又無法學會印南敦史一年看700本書,并寫出了700篇書評的輝煌戰(zhàn)績? 而深入思考就能發(fā)現(xiàn),無論是奧野宣之的“一元筆記法”、“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法,還是印南敦史的“流水式閱讀法”、“呼吸式筆記法”,其核心目的只是要讓讀者學會獨立思考。 兩者的讀書理念,在落實到讀書筆記上唯一的區(qū)別在于:前者鼓勵多想多記,而后者鼓勵凝練精華。 如果沒思考清楚這一點,只會在讀這2本書籍的時候越來越迷惑,連如何做讀書筆記都無所適從。 所以,讀書雖很重要,但讀書中的獨立思考力更重要。 就像馬云在2014年那次演講中后來補充的:我雖然讀書不多,但是會把遇到的每個人當成一本書,讀他們的人生閱歷,讀他們遇到每件事情怎么處理,總是會有一些啟發(fā):“哎,這個哥們的做法還挺逗的!” 2019年的西點軍校演講,馬云仍然在強調(diào)思考的重要性 04 有效的讀書筆記,是鍛煉獨立思考力的第一步我在做讀書主題的閱讀時,發(fā)現(xiàn)每個資深作家都會分享不同的讀書筆記做法。 除了上文介紹的奧野宣之、印南敦史的不同筆記法,其實市面上還有流行的還有麥肯錫讀書筆記法、洋蔥讀書法、符號式讀書筆記法、剪報式讀書筆記法等等。 用什么讀書筆記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幫助你獨立思考。 只有能夠讓你更加開心地閱讀、并能延伸出獨立思考力的讀書筆記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結(jié)合過往經(jīng)驗,想要做出有效的讀書筆記,鍛煉獨立思考力,關(guān)鍵是要做到以下最基本的3點: ①讀自己喜歡的書最重要 讀書最大的前提就在于“能讓你感到開心”,只有這樣才能讀的進去。 市面上的書籍水平參差不齊,但是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其感興趣,畢竟能夠出版的書籍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三審三校,也有其可取之處。 很多的時候,人們對于讀書總是想的很“功利”,一定要去讀專業(yè)書籍,工具類書籍,覺得那些書籍才是有幫助的。 但是實際上讀什么書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從中啟發(fā)思考。
令你開心地讀書最重要 ②無論思考是什么,一定要寫出來 無論是用各類符號做標記,還是摘錄下來令你心動的話,讀書最重要的是記錄下來一瞬間的思考。 不用擔心思想不夠深刻,記錄下最簡單的即時感受,就是鍛煉思考力的開始,慢慢地思考就會越來越深入。 比方說:第一次讀世界歷史的時候,我一直很疑惑古歐洲挖掘出來的黃金工藝品居多,而中國卻有很多的青銅器工藝品。 當時的疑惑一閃而過,我也只是簡單記錄下來自己的困惑,“難道是因為中國的黃金儲量沒有歐洲多嗎?” 這個思考不一定是對的,但是它讓我打開了疑惑的大門,當配合第3個建議點的時候,就有機會產(chǎn)生更多的認知。 一定要隨時記錄下你的讀書想法,無論是否深刻 ③標記好原文和自己的感想,重讀讀書筆記 在《如何高效閱讀》一書中,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無論是我們第一遍閱讀抓到了多少信息量,還是人類本身的記憶遺忘曲線,都告訴我們:重讀筆記或者是書籍,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和認知。 而最有效的重讀方式,就是先重讀讀書筆記,遇到新的興趣點,再重讀原書。 為了方便重讀自己當初的思考,做讀書筆記至少需要對原文和感想分別做標記,以免重讀時記憶混淆。 比如說:原文在最前面加上■標記,思考點在最前面加上○標記,同時標上頁數(shù),方便重新翻書。 我的筆記樣式:做什么標記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區(qū)別原文與自己的思考 重讀的好處,就在于重溫當初的思想,啟發(fā)并延展出新的思考。 還是以上文提到的歐洲用黃金,中國用青銅的疑惑為例,在重讀時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中國疆域統(tǒng)一的時間較長,龐大的經(jīng)濟貿(mào)易體量,即使黃金儲量不低于歐洲,也不得不以黃金作為庫存維持貨幣穩(wěn)定;而歐洲多為城邦制,經(jīng)濟的流動沒有這么頻繁,再加上地中海、大航海時期的全球殖民地的拓展,讓其有了足夠的黃金儲備來做揮霍。 05 鍛煉獨立思考力,就是一場“見自我”的修行在王家衛(wèi)導演的《一代宗師》中,宮老爺子對葉問說:
如果以此來比喻讀書,那么“見自我”就是發(fā)現(xiàn)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具有什么樣的思想;“見天地、見眾生”則是汲取更多的思想后,不斷開拓眼界,提升自己的格局,從而能更加自如地應(yīng)對這個世界。 從做有效的讀書筆記開始,鍛煉獨立思考力,就是一場“見自我”的讀書修行。 否則,沒有獨立思考力,讀書只是一場幻想“個人進步”、“功成名就”的自嗨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