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有這么一個人,每天夢里都好像發(fā)現(xiàn)了真理,可是醒來的時候這個真理就忘了。終于有一天,他決定把這個真理記錄下來。于是他就在枕頭旁邊放下了筆和筆記本。這天夜里,他真的又想起了這個真理,于是他在半睡半醒之間爬起來,把真理下了下來,然后繼續(xù)倒頭便睡。 第二天早上,他醒來后急不可待地翻開筆記本,發(fā)現(xiàn)上面寫著:香蕉大則香蕉皮也大。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笑話的時候,根本沒有感覺到哪里好笑,但是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發(fā)現(xiàn),這個笑話真的是很幽默了。 為什么說到“大知者所見無知越大”呢? 在《逍遙游》中,莊子講了小知和大知,又講了鵬和麻雀,后文還舉了兩個人的例子。一個叫做宋榮子,他可以做到寵辱不驚,天下人贊美他,他也不動心,天下人罵他,他也不動心。后面還有一個列子,就更厲害了,可以御風而行,飛到九霄云外,玩一圈兒再回來。 可是,莊子都沒有完全贊同,反而留下一句話:猶有待也。 大概是說,這兩個人還差了那么一丟丟。 就像大鵬,飛得再高,能飛得過天地嗎?又像孫悟空,本事再大,能翻得出手指山嗎?可是對于一只小麻雀來說,它只要考慮是否能飛起三丈高,因為它得回樹上。對于一只螞蟻來說,一個小土丘,就是它一生的世界。 生活中,我們本事越大,能行使的權利就越大,同時遭遇的波浪也就越大。對于一個甘愿普通的人來說,他的一生偶爾會有點小煩惱,不會有什么波折,也是快快樂樂的一生。但是對一個想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人來說,他必須要經歷一番披荊斬棘。 那么問題來了,超越了小和大的是什么?動和靜中間是什么?不思善不思惡又是什么? 哈,跟大家開個小玩笑。 稻盛和夫先生經常會自我反思:我這樣做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自己獲得財富,還是為了給所有人帶來幸福。 他一定要問到自己沒有任何私心的時候才肯去做事。 年輕時我們以為自己頂天立地,后來成熟了發(fā)現(xiàn)自己什么也不是。發(fā)現(xiàn)自己的弱小也許并不是壞事,它并不值得我們自卑。 因為我們已經成為了一個“大知”的人,大知,才會見到自己的渺小,不是嗎? 我是小魚同學,愿今天的你能見到一個明媚的早晨。感謝小祺老師的攝影分享。 |
|
來自: 鷹熊競智31415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