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人好、熱情,代表的是對外人的態(tài)度,這是社會交往,人際交往的需要,但也要注意分寸、平等相處、不卑不亢。擁有這種人格特征的人,往往敏感多疑和猶豫不決,因為他們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先考慮他人的感受。經(jīng)常委曲求全地迎合別人的需求,不愿意拒絕他人,生怕自己的所作所為會讓他人感到不舒服。 討好是指有些人為了得到對方的喜歡和認可去迎合對方的行為,他們每天都在為維持平靜和諧的人際關系而努力,但往往事與愿違。由于運用討好行為建立起來的關系是不平等的,所以并不長久,這讓習慣討好的人們非常的委屈,自己付出的辛勞卻沒有達到預期。 這個理想雖然好,實際上人與人之間必定會有沖突,即使相親相愛的人也是一樣。如果是健康的文化,應當允許人們表達這些情緒沖突,允許人們表達對別人的不滿,但是中國文化出了問題,對消極情緒的表達受到了嚴重的壓制。所以自己的非常敏感,能快速感受到周圍人的情緒變化。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總是事事小心,生怕得罪了別人。為了滿足他人的需求,淡化自己的需求,從不拒絕別人提出的要求。即使要求很難實現(xiàn)也會應承下來,硬著頭皮滿足對方,在沒能完成他人要求時,還會非常歉疚,頻頻道歉。因為對自己沒有自信的認識,總是渴望聽到他人的評價,以此獲得肯定。討好者一直在外求,他把自己無法完成的自我保護、自我獲得愛,寄托在他人身上來完成。
但他人是不穩(wěn)定的。 別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的時候,明明自己已經(jīng)很不愉快了,但還是不會表達出來。自我也有出來透氣的時候,就是當你被痛苦、憤怒、低落的情緒籠罩的時候。因為你壓抑了自己的情緒,選擇了實現(xiàn)他人的想法,你的自我和你的行為以及現(xiàn)狀產(chǎn)生了沖突,心理沖突會造就很多情緒問題。“討好”的這個詞匯用的很好,從字面直譯為“乞討他人的好”,指為得到好感或討人喜歡而去迎合某人。既然如此,討好型的人的姿態(tài)總是低于他人的。所以,討好型的人總是希望通過放低自己獲得他人的接納和喜歡。他們的臺詞往往是這樣:“我沒法拒絕別人,因為我想要所有人都喜歡我。”活在別人嘴里和眼中,為討好所有人,一再妥協(xié),往往活得并不痛快。 在與他人交往的時候總是避免沖突,處事上表露出過度的忍讓,甚至做事沒有底線沒有原則。盡管這會經(jīng)常耽誤自己的事情、花掉不必要的錢和時間,但他們依然無怨無悔。討好型的人之所以如此之多,是因為一直被教導,你不能以自己的感覺為中心而活。本質上,抬高別人,貶低自己是把自己放在一種弱者的位置上來獲取安全感的方式。 因為在討好者的內(nèi)心里,他們會認為“我都這么弱了,我都這么自我貶低了,我不會攻擊你,只會捧著你。你也就不好再來攻擊我,嫉妒我了吧,因此我就安全了”。“活著”本來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需要巨大的力量,你才能不被生活的狂流卷走,才能書寫出自己的故事。自我實現(xiàn),是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最高級的需求。 喜歡作家亦舒的一句話:“我這一生不會倚賴任何人,或向任何人懇求時間、金錢以及憐憫。既然你值得擁有更好,就不要讓自己草草應付人生的每一個流程,去討好這個世界。真正在人際關系的良性發(fā)展中扮演重要地位的不是徹底避免消極情感的發(fā)生,而是如何面對以及解決消極情感。你有權憤怒和不悅,相比于壓抑自己的情緒,你更應當在自己的人際網(wǎng)絡中建立良性的情緒表達和排解機制,使得消極情感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表達和排解,從而達到良性互動。無法拒絕別人,在和朋友交往的過程中,說隨便的次數(shù)永遠多過做決定。對于朋友的請求,哪怕心里想要拒絕,卻還是會在嘴上勉強地應承下來。 要打破討好的模式,重建新的模式,我們需要先清理自己過去壓抑的悲傷憤怒和痛苦,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的狀態(tài),探索人際關系中的自己。當自己討好的念頭起來時,或者討好的事情發(fā)生后,自己慢慢覺知,原來我采取了討好的方式去面對這個世界。 邊界意識模糊不清甚至無視心理邊界的人,往往是人際交往中大家避之不及的對象。 心理學研究顯示,90%的人際關系問題,都是心理邊界不清導致的。 知深淺、懂進退、有邊界,九個字幫你解決人際困擾,秒變社交高手。沒有人是天生自帶光環(huán)的,唯有學會把生活當作舞臺,努力在聚光燈前演出最美好的自己,才是最精彩的人生。作者簡介:賢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