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名句1 / 2頁 博學(xué)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好學(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第二十章》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庸·第三十三章》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第二十章》 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第十四章》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中庸·第三十章》 有弗學(xué),學(xué)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中庸·第二十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中庸·第一章》 唯天下至誠,方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中庸·第三十二章》 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中庸·第二十八章》 或生而知之;或?qū)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中庸·第二十章》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中庸·第二十六章》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幸。——《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nèi)?;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中庸·第十章》 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中庸·第二十七章》 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第三十三章》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第二十四章》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中庸·第二十章》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中庸·第二十九章》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中庸·第一章》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中庸·第十四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中庸·第二十一章》 道不遠(yuǎn)人。人之為道而遠(yuǎn)人,不可以為道。——《中庸·第十三章》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第三十章》 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中庸·第二十六章》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中庸·第三十三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中庸·第二十二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第十四章》 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中庸·第二十章》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jǐn);有所不足,不敢不勉——《中庸·第十三章》 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中庸·第二十四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中庸·第二十三章》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中庸·第十四章》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中庸·第四章》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中庸·第二十章》 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中庸·第十七章》 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zāi)及其身者也。——《中庸·第二十八章》 忠恕違道不遠(yuǎn)。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第十三章》 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中庸·第二十八章》 君子內(nèi)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中庸·第三十三章》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中庸·第一章》 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中庸·第十二章》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中庸·第二十章》 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中庸·第二十七章》 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中庸·第二十章》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zāi)必逮夫身。——《大學(xué)·第十一章》 下一頁上一頁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中庸·第二十四章》 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中庸·第十四章》 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萬物載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中庸·第十一章》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第九章》 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中庸·第六章》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第一章》 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中庸·第三十章》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中庸·第二十六章》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中庸·第二十五章》 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中庸·第十章》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中庸·第二十章》 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中庸·第二十六章》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第十九章》 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中庸·第三章》 下一頁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