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烏梢蛇 別名:烏蛇、烏花蛇、劍脊蛇、黑風(fēng)蛇、黃風(fēng)蛇、劍脊烏梢蛇 采收加工: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開蛇腹或先剝?nèi)ド咂ち纛^尾,除去內(nèi)臟,盤成圓盤狀,干燥。藥用部位:干燥體 產(chǎn)地:產(chǎn)于浙江、江蘇、湖北、安徽、四川等 科:游蛇科 原動物:烏梢蛇 藥材情況:無毒蛇,以蛙類、魚類為食 烏梢蛇:全長可達(dá)2米以上。頭扁圓;頭部和頸部分界不明顯。吻鱗從背面可以看到。鼻間鱗寬大于長,其與吻鱗的縫合線遠(yuǎn)較與鼻鱗的縫合線為短。前額鱗大,兩鱗間的縫合線等于從其前緣至吻端的距離,寬大于長,外緣包至頭側(cè)。額鱗前大后小,長與鼻間鱗和前額鱗的和相等。眼上鱗寬大,長與其額鱗前緣至吻端的距離相等。鼻孔橢圓形,位于2鼻鱗中間。頰鱗1片,與第2、3片上唇鱗相接。眼前鱗2片,上緣包至頭背。眼大,眼后鱗2片。顳鱗前后列各2片,前列的狹而長。上唇鱗8片,第4、5兩片入眼;第6片最大。前頦鱗比后頦鱗短,與前5片下唇鱗相接。后頰鱗與第1腹鱗間有小鱗1對。下唇鱗11片,第6片最大。體鱗16~14行,背中央2~6行起棱.腹鱗186~205片,肛鱗2裂,尾下鱗101~128對。尾部漸細(xì)。體呈青灰褐色,各鱗片的邊緣黑褐色。背中央的2行鱗片呈黃色或黃褐色,其外側(cè)的2行鱗片則成黑色縱線。上唇及喉部淡黃色。腹面灰白色。其后半部呈青灰色。 烏梢蛇藥材性狀:干燥品多卷成圓盤狀,盤徑約16厘米。頭扁圓形,略似龜頭,盤于中央,口內(nèi)有多數(shù)刺狀小牙。尾部漸細(xì),尾端插入外緣的腹腔內(nèi),脊部高聳呈屋脊?fàn)?,俗稱劍脊。通體烏黑色,表面可見菱形細(xì)鱗,腹部剖開,邊緣內(nèi)卷,內(nèi)表面黃白色或熏成灰黑色;可見到排列整齊的肋骨。質(zhì)堅韌,氣腥,味淡。 以身干、皮黑褐色、肉黃白色、脊背有棱、質(zhì)堅實者為佳。 烏梢蛇藥性: 【炮制】 炙烏蛇:將烏蛇砍去頭,溫水洗凈,切段,用黃酒拌勻,悶透,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烏蛇肉:烏蛇砍去頭,用黃酒悶透后,取出,除去皮骨曬干。(每烏蛇100斤,用黃酒20~25斤) 【性味】 甘咸,平。 ①《藥性淪》:''味甘,平,有小毒。'' ②《開寶本草》:''無毒。'' ③《玉楸藥解》:''味咸,氣平。'' 【歸經(jīng)】 《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二經(jīng)。''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治風(fēng)濕頑痹,肌膚不仁,骨、關(guān)節(jié)結(jié)核,風(fēng)疹疥癬,麻風(fēng),破傷風(fēng),小兒麻痹癥。 ①《藥性論》:''治熱毒風(fēng),皮膚生瘡,眉須脫落,瘑癢疥等。'' ②《開寶本草)):''主諸風(fēng)瘙癮疹,疥癬,皮膚不仁,頑痹諸風(fēng)。'' ③《綱目》:''功與白花蛇同而性善無毒。'' ④《醫(yī)林纂要》:''滋陰明目。''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4錢;酒浸或焙干研末為丸、散。外用:燒灰調(diào)敷。 【注意】 血虛生風(fēng)者忌用?!侗窘?jīng)逢原》:''忌犯鐵器。'' 【性味】 甘,平。 【歸經(jīng)】 歸肝經(jīng)。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通絡(luò),止痙。用于風(fēng)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fēng)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fēng),麻風(fēng)疥癬,瘰疬惡瘡。 【用法用量】 9~12g。 【貯藏】 置干燥處,防霉,防蛀。 【備注】 功效與白花蛇相近而藥力較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