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本期這個標(biāo)題,很多朋友可能會覺得很奇怪:掃地也能悟出詩來?沒錯。畢竟咱們的詩僧們,寫詩從來就是靠一個“悟”字。 北宋高僧白云守端,夜里看到一只蒼蠅,能寫出“忽然撞著來時路,始覺平生被眼瞞”,至今都是禪詩中的金句;唐代高僧本寂,冬天燒火取暖時,悟出了一首《焰里寒冰結(jié)》,短短20個字不是高手很難完全理解,卻一樣成為了流傳千年的經(jīng)典。 有了這些例子,我們再來看這首名叫《掃地》的詩作,就一點兒也不奇怪了。這首詩的作者名叫齊己,是唐代著名的詩僧。其存世的詩作頗多,僅《全唐詩》就收錄了他的800多首詩作,數(shù)量在唐代位居第5。 齊己本出生在大偽山的一個貧寒農(nóng)家,自小就過著替人放牛的生活。小小年紀(jì)的他很有悟性,靠自學(xué)認(rèn)識了很多字。沒事的時候,他就一邊放牛一邊拿著樹枝在地上寫詩。這些詩作雖然水平不高,但卻有“青水出芙蓉”之美,很快就吸引了山上同慶寺里慧寂大師的注意?;奂庞X得他很有天賦,便收他為徒,從此齊己便成了寺里的和尚。 生活有了保障后,齊己開始創(chuàng)作大量的作品。這首《掃地》是他入寺沒多久時,那時候這個小和尚才上山不久,在寺里還沒什么地位,但就算是掃地他也能悟出禪詩來,我們來讀一讀: 《掃地》 (唐.齊己) 日日掃復(fù)灑,不容纖物侵。 敢望來客口,道似主人心。 蟻過光中少,苔依潤處深。 門前亦如此,一徑入疏林。 這首雖然句句都是大白話,無一高級詞,但讀來卻頗有禪意,這也是其能流傳1000多年的原因。 前兩句寫掃地這個客觀事實,每天都要打掃,就是為了不讓地面沾上塵埃。這里其實提到了兩個動作,一為“掃”,一為“灑”,這并不是說先掃后灑水,這不太符合常理,所以這其實這是一個重復(fù)的動作。 三、四兩句,由掃地寫到了禪心。再小的微塵都能掃盡,但入了人心的凡塵呢?是否也一樣能通過“日日掃復(fù)灑”能洗滌干凈?這是小和尚在思考的問題。 五、六兩句,他在思考這些時,看到了地上的青苔,于是這個問題也就變得不用再糾結(jié)了。任時光如何匆匆,青苔卻依然扎根于寺林深處,似乎什么都沒有改變過。和它相比,門前的這地面也是如此,掃與不掃它的方向都沒有改變,門前那條小路通往的就是那片疏林。 “苔依潤處深”和“一徑入疏林”在這首詩里,其實都是喻指詩人心中追求的佛法真諦。時間和空間在這個追求里,都變得不那么重要,地上的纖塵、心中的凡塵,其實都影響不了它,這就是此詩中包括的禪意。 我們不是高僧,所以對此詩中的禪意很難理解得十分深刻。但拋開這些,僅從詩作本身來看,它在唐詩中也算是一首高水平之作。 首先,全詩具有一種“清水出芙蓉”式的美感。小詩人能篇都沒有直接抒情、議論,他所有的感悟都是藏在景物和敘事中的。為了把感悟說清楚,他選取了蟻、門、苔、林等多個意象,每一個都有象征意,所以讀來頗為耐人尋味。 其次,在結(jié)構(gòu)上來看,雖然看似有些亂,但它是符合詩人的思考順序的。由掃地引出纖塵,再引出自己的思考,最后回到掃地這件事上得出結(jié)論,一氣呵成。 小小年紀(jì)的齊己,就能有這樣的悟性,同慶寺的老禪師也確實沒有看走眼。在此后的時間里,齊己刻苦研究寫詩,沒多久他就成了寺中一流的詩僧。為了更上一層樓,他更是四處找名師請教,甚至為了一個字當(dāng)場拜鄭谷為一字之師。因為這樣的堅持,最后鄭谷成為了唐代頂級詩僧,受到了當(dāng)時眾多文壇名家的推崇。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再找一些他的作品來讀一讀,相信會有不小的收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