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是中華民族傳承了上千年的文化瑰寶,作為一項民間的傳統(tǒng)習俗,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可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思想的變遷,舞獅文化發(fā)展到現(xiàn)在卻是越發(fā)艱難,已經(jīng)變成了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項目。 社會在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生活模式也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舞獅隊練習困難且收入微薄,有不少舞獅人選擇放棄舞獅而外出打工,在傳承和生活這二者之間,更多的人選擇了生活。 舞獅一般要從六七歲就開始練習,從小培養(yǎng)武術基礎,而且做的都是一些高危動作,所以現(xiàn)在很少有家長愿意讓孩子去學習舞獅,導致優(yōu)秀的舞獅技藝面臨著失傳的風險。 值得慶幸的是,國家對舞獅文化非常重視,號召全國人民關注舞獅的傳承,但直至目前,真正了解舞獅的還是那一小撮人,大部分的人只是在屏幕前看看舞獅表演,不談了解,甚至都很少有人親身實地的感受過舞獅帶來的震撼。 本文將對中國的傳統(tǒng)舞獅文化做出詳細的介紹,希望大家能抽出更多的時間來,了解一下我們最純粹的中國文化。 舞獅又稱為耍獅子、弄獅、獅舞,在古代用作宮廷表演,又稱之為太平樂。每逢佳節(jié)慶典,民間就會請獅表演,一頭獅子需要兩人合力,一個在前舞獅頭,一個在后舞獅尾,配合著鑼鼓音樂,伴隨著舞獅人的腳步動作,讓彩布制作的假獅子如真獅子般活靈活現(xiàn)的,在觀眾面前跳躍翻騰。關于舞獅的起源,現(xiàn)在也是眾說紛紜,有漢代起源說、北魏起源說、唐代起源說、佛山起源說等不同的說法,說法雖多,但總結(jié)起來也就一個意思,老百姓們認為獅是瑞獸,代表吉祥、驅(qū)邪避災,舞獅能給人們帶來好運,能使人們五谷豐登。據(jù)史料記載,隋唐時期就已經(jīng)盛行舞獅了。隋朝司隸大夫薛道衡曾在《和許給時善心戲場轉(zhuǎn)運詩》中寫道:“盤姍五禽戲,狡貌弄斑足”,其中狡貌指的就是獅子,斑就是舞獅人纏在腳上有色彩的袋子。 《舊唐書》中還寫道:“太平樂,亦謂之五方獅子舞,綴毛為之,人居其中,五獅子,各立其方色”其中五方指的的東南西北中,五獅子各立其方色指的是東南西北中對應金木水火土,再對顏色青紅白黑黃。 東方屬木為青獅、南方屬火為紅獅、西方屬金為白獅、北方屬水為黑獅,中方屬土為黃獅。舞獅驅(qū)邪避災之說,也就隨之而來。舞獅風格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華民族地域遼闊,在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下,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質(zhì)。以長江為界,中國舞獅分為南獅、北獅兩種風格。長江以南的舞法統(tǒng)稱南獅,長江以北的舞法統(tǒng)稱北獅。南方注重氣勢和造型,故南獅形象一般勇猛威武,舞獅動作更看重的是馬步。南獅的形象其實并不像真正的獅子,而是比較接近年獸的形象。南獅舞法注重寫意,在表演過程中,觀眾能清楚的感受到獅子的喜怒哀樂,時而雄壯威武,時而幽默詼諧,獅子的各種神情被表演的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傳統(tǒng)的南獅造型一般有三種顏色和裝飾,是根據(jù)劉關張三人的性格而定,劉備獅為黃色,代表著皇家貴氣;關公獅為紅色,代表忠義千秋,因為關公又是武財神,所以紅獅也代表著財富;張飛獅為黑色,代表威猛霸氣,因為喜慶節(jié)日不宜見黑,所以一般踢館或者比武時才用,喜慶節(jié)日一般都是紅黃兩色的獅子。北方注重寫實,所以造型上更像真獅子。舞獅人的褲子和鞋子都會有毛,即使不舞,站在那里都像是一頭栩栩如生的獅子。 北獅表演最少需要三個舞獅人,其中兩人為扮為獅子,另外一人扮為獅子主人,手持繡球引導獅子起舞。北獅一般是成對出現(xiàn),雌雄各一,有時還會配有一對小獅,表演獅之天倫。北獅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獅主人“引獅郎”,此人不但要武功高強,更要有英雄氣魄,空翻的本領是他們的必備功課,翻上高桌、翻下梅花樁這都是基本的常規(guī)操作。 引獅郎和獅子配合的越是默契,說明他們的舞技越高。北獅因為更重寫實,所以表演上也更接近于雜耍,獅子的看、走、站、跳等動作,形態(tài)逼真宛如一個真獅子在臺上表演。南獅北獅大致將舞獅分為兩個派別,但全國各地的舞獅依然各種形態(tài),種類豐富多彩。其中比較出名的有河北的雙獅、廣東的醒獅、安徽的青獅、湖南的武打獅、北京的太獅等等。舞獅的舞法上也可大致分為兩類,文獅和武獅,顧名思義,文獅表演的一般都是一些打滾、舔毛、瘙癢等比較溫順的一些動作,武獅則是撲球、滾球、踩球等兇猛的一些動作。近年來,經(jīng)過國家的不斷號召和挖掘整理,舞獅已經(jīng)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競賽項目,不光是在中國,在世界各國的華人聚集地,也都有舞獅的身影,舞獅文化要得到更好的傳承,需要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為之努力,我們要讓全世界看到,這就是我們中國文化。
老黑,自由撰稿人,喜中國文化,愛歷史傳承,盡綿薄微力,揚卓越俗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