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打工人”這個詞忽然火得一塌糊涂。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大明星,紛紛以這個稱呼來調(diào)侃自己。除此之外,還有“尾款人”“工具人 ”“吃土人 ”…… 當這些略帶萌感的稱呼用來說笑,是沒什么問題。一旦認真地把一個詞語當作一個人的標簽,恐怕就是另一種畫風(fēng)了: “你總是這么調(diào)皮!” “這孩子嘴笨,不會說話。” “你什么時候不磨蹭,那可真是太陽打西邊兒出來了!” 是不是勾起了你的回憶?沒錯,這些父母長輩們脫口而出的話,都是在給孩子貼標簽。 都知道貼標簽不是件好事,可是怎么才算是貼標簽?為什么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給孩子貼上了標簽?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貼標簽”這件事吧。 心理咨詢師晴果分享過這樣一件事: 一位家長跟我描述了自己孩子在學(xué)校和家里的一些表現(xiàn),都以負面的居多,并且已經(jīng)困擾折磨案主很久了。聽他訴苦半個小時后,我不得不打斷他的描述,總結(jié)了一下孩子的一些問題。其中有一條,是孩子的專注力相對比較差。 這位家長聽后很不高興,質(zhì)問我說:“老師,請你不要隨便給我家孩子貼標簽?!?/span> 圖片來源:晴果 晴果很無奈,指出孩子的錯誤,也叫貼標簽?看來,不少人對“貼標簽”這個詞還是一知半解。究竟什么叫作給孩子貼標簽?zāi)兀?/span> 說白了,貼標簽就是“扣帽子”。它不是普通的評價,而是經(jīng)常反復(fù)地、片面地以某種特質(zhì)來形容一個人,或是把人類別化。 比如: 孩子長得漂亮,你會說“全世界最漂亮的人就是你,你是個小公主?!?/span> 孩子不愛分享玩具,你忍不住責(zé)備:“你真自私!” 孩子遇到問題不愛動腦筋,你會說:“這孩子真懶”! 不只是在育兒中,標簽在成人世界里也隨處可見,比如“成功人士”“賢妻良母”“專家”……為什么我們這么喜歡貼標簽? 我們的大腦很喜歡偷懶,總想走捷徑,把東西歸入不同的類別。這樣做之后,我們思考這些事物的時候就會很輕松。 對父母而言,給孩子“貼標簽”通常會讓自己減少自己的責(zé)任,感覺更好一些。說“你不聽話”比“我沒有能夠讓你按照我說的做”給我們更少的心理負擔(dān);同理,“你太調(diào)皮”比“我沒有能夠有效地引導(dǎo)你的行為”讓人感覺輕松。 同樣地,表揚孩子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一種肯定。潛臺詞是,孩子之所以那么聰明能干,都是因為“我”的遺傳和教育。 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標簽里,有些是負面的,也有一些是正面的。標簽有很強的導(dǎo)向定性作用,無論正面還是負面,對個體的自我認知都有強烈的影響——給個體貼標簽的結(jié)果往往形成一種“自證預(yù)言”,使被貼標簽的人不自覺地向標簽所標定的方向發(fā)展。 負面的標簽對孩子的傷害比較容易察覺。 負面的標簽,往往意味著父母對孩子的不接納。一旦給孩子貼上了負面標簽,就意味著父母認為這是一個需要改正的缺點。不論孩子表現(xiàn)得好壞,家長總會在評價中重復(fù)這個標簽,比如: 孩子見到生人沒有主動打招呼,家長說:“嗨,不好意思啊,我家孩子不愛說話。” 孩子見到熟悉的人主動打招呼了,家長又會說:“今天不錯呀,你這么不愛說話的也跟阿姨打招呼了,值得表揚!” 實際上,孩子不打招呼只是因為不知道怎么稱呼別人,但在家長的不斷重復(fù)之下,久而久之,他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不愛說話的孩子”。我們也見過不少孩子會在父母給貼標簽的影響下深受打擊,繼而“破罐子破摔”,覺得自己就是“蠢笨”“不是學(xué)習(xí)的料”,從此不再努力去改變。 圖片來源:晴果 那么,那些出于善意的好的標簽,就一定會給孩子帶來好處嗎?未必。 “聰明”“懂事 ”“品學(xué)兼優(yōu)”等等帶光環(huán)的標簽,會讓孩子形成夸大的自我認知,為了維持自己現(xiàn)有的光環(huán)可能會拒絕試錯,成為自滿、缺乏勇氣、剛愎自用的自大狂。而當自己的表現(xiàn)不符合那些“光環(huán)”時,就會變得不安和自卑。 此外,在不符合“標簽”時,他們會覺得令父母失望了,爸爸媽媽會因此減少對自己的愛。于是,為了迎合這個正面標簽,孩子可能更愿意去做讓自己看起來符合標簽的事,做容易成功的事,而不愿意踏足新的領(lǐng)域,迎接挑戰(zhàn)。 在《脫口秀大會》上一戰(zhàn)成名并成為脫口秀演員的李雪琴,從小成績就很好,有著耀眼的履歷——北大本科、紐約大學(xué)研究生。初中時,失敗的婚姻讓媽媽幾乎變了個人。有一次李雪琴考試失利了,還沒等她難過呢,媽媽就快崩潰了。從那以后,李雪琴就不允許自己考第二名,否則別人就會說:“離婚把孩子都耽誤了,她媽媽沒把她帶好。” 這個“學(xué)霸”的標簽,一直讓她背負著沉重的負擔(dān),也讓她變得自卑敏感。而現(xiàn)在的她,不僅在努力快樂,也在努力掙脫標簽的束縛。 貼標簽時,我們總能“不過大腦”,但要避免或減少“貼標簽”行為,卻不容易。內(nèi)布拉斯加-林肯分校兒童發(fā)展博士屠筱清提議,可以從以下幾步做起: 1.反思自己 反思自己的童年被貼過什么樣的標簽,它們又是如何影響你的成長的呢?如果你也曾經(jīng)深受“標簽”之苦,現(xiàn)在就不要重蹈覆轍,把這些痛苦加諸到孩子身上。 2.積極預(yù)防 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貼標簽”,是因為他們在某些方面重復(fù)地表現(xiàn)出一些特點。因此相比于在行為出現(xiàn)之后用標簽消極地評價孩子,更有效的方式是主動預(yù)防。 比如當?shù)缴虉隹吹胶⒆拥教巵y跑,想說“你就是個不聽話的皮孩子”,不妨提前說“到了商場以后,要緊緊拉著爸爸媽媽的手,輕聲說話,好好走路”。 3.詢問原因 詢問孩子為什么會那么做,探索行為背后的原因,不要武斷地下結(jié)論。很多時候,你以為的緣由和孩子的想法可能差著十萬八千里。 比如我家寶寶有一次拿起了放在桌上的水杯,水撒了一地。當時家人就說:“你這搗蛋鬼,又亂拿東西。”可我觀察發(fā)現(xiàn),其實寶寶是想端起杯子拿給我,讓我喝水。 4.注意歸因 有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往往容易過度強調(diào)“人”的因素,低估了“情境”的因素,這一特點被稱為基本歸因錯誤。 舉例來說,你帶著孩子去看電影,孩子特別鬧騰,你可能就會覺得這孩子太調(diào)皮了,坐不住。但是隔了一陣子,你再次帶孩子去看另一部電影,孩子就安靜地坐了大半場。這時候你可能會想,可能是上次那個電影不適合,孩子不喜歡。 5.具體解釋 在和孩子討論他們的表現(xiàn)時,記得要解釋原因,同時需要切記對事不對人,把焦點放在具體的行為和過程上,而不要以偏概全,擴大到整個人的特點。 比如在孩子表現(xiàn)好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你完全靠自己,用了幾天才把恐龍樂高拼起來。你能夠堅持努力,媽媽很高興。” 6.他人提醒 有的時候,我們自己甚至都沒意識到已經(jīng)給孩子貼了標簽。因此請告訴身邊的家人或朋友,當你給孩子貼標簽時,及時提醒。當然,不要當著孩子的面。一方面這會有損你的權(quán)威;一方面你自己可能一時也難以接受,容易防御抵抗,在孩子面前爭執(zhí)對錯可不是個好現(xiàn)象。 7.及時道歉 如果你一時疏忽,或是情緒失控,給孩子貼了過分的標簽,記得及時真誠地道歉。道歉不僅不會有損你家長的權(quán)威,反而會拉近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并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而對已經(jīng)被標簽束縛的孩子,有什么辦法能補救嗎?可以試試心理學(xué)家李松蔚的“例外溝通法”: 1.找出孩子經(jīng)常存在的問題,自己是否針對這個問題給孩子貼了標簽? 2.回憶一下問題是什么時候產(chǎn)生的?什么時候比較嚴重?有沒有哪怕只有一次的例外情況,孩子并沒有發(fā)生這樣的問題? 3.把這個例外客觀地反饋給孩子,讓孩子看到。 舉個例子: 浩浩媽媽認為浩浩最大的毛病是拖拉,她也經(jīng)常指責(zé)他這個問題。但她意識到這個標簽后,開始觀察浩浩的行為:起床拖拉,吃飯拖拉,寫作業(yè)拖拉,但看電視倒是很準時。去海邊度假前,收拾行李的速度也很快。 于是,她把這兩點反饋給了浩浩:“每天你六點鐘打開電視都很準時,去海邊收拾行李時,也收拾得比所有人都快” 而在以前,她一定會說:“你就是太拖拉,看你利索一點兒,能省多少時間?。 ?/strong> 這樣做有效嗎?肯定的。因為有了這句反饋,孩子就有了從標簽里跳出去的可能。我們肯定了孩子做得好的部分,他就不會再把注意力放在“為什么總批評我”的抵觸情緒里。他會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從而去呵護那個閃光點。而我們看到孩子表現(xiàn)不一樣時,也會用不一樣的態(tài)度和他相處,這就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huán)。 最后,養(yǎng)育孩子不是刻板教條的。無意識給孩子貼了標簽,也不是什么覆水難收的事;不輕易給孩子貼標簽,也不意味著所有的標簽都會引起惡劣的后果。有些標簽其實能夠鼓勵孩子付出努力,看到自己的成長。比如,你可以用“勤勞的小蜜蜂”來引導(dǎo)孩子參與更多的家務(wù)勞動,也可以稱孩子為“十萬個為什么”來鼓勵他對生活保持好奇心。 參考資料: 《為什么我們教育孩子時愛貼標簽?7 個小方法教你不貼標簽》,作者屠筱青 《例外溝通,減少與孩子的貼標簽式溝通》,作者李松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