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7年,朝鮮國王李熙改元稱帝,曾經(jīng)臣服中國千年的“朝鮮王國”瞬間升級為“大韓帝國”。不過半島積貧積弱的狀態(tài)顯然與“帝國”有些不相匹配,這種鬧劇式的稱帝行為背后也處處閃爍著日本人的影子。確切地講,朝鮮半島數(shù)千年來一直充當中原王朝的屏障和藩籬,本身并沒有與中國平起平坐的愿望,相反它更愿意借助中國的實力保住自己的一隅之地。然而甲午戰(zhàn)爭改變了這一切,清朝的慘敗使得朝鮮被迫委身于日本之下,而從“王國”到“帝國”的升級正是中日實力此消彼長的結(jié)果。 大清晚期,東亞經(jīng)歷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守舊的滿洲貴族寄希望于“興辦洋務(wù)”來富國強兵,而日本則選擇脫胎換骨式的“明治維新”。結(jié)果甲午一戰(zhàn)立見分曉,日本人取得針對亞洲大陸從未有過的輝煌勝利,而介于兩者之間的朝鮮半島自然也必須在這場戰(zhàn)爭之后重新站隊。嚴格地說,日本人是有“朝鮮情結(jié)”的,神話中的“任那日本府”正是數(shù)千年前建立在半島南部的日本統(tǒng)治機構(gòu),只不過這樣的傳說卻被日本人認定為“歷史”。 圖-位于首爾的景福宮,和我們的紫禁城概念相似 1875年,也就是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的二十年前,日本已經(jīng)嘗試過對朝鮮的征服,當時日艦“云揚號”駛?cè)虢A島附近海域挑釁,結(jié)果遭到朝鮮守軍的炮擊。盡管最終雙方以“和平方式”收場,但日本卻強制性地簽訂下《日朝江華島條約》,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日本承認并尊重朝鮮是一個獨立國家”。這樣的條款對朝鮮來說不是好事嗎?為什么要被迫接受呢?原因就是大清的存在,而清朝正是朝鮮的宗主國。 《江華島條約》強行將朝鮮從一個藩屬國變成一個獨立國家,為的就是與大清撇清關(guān)系,事實上這也就為日本后續(xù)的侵朝行動提供了法理依據(jù)。甲午獲勝之后,大清的勢力徹底退出朝鮮半島,然而此時日本卻并非朝鮮獨一無二的控制者,因為來勢洶洶的沙俄從北方延伸至此。既然吞并朝鮮的時機并不成熟,那么至少也要顯示出今天與昨天的不同,而扶植朝鮮國王稱帝顯然是不二之選。于是在1897年,朝鮮國王李熙舉行了復(fù)雜而莊重的登基儀式,并且為了表明同過去一刀兩斷,其國號也由“朝鮮”改為“大韓”。 “朝鮮”之名為明太祖朱元璋所賜,公元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麗,同年遣使入明。當時李成桂提供了兩個備選國號,一個是“朝鮮”,另一個是“和寧”,而朱元璋最終圈定為“朝鮮”,以喻示“朝日鮮明”之意。盡管當時的李氏朝鮮感恩戴德,但到這個時候“朝鮮”就成了附庸于中國的象征,所以必須更改。李熙遣人尋遍古籍之后,取半島根出“三韓”之意,將國號定名為“大韓”。 圖-首爾夜景 盡管“帝國”的名頭立起來了,但之所以被日本承認,還是因為俄國的存在。1905年,日俄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人先是從陸上攻克旅順港的外圍防線,繼而全殲俄太平洋艦隊,接著又在對馬海戰(zhàn)中擊潰遠道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俄國只能出局。此時的日本在朝鮮半島再沒有任何競爭者,于是“大韓帝國”的招牌自然也就被隨意摘下。 進入二十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日本強迫大韓帝國簽訂《韓日合并條約》,朝鮮皇室的所有權(quán)利一概移交日本天皇,“大韓帝國”從此不復(fù)存在。 朝鮮半島三面環(huán)海,北邊連著亞洲陸地。朝鮮半島上有兩個國家,北邊的朝鮮面積約12.28萬平方公里,仍然延續(xù)明清的國名;南邊的韓國9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全名是大韓民國,隱隱有對大韓帝國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