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是臨床常見的多發(fā)性難治性疾病,傳染性較強,傳播途徑多,發(fā)病率高,流行面廣,可轉化為肝硬化、肝癌。 【病因病機】 中醫(yī)學雖無乙型肝炎的病名記載,但與本病相關的證治,卻可見于“虜黃病”“黃疸”“臌脹”“積聚”等中。根據(jù)其致病原因、發(fā)病特點、臨床表現(xiàn),當屬中醫(yī)學“瘟病”“疫黃”“虜黃病”范疇。沈金鰲《沈氏尊生書·黃疸》云:“又有天行疫癘以致發(fā)黃者,俗謂之瘟黃,殺人最急?!睖夭∮懈卸窗l(fā)者,有感而遲發(fā)者,有病情反復發(fā)作而愈發(fā)愈重者。中醫(yī)認為外邪入體,當邪盛正虛時,則即發(fā)病而為時行溫??;邪氣微而正氣不甚衰,正尚可勝邪時,則邪伏于內,日損正氣,漸而遲發(fā),而為伏邪溫病。因此,乙肝的中醫(yī)病因病理特點是疫毒內侵為外因,正氣虛弱為內因,疫毒在正虛(因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yǎng),七情內傷、勞倦過度所致)的基礎上乘虛內入,損傷肝臟所致。疫毒盛而正不勝邪時,則即發(fā)而為急性乙肝,疫毒微而正不甚虛,尚可勝邪時,則疫毒內伏肝臟,日損肝臟,而為慢性肝炎。急性乙肝失治誤治,病重藥輕,祛邪未盡,則疫毒留戀,遷延成慢性乙肝。 急性乙肝、重癥乙肝,邪氣壅盛,直中肝脾,內阻中焦,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運,濕熱內生,交蒸肝膽,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慢性乙肝邪氣微弱留戀,內伏肝脾,日損肝脾,肝損則疏泄失常,肝氣郁結,橫逆犯脾;脾損則脾失健運,濕濁內生,阻滯中焦。肝氣郁結,氣機不暢,氣不行血則氣滯血瘀,濕濁中阻,久而不去,浸淫血分;則血脈瘀阻。脾損日久,生化不足,則氣血虧虛,正虛邪戀則病勢纏綿,經(jīng)久難愈。久之則濕瘀結不化,血積既久則肝硬化。肝腎同源,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肝脾受損日久則及腎,導致腎虛。 中醫(yī)認為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郁。疫毒內侵,損傷肝臟,肝功能損害,導致疏泄失常,氣機郁滯不暢;氣郁日久,由氣及血,則脈絡瘀阻,此乃乙肝的主要病理,故臨床常見肝區(qū)疼痛、肝脾腫大。《千金翼方》云:“時行熱病,多必內瘀著黃?!别鲅站脛t肝臟硬化。現(xiàn)代研究表明,在乙肝的病變過程,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肝內和外周循環(huán)障礙及血液流變學指標的異常,并與乙肝的發(fā)展、變化、轉歸密切相關。 本病的病理特點是內外合病,外因是感受疫毒之邪,內因是正氣虛弱。病變部位以肝脾為本、累及腎臟,病理產(chǎn)物是濕、瘀,病機特點是虛實夾雜,急性乙肝以實為主,慢性乙肝以虛為主。 【治療思路】 乙肝病機復雜,因此,單純按中醫(yī)理論進行辨證施治,雖可以通過整體調理,能改善癥狀,改善體質,促進疾病痊愈。但缺乏特異性治療,療效不理想。西醫(yī)學雖然采用針對性特異性治療,但忽視了整體功能、體質偏差,療效也不明顯。因此,治療乙肝必須病證結合、標本兼顧、因證同治,針對其病理變化的規(guī)律及主要環(huán)節(jié)進行治療。 中醫(yī)多在宏觀上認識疾病,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臨床上多應用望、聞、問、切四診,通過八綱、臟腑、六經(jīng)等辨證對機體功能狀態(tài)的分析來認識疾病。而現(xiàn)代醫(yī)學多運用現(xiàn)代先進儀器的客觀檢查,從組織細胞、分子以及更深的層次上反映病理形態(tài)及生化方面的微觀變化,從而加深對疾病本身的認識。辨證治療可以糾正體質上的偏差,改善癥狀,使肝功能恢復正常;辨病系根據(jù)患者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等辨明疾病,從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若能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則可進一步掌握診斷和治療規(guī)律。肝炎的辨證分型與肝炎中的生理病理變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掌握各種證型的特異性變化,可為提高臨床療效找到可靠的途徑。根據(jù)大量臨床病例的觀察證實,濕熱證多見于慢性遷延性肝炎中;氣滯血瘀或氣陰兩虛多見于慢性活動性肝炎。濕熱證及血瘀證多表現(xiàn)為重感染型,HBsAg、HBeAg、HBV-DNA、DNA-P四項中至少兩項陽性。濕熱證細胞免疫功能明顯低于其他證型,血瘀證體液免疫功能明顯亢進,了解和掌握了這些特異性的變化,治療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可收到顯著的臨床療效。 無癥狀乙肝病毒攜帶者,臨床上可無任何癥狀,只是在實驗室檢查中發(fā)現(xiàn)HBsAg陽性,若單純根據(jù)中醫(yī)望、聞、問、切四診進行辨證就比較困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應充分與現(xiàn)代醫(yī)學相結合,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對本病的認識,采用扶正固本、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法,并結合現(xiàn)代藥理研究,選擇具有清除乙肝病毒、調整機體免疫功能以及改善肝臟微循環(huán)的中藥,按中西醫(yī)雙重理論進行組方,使療效進一步提高。 乙肝發(fā)病的關鍵因素是感染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內侵不僅是急性肝炎發(fā)病之因,形成慢性乙肝之本,同時又是擴散傳播之源。乙肝病毒未清,則肝病不愈;若乙肝病毒一清,則疾病隨之而愈。因此,治療乙肝當審證求因,要重視清熱解毒。常用的藥物有大黃、貫眾、虎杖、白花蛇舌草、板藍根、大青葉、三葉青、田基黃、蚤休、崗梅、茵陳、山豆根、梔子等。大黃、貫眾、敗醬草、虎杖、土茯苓、黃芩、黃連、黃柏、紅藤、梔子、螃蜞菊、蚤休、升麻等,對HBsAg有一定抑制作用。蚤休、北山豆根、白英、大黃等,對乙型肝炎病毒脫氧核糖核酸有高度抑制作用。茵陳、梔子、黃芩、龍膽草、敗醬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山豆根、連翹、垂盆草、青葉膽等,對四氯化碳所致的動物實驗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并有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活性的作用。茵陳、大黃、蒲公英、黃芩、黃柏、龍膽草等,可以促進膽質分泌,降低血中膽紅素,從而起到利膽退黃作用。蒲公英、紫花地丁、山豆根、青黛等能促進細胞免疫作用;金銀花、玄參、青蒿、黃柏等能增強體液免疫作用;龍膽草、絲瓜、大黃等具有誘生干擾素的作用;白花蛇舌草、山豆根、大青葉等。板藍根、虎杖、黃芩、黃柏、龍膽草、敗醬草、金銀花、蒲公英、連翹、貫眾、垂盆草、魚腥草、螃蜞菊、菊花、大黃等,皆有抑菌作用,能抑制體液免疫。金銀花、連翹等有明顯抗炎作用。這些作用能夠消除肝細胞炎癥,防止肝細胞變性壞死,促進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預防和治療乙肝病人的繼發(fā)感染。 由于病邪有兼夾,病程有久暫,病變有淺深,病人體質有差異,故清熱解毒法在具體運用時,要與其他方法相兼為用。臨床上應用這些抗乙肝病毒中藥時,仍要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辨證論治的特色,審證求因,辨證論治,不可把具有抗乙肝病毒作用的中藥堆積起來應用,要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適當加用部分抗乙肝病毒的中藥,以更有效地抑制和殺滅乙肝病毒,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一般說來,乙肝初期,疫毒內入,熱毒熾盛,當以清熱解毒為主;久之,則疫毒留戀,耗傷正氣,虛實夾雜,當攻補兼施,扶正佐以解毒。 理氣活血是治療乙肝的重要原則之一。理氣常用柴胡、陳皮、枳實、郁金、香附、木香之類。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柴胡對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并增強肝臟解毒功能,有效控制肝細胞變性壞死的發(fā)展,加速肝細胞的再生,從而抑制膠原纖維的增生,阻止脂肪在肝內蓄積,降低血清中轉氨酶之活力。枳實對于動物病毒性肝炎有改善肝臟實質病損的作用。郁金揮發(fā)油有促進膽汁分泌作用;對于中毒性肝炎,可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提高血漿總蛋白,促進白蛋白合成及抑制球蛋白生成,對四氯化碳肝損傷小鼠肝微粒體細胞色素P-450誘導增加,增加肝臟還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對胱氨酸、FeSO4激發(fā)小鼠肝勻漿脂質過氧化有抑制作用,并對體液免疫有抑制作用。 活血常用丹參、赤芍、川芎。丹參對四氯化碳引起的急性肝損傷,可降低血清GPT、三酰甘油含量,肝細胞壞死及炎癥反應明顯減輕,對肝組織再生有促進作用,有改善肝內血液循環(huán)作用,可降低肝纖維增生,并促進已形成的肝纖維重吸收,有抗炎止痛作用。當歸對四氯化碳中毒引起的肝損傷有保護作用,可促進淋巴細胞增殖。莪術、丹參、當歸等,能抑制肝纖維組織增生,降低纖維活性細胞,減輕門脈壓力,改善肝內微循環(huán),使腫大的肝脾回縮變軟,這不僅有利于肝炎的恢復,而且對防止慢性肝炎轉為肝硬化亦有著重要意義。 一般來說,早期邪實為主時,當理氣和血,常用柴胡、郁金、茵陳、澤瀉、赤芍、丹參。后期久病入絡,氣滯血瘀,當化瘀通絡為主,常用丹參、桃仁、紅花、三七、三棱、莪術之類。 中醫(yī)認為“土得木而達”,肝、脾在生理上相互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肝病及脾。仲景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备螌倌荆魇栊?;脾屬土,主運化。脾的運化功能健旺,有賴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所謂“土得木而達”。肝又有賴于脾化生水谷精微之滋養(yǎng),才得以發(fā)揮正常功能,所謂“木賴土以培之”。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就會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從而出現(xiàn)“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的證候,臨床上常見胸脅痞滿、食欲缺乏、食后腹脹、噯氣不舒等癥;反之若脾胃有病,亦可影響肝臟?!案尾髌ⅰ薄捌⒉〖案巍保咴诓∈腔ハ嘤绊懙?。中醫(yī)認為“肝腎同源”,肝、腎在生理上相互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肝病久必歸腎。乙型肝炎,特別是慢性乙型肝炎,在疾病后期,病變深沉,正氣較虛,抗邪無力,可出現(xiàn)正邪腎虛者,多見面色晦暗或黧黑,齒衄而不腫痛或牙齒搖,脫發(fā),腰酸困痛,下肢浮腫,小便夜多晝少等,故治療乙肝應當注意實脾滋腎。 實脾常用茯苓、白術、黃芪、黨參、山藥、陳皮、砂仁、雞內金、麥芽、山楂,滋腎常用沙參、麥冬、枸杞子、何首烏、女貞子、黃精、五味子、龜甲、鱉甲、冬蟲夏草、墨旱蓮、桑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乙型肝炎的發(fā)生主要與免疫功能失調有關。脾腎虧虛者肝細胞壞死、界極破壞等出現(xiàn)率明顯增高。在脾腎虧虛狀態(tài)下,肝細胞的再生能力、肝組織的修復能力、肝組織抗損害的能力均顯著下降。實脾滋腎可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疫能力,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復。使用實脾滋腎應在辨證施治的前提下進行,早期以運脾護腎為主,常用茯苓、白術、陳皮、雞內金、麥芽、麥冬、五味子、女貞子;后期本虛較甚,當以補脾滋腎為主,常用黃芪、黨參、枸杞子、巴戟天、何首烏、龜甲、黃精之類。藥理研究證實,黃芪、黨參、白術等健脾益氣類藥物,可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復。墨旱蓮的有效成分蟛蜞菊內酯有抗肝毒活性及5-脂(肪)氧合酶選擇性抑制作用,對四氯化碳誘發(fā)的小鼠急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能明顯降低轉氨酶,肝實質細胞的小葉中心壞死、水樣變性及脂肪變性也顯著減輕。桑寄生有利尿、抗病毒作用,所含齊墩果酸對肝炎有療效。枸杞子對長期物理制激和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肝損傷有保護作用可提高免疫力,調節(jié)免疫功能。女貞子有升高血白細胞、抗炎作用,水煎液對體液免疫、細胞免疫有增強作用,能降低肝化脂質的含量,增加肝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其有效成分齊墩果酸對實驗性急性肝損傷有治療作用。 肝主疏泄,暢氣機,脾主運化而化水濕,疫毒內侵損傷肝脾,必水液代謝失常,濕從內生。濕為陰邪,性重濁而黏膩,常阻礙氣機,濕與疫毒相搏結,膠著難解,其故乙肝呈現(xiàn)纏綿難愈之勢。因此,及時祛濕、消除病理產(chǎn)物,是治療乙肝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祛濕常用茵陳蒿、澤瀉、茯苓等。澤瀉有抗炎作用,對四氯化碳引起大鼠的肝損傷有保護作用。茵陳蒿煎液可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汁膽酸和膽紅素排出量,降低小鼠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的病死率,能使肝炎家兔食量增加,對家兔肝細胞再生有促進作用,對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對肝實質病損有改善作用。 扶正是治療乙肝,促進康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在治療時,應根據(jù)正邪雙方消長情況,正確處理扶正和祛邪的關系,正確使用扶正法。邪實為盛者,祛邪為主,佐以護正;正虛重者,扶正為主,佐以祛邪。同時應注意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一般說來,乙肝早期,邪盛正傷,當在祛邪的同時,佐以護正,慢性乙肝虛實夾雜當攻補同施,視正邪虛實輕重而定扶正祛邪之偏頗。由于乙肝的病因是疫毒為患,疫毒乃陽邪,且肝體陰而用陽,同時氣郁生熱、濕蘊化熱、瘀久化熱,熱甚或熱久則傷陰。因此,乙肝常以陰血損傷為主,扶正當以益氣養(yǎng)陰養(yǎng)血為主。常用的藥物有五味子、何首烏、女貞子。現(xiàn)研究表明,這些藥物均有保護肝臟的作用。五味子能促進膽汁分泌、興奮肝的呼吸作用,能保護氧自由基引起的肝線粒體損傷,其揮發(fā)油對肝藥酶有誘導作用;有效成分對四氯化碳、半乳糖胺、乳清酸引起的肝損傷有保護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對化學物質引起的血清轉氨酶升高現(xiàn)象有降低作用 總之,臨床治療乙肝,必須時刻注意審證求因、辨證抗毒、行氣活血化濕、健脾滋腎。通過清熱解毒以消除病因,健脾滋腎養(yǎng)肝固其本,活血化濕以消除病理產(chǎn)物而防其變。同時,應根據(jù)邪正標本虛實程度各有側重。濕熱為主者予以清熱解毒利濕,佐以健脾益氣、養(yǎng)陰固本;肝郁脾虛者以扶脾養(yǎng)肝疏肝為主,佐以利濕解毒。脾腎虧虛明顯,以健脾補腎為主,佐以利濕解毒。瘀血阻絡者以活血化瘀為主,佐以益氣解毒;肝腎陰虛為主者以滋補肝腎養(yǎng)陰為主,佐以清熱解毒。 【辨證施治】 濕熱中阻 證見身目發(fā)黃而色澤鮮明,惡心,厭油,納呆,脅脹脘悶,尿黃,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弦滑數(shù)。治當清熱解毒利濕。方用乙肝解毒湯:板藍根、虎杖、貫眾、茵陳、大黃、崗梅、白花蛇舌草、梔子、三葉青、柴胡、郁金、赤芍、茯苓、五味子。若證見高熱、心煩、吐血衄、斑疹、舌紅,則加黃芩、黃連以瀉火解毒;肝脾腫大加澤蘭、丹參;若疫毒濕熱傷正,全身倦怠、周身乏力、不思飲食,加黨參、山楂、麥芽,肝氣郁結,脅肋疼痛明顯加延胡索、川楝子;濕熱傷陰而虛煩不眠、腰膝酸軟、手足心熱,加桑寄生、何首烏、女貞子、沙參、桑椹、墨旱蓮。 肝郁脾虛 證見脅肋脹悶疼痛、腹脹便溏為主,常胸悶太息,精神抑郁,身倦乏力,納食減少,舌苔白,脈弦。治當疏肝健脾。方用扶脾養(yǎng)肝湯:柴胡、郁金、香附、黃芪、黨參、茯苓、白術、白芍、當歸、丹參、五味子、女貞子、三葉青、白花蛇舌草。若肝郁化火,心煩易怒,苔黃,脈數(shù)則去黃芪、黨參,加麥冬、沙參、梔子;脾虛生濕而腹脹,便溏,苔白膩者加豆蔻、佩蘭、薏苡仁、半夏;舌紅、苔黃膩,尿黃,目黃者去黃芪、黨參加茵陳、虎杖、澤瀉;氣郁化火傷陰,脾虛陰血生化不足而兼見心煩易怒、失眠多夢、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者,去黃芪、人參,加何首烏、墨旱蓮、枸杞子、桑椹。 瘀血阻絡 證見面色晦暗,或見赤縷紅絲,兩脅刺痛,肝脾腫大,舌暗或有瘀斑。治當活血化瘀、益肝復肝。方用乙肝康復湯:桃仁、紅花、丹參、鱉甲、三棱、丹參、郁金、柴胡、黃芪、黨參、大黃、五味子、枸杞子、女貞子、巴戟天。瘀久化熱去黃芪、巴戟天,加牡丹皮、赤芍、板藍根;血積化水加澤瀉、車前子。 肝脾腎虧虛 證見腰膝酸軟,神疲乏力,食少便溏,面色不華,脈沉細。治當健脾養(yǎng)肝,脾腎雙補。方用玄駒肝寶湯:黑螞蟻、枸杞子、巴戟天、黃芪、黨參、白花蛇舌草、板藍根、五味子、當歸。若陽虛甚而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脈沉遲,加肉蓯蓉、淫羊藿溫補脾腎;若陰虛為主,五心煩熱,舌紅少苔,頭暈目澀,脈細數(shù),加沙參、墨旱蓮、龜甲、女貞子。肝脾腎虧虛,氣化不利,水濕內生,苔白膩,脈濡,厭油,惡心,嘔吐,加茯苓、白術、佩蘭;苔黃膩,加澤瀉、茵陳。肝脾腎虧虛,氣血運行不暢而瘀滯者,加柴胡、三棱、郁金、桃仁、鱉甲。 肝腎陰虛 證見兩脅隱痛、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目干澀、口燥咽干、失眠多夢,五心煩熱,形體消瘦,面色黧黑,毛發(fā)不榮,牙齦出血,鼻衄,男子遺精,女子經(jīng)少經(jīng)閉,舌質紅、少津或少苔或無苔,脈細數(shù)無力。治宜滋養(yǎng)肝腎,方用一貫煎或杞菊地黃丸加味。 【病案舉例】 吳某,男,38歲,漣源市人,1997年5月23日初診。自述發(fā)病2個月來,發(fā)熱而不惡寒,惡心不吐,納食不香,腹脹如鼓,口渴因懼腹脹而不敢飲,倦怠乏力,大便秘結,小便量少色黃,皮膚灼燒而瘙癢。近10天來,腹脹加重,黃疸加深。在某市人民醫(yī)院檢查,膽紅素40.8毫克%,黃疸指數(shù)210U。予以西藥治療未效,于今日來我院診治。查體:體溫37.8℃,脈搏108次/分,血壓100/80mmHg,神志清楚,面色鐵青灰暗色,口唇紫暗,鞏膜深黃,中有淡紅血絡,全身皮膚黃染,胸腹及下肢皮膚有抓痕及出血、瘀斑,下肢浮腫,按壓沒指。兩肺呼吸音清晰,心尖部可聞及I級收縮期雜音,肝劍突下4cm,質中等硬度,脾大2.5cm,腹水征()。舌淡黃兼紫暗及瘀斑,舌苔黃膩,脈弦緊?;灆z測:麝香草酚濁度20U,GPT640U,HBsAg1∶64,抗HBc1∶10000,超聲波檢查,肝厚度9cm,右肋下2cm,劍突下5cm,呈質密波,膽紅素42.8毫克%。中醫(yī)診斷:臌脹,黃疸。證屬瘀熱發(fā)黃,水濕內盛。西醫(yī)診斷:慢性病毒性活動性重癥肝炎,膽汁淤積型。治療宜清熱解毒,利膽退黃。方用乙肝解毒湯:板藍根20克,虎杖10克,貫眾10克,烏梅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梔子10克,三葉青10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赤芍10克,五味子12克,茵陳20克,芒硝6克,大黃6克,茯苓15克,水煎服,5劑。 二診 黃疸減輕,仍納呆少食、腹脹口不渴、疲乏無力,余者同前。守原方5劑。 三診 患者尿量增加,黃疸、腹脹、水腫減輕,納食稍增,口渴,便秘,身感皮膚灼燒,身癢難忍,舌脈同前。辨證應為血熱血瘀,脾虛氣郁。治以清熱解毒,佐以健脾為法。守方加減:板藍根20克,虎杖10克,貫眾10克,烏梅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梔子10克,三葉青10克,柴胡10克,郁金10克,赤芍10克,五味子12克,茵陳20克,大黃6克,茯苓15克,黨參12克,白術15克,木香12克,砂仁6克,生大黃6克,元明粉(沖)4克,日1劑,水煎300ml,分2次口服?! ∷脑\ 服5劑后身癢緩解,守方服8劑。 五診 納呆,大便稀溏,黃疸指數(shù)30U,舌苔淡黃膩,脈弦。辨證為脾胃虛弱、肝乘脾土。治宜疏肝健脾。方用扶脾養(yǎng)肝湯加減:柴胡10克,郁金10克,黃芪30克,黨參15克,白芍12克,當歸10克,五味子15克,三葉青10克,白花蛇舌草15克,白術20克,茯苓15克,黨參30克,雞內金15克,青皮10克,三七粉3克(沖服)。水煎服。 六診 經(jīng)服20劑,腹水腹脹明顯好轉,小便量多,大便日1次,一般癥狀明顯好轉。帶乙肝解毒片和扶脾養(yǎng)肝丸各30瓶善后。爾后每3個月來院復診,經(jīng)服乙肝解毒片和扶脾養(yǎng)肝丸等制劑2年,病情控制,僅HBsAg陽性。 李某,男,19歲,學生,湖南漣源市人,2000年8月18日初診。 患者自述右肋緣疼痛乏力1個月?;颊哂诮衲?月高考體檢時發(fā)現(xiàn)患有乙肝,因無自覺癥狀及時間不允許未予治療,今年7月下旬出現(xiàn)右肋緣疼痛不適,易疲勞,曾在某市人民醫(yī)院檢查兩對半提示:HBsAg陽性、抗HBs陰性、HBeAg陰性、抗HBe陽性、抗HBc陽性。表面抗原滴度增高,肝功能正常。經(jīng)抗病毒治療(具體用藥不詳)。癥狀未見好轉,遂于今日來我院求治。 患者入院時見右肋緣隱痛,時有牽拉性不適,伴腹部脹痛,易疲勞,無頭暈,納食一般,小便黃,大便常,夜寐可,舌紅,苔薄黃,脈弦細?;颊咭岳呔夒[痛不適為主癥,結合實驗室檢查,中醫(yī)診斷為脅痛,西醫(yī)診斷為乙肝?;颊咭蛉旧弦腋尾《荆忠u肝臟,導致肝氣橫逆侮脾,故出現(xiàn)肋緣牽拉不適,腹脹。因脾臟受損,氣血虧損,故易疲勞,患者主病在肝,損及脾胃,治宜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方用扶脾養(yǎng)肝湯加減:柴胡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黃芪15克,黨參15克,白芍12克,當歸10克,丹參15克,三葉青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茯苓15克,白術8克,雞內金15克,麥芽15克,炙干草6克,5劑。 二診 患者癥狀減輕,神清,納食可,二便正常,夜寐可,色淡紅,苔薄黃,脈弦。守原方7劑。 三診 脅痛已止,無明顯不適,舌淡紅,苔白稍膩,脈弦細。目前治療擬健脾益胃為主,少佐疏肝理氣之品。處方:太子參20克,茯苓15克,白術10克,山藥20克,茵陳20克,萊菔子20克,郁金15克,貫眾20克,川楝子6克,炙甘草6克,10劑,同時帶扶脾養(yǎng)肝丸30瓶。爾后每2個月復查,經(jīng)中藥治療6個月,乙肝兩對半檢查基本正常。(石海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