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紙、硯被稱為文房四寶,以四者在中國古代乃為學(xué)之所資,不可須臾而缺也,文房四寶是中國特有的書寫繪畫工具,也是中華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符號。 毛筆是古代中國人民的一項偉大發(fā)明,蔡邕曾這樣贊頌毛筆:“上剛下柔,乾坤位也;新故代謝,四時次也;圓和正直,規(guī)矩極也;玄首黃管,天地色也?!弊鳛橐环N深具中國特色的書寫工具,毛筆不僅記載流傳了燦爛的中華文化,還進一步演變成書法和繪畫工具,成為東方藝術(shù)的一個重要符號。 晉張華《博物志》上有蒙恬造筆的傳說,但蒙恬應(yīng)該是改進了當時的制筆方法,其實早在仰韶文化的彩繪陶器上就可以看到清晰的用筆痕跡,甲骨文上留下來的“毛筆字”則證明早在商代,毛筆就已經(jīng)開始作為書寫工具了。 目前最早的毛筆實物發(fā)現(xiàn)于1954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戰(zhàn)國楚墓中,該毛筆筆桿竹制,長18.5厘米,徑0.4厘米,筆毫捆扎在筆桿的一端,細線纏緊并涂漆加固,筆頭為兔毫,長2.5厘米。結(jié)合同時期其他出土的毛筆,可知戰(zhàn)國時期的毛筆多放置于一尺見長的竹制筆筒之中。 1931年在古居延發(fā)現(xiàn)西漢毛筆一支,筆桿為四片木條裹成圓柱形,徑0.6厘米,一端挖出空腔填以筆頭,線纏漆固,另一端較細并束以尖頭木帽,仍為硬毫。 秦漢時期有“刀筆吏”之稱,因當時主要還是在簡牘上書寫,故在書寫工具上是刀、筆并用,寫錯則用書刀削去,官吏為使用方便,或?qū)⒐P的上端削尖,不用時可以插在發(fā)束和冠帽上,稱為簪筆,因其兼具美觀實用,后演變?yōu)榉椫环N,在歷史上曾長期流傳。 從東漢晚期,隨著紙張的普及,制筆技術(shù)也趨于成熟完善,唐代至北宋,宣筆天下聞名,日本奈良至今收藏有唐代毛筆,宣城陳氏和諸葛氏皆世為造筆名家,北宋諸葛高更以所制散卓筆聞名,標志著無心筆工藝的成熟。南宋時期,宣筆因戰(zhàn)亂衰落,湖筆興起,制筆名家輩出,代不乏人,覃及千載,至今尤盛。 制作筆頭的筆毫原料來源眾多,最主要的為羊毫、兔毫和狼毫,羊毫為軟毫,兔毫為硬毫,其脊背尤佳者為紫毫,狼毫為黃鼠狼之毫,亦為硬毫,由不同毫配制而成的則稱為兼毫。明清以前純羊毫較少,盛行硬筆,清以后因梁同書、鄧石如、包世臣等人的提倡,羊毫開始盛行。 好的毛筆要符合“尖、齊、圓、健”的標準,即筆毫收攏時要如錐尖,筆毫散開時要整齊,蘸墨后筆頭要渾圓,書寫時筆頭要富有彈性。 新筆使用前需要用冷水將筆頭泡開,稱為發(fā)筆,每次使用后要清洗干凈,自然陰干,保養(yǎng)得當,可以延長毛筆的使用壽命。初習(xí)書法可選用硬毫,因為便于掌握,熟練之后,控制力增強,可選用軟毫長鋒以增強書法豐富的表現(xiàn)力。 參考書目:齊儆《中國的文房四寶》 大愚書法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