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遷,枝繁葉茂 ——湖北應山、當陽徐氏遷寧紀略 王寧生 微信版第684期 徐氏后代從祖輩口中得知,應山人下江南剛到宣城時,到處都是布滿塵埃的危房,尸骨遍地。但他們“據(jù)室為家、插草為標、立界為山”,大量的荒田被開墾出來,日子越過越好。秋收之后,客民回原籍探親,向親友敘述江南地多、柴多的好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鄉(xiāng)鄰、親友跟隨而來,在此扎根生息。 1950年,徐光榮等為長眠于水東大石碑西側(cè)的“文”“世”“德” 字輩三代先祖修墓立碑,并囑咐子孫永遠不要忘記“一擔籮筐下江南”的列祖列宗,先輩們不怕艱苦、勇敢開拓的精神要代代相傳?!拔母铩逼陂g,曾有徐氏族人外調(diào)出差到過應山徐家河尋找祖籍地,但因1958年修建徐家河水庫居民都遷走而作罷,從此徐家河水庫成了寧國應山徐氏的永遠鄉(xiāng)戀。 2008年,寧國應山徐氏在湖北《楚天都市報》記者幫助下,與應山徐氏族親建立了聯(lián)系,并促成了寧國應山徐氏族親于同年啟動修譜工作。從修譜登記資料與分布寧國各地的徐氏祖輩墓碑碑記知悉,寧國徐姓人口,始于清同治五年(1866),延至民國初年間由湖北應山陸續(xù)遷入,開始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少部分人經(jīng)商,現(xiàn)遍布各行各業(yè)。 光緒元年(1875),河瀝溪三里亭支系始祖徐玉公(應山徐氏第九世)夫婦及玉公大弟、四弟共4人由應山馬坪徐家大灣下江南,徐玉夫婦時年33歲,遷居寧國縣一都河瀝溪鍋爐村(后改名三里亭)耕地務農(nóng)。徐玉公夫婦生育三個兒子一個女兒,勤儉治家,重家訓,傳家風,教育子女守規(guī)矩講道義,受盡了艱難困苦,一輩子辛苦積累錢財購買了幾十畝田,世代居住,至今(2011年應山寧國徐氏宗譜修成時,下同)已傳至第七代(即應山徐氏第十五世)。 清末,汪溪街道姚高包梅村支系始祖徐學祥(應山徐氏第10世)由應山遷居寧國姚高鄧家灣,后移居包梅村,至今已傳至第七代(應山徐氏第十六世)。 河瀝溪蔬菜隊畈村獅子山支系始祖徐文高(應山徐氏第11世)一擔籮筐挑二子下江南,大兒子徐世金定住寧國河瀝溪楚榮村(原畈村黃家大屋,今河瀝溪蔬菜隊),二兒子徐世福定住寧國獅子山(今河瀝溪畈村徐家竹灣),至今已傳至第七代(應山徐氏第十七世)。 同治年間,河瀝溪徐家灣(蔬菜隊)支系始祖“文”字輩四兄弟(應山徐氏第11世)由應山徐家大灣遷居寧國畈村橋西村夸園(今河瀝溪街道畈村村橋西村),至今已傳至第八代(即應山徐氏第十八世)。 光緒十五年(1889),汪溪新嶺王村、六柏塢支系始祖徐有貴(應山徐氏第11世)由應山遷住寧國姚高包梅村,1948年移住汪溪箬塢口王村(今新嶺王村)至今已傳至第六代(應山徐氏第十六世)。 清光緒二十年(1894),甲路塔上支系始祖(應山徐氏第12世,名失考)由應山徐家大灣遷居寧國甲路塔上村,至今已傳至第七代(即應山徐氏第十八世)。 盡管徐氏各支系散居各地,年代久遠,但祖籍地和字派世系銘刻在心,代代相傳。徐氏支系中“思文世德”“學文兆德”“長發(fā)其祥”等字輩反映了其世系延續(xù)脈絡,畈村徐家灣、蔬菜楚榮村、上水碓支系字輩為:“思文世德光明正大傳家慶經(jīng)濟承章廣國華”,基本與應山(今廣水市)徐氏長嶺、平林支系字輩相同;汪溪新嶺王村、六柏塢支系字輩為:“有炳長發(fā)其祥綿祖德惟崇大體振家聲”,與應山徐氏馬坪楊樹灣支系字輩幾乎一樣。 根據(jù)寧國徐氏修譜資料統(tǒng)計,寧國應山徐氏族人已傳至第二十世(即應山徐氏第二十世),共23個支系1453人,分布在河瀝溪街道畈村、平興村,汪溪街道姚高村,梅林鎮(zhèn)沙埠村、中溪鎮(zhèn)、甲路鎮(zhèn)甲路村塔上與南極鄉(xiāng)龍川村等地。 寧國湖北徐姓移民,另有非應山朱村、虹龍徐氏一支,該支系祖籍江西省南昌府南昌縣筷子巷,后遷入湖北東湖、當陽、宜都三縣交界處的徐家灣堰黑土坡,今屬湖北當陽市王店鎮(zhèn).。 清同治六年(1867),徐氏朱村、虹龍支系始祖湖北徐氏第九世徐子學攜長子萬山、三子萬斌從湖北老家下江南,遷移定居于寧國南鄉(xiāng)二十二都大塘塢口,就是今天的霞西鎮(zhèn)虹龍村朱村高橋頭,徐子學時年已66歲,萬山、萬斌分別為37、30歲。至今已傳至第九代(即湖北徐氏第十七世)。 據(jù)對該支系的世代傳承年表及繁衍世系的考證推算,該支系與應山徐氏始祖徐輝公五兄弟同籍同年代遷徙而各奔一方,后裔又同一年代被當時的移民墾荒政策吸引,各自一方“下江南”遷居寧國,該支系字輩聯(lián)為:“慔福廷爾士啟清天子萬年春國太(泰)民(明)君安書禮傳家興”。至2011年,該支系已傳至第九代(即湖北徐氏第十七世),共421人。與寧國應山徐氏一樣都是族興人旺,可謂是同出一根、枝繁葉茂。 (本文選自宣城市政協(xié)編《宣城移民》一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