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提起紀錄片,觀眾第一時間想到的,必定是BBC。 坊間流傳著一句箴言—— BBC出品,必屬精品。 可見大家對BBC的信任。 但神壇之上的BBC最近卻被曝出拍攝造假。 這次被曝光的,是豆瓣上被一萬多人標記,打出9.7高分的《人類星球》。 第 4 集中紀錄了生活在森林深處的科羅威人在離地面35 米高的樹上建屋居住的情景。 為了躲避野獸,他們的日?;顒佣荚?/span>樹屋里面進行。 觀眾也一度因此感嘆人類活動的神奇有趣。 結果,今年BBC2為了拍攝新的紀錄片《My Year With The Tribe》,也來到了這個部落。 主持人向他們轉述觀眾對樹屋的安全性很憂慮時。 科羅威人卻表示當年的樹屋只是被委托拍攝臨時搭建的。 其實根本不是他們的家。 啪啪被打臉,BBC不得不認: “描述科羅威人搭建樹屋為居所確實不準確?!?/span> 很快,BBC一大波造假的黑歷史都被翻了出來。 派爺也越看越心痛。 豆瓣9.8分的《冰凍星球》。 北極熊生寶寶的珍貴畫面,實拍于荷蘭一家動物園。 整個場景都是搭建的,就連雪都是假的。 BBC回應說: “如果有人把攝像機架到野生北極熊穴中,成年北極熊不是殺死幼熊,就是殺死攝像師,兩者必有其一”。 9.2分的《巴塔哥尼亞:地球的秘密樂園》。 火山噴發(fā)+雷暴的畫面,其實是兩次火山爆發(fā)合成的。 豆瓣9.9的《藍色星球2》中。 拍攝到了1992年一搜貨輪遭遇風暴后撒落的小黃鴨,至今還在跟隨全球洋流漂流的畫面。 但小黃鴨其實是攝制組提前投放的。 派爺最忍不了的一個畫面,來自同樣高達9.9分的《地球脈動第二季》。 海鬣蜥大戰(zhàn)游蛇,被稱為當年的年度必看畫面。 一只小海鬣蜥在游蛇群里慌忙逃生。 游蛇的身體呲啦啦劃過粗糲的沙石,配樂緊張到扣著呼吸。 派爺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兒。 小海鬣蜥攀巖而上,快要逃脫之際。 突然!蛇尾一蜷,海鬣蜥命懸一線。 可一個反轉,它垂死掙扎,從蛇身中掙脫。 這還沒完…… 小海鬣蜥想跳過巖石徹底甩開游蛇,不料游蛇飛躍張口…… 小海鬣蜥身手敏捷,才險險逃過一命。 接連兩次死里逃生,精妙刺激到想讓人起立鼓掌! 一部自然紀錄片,居然抓拍到了如此有戲劇張力的鏡頭,讓人嘆服! 但現在卻說,這是兩只小海鬣蜥的鏡頭剪切而成的。 震驚之余,只剩下難過。 雖然很多人認為這只是合理的藝術加工,BBC的作品依然偉大。 但派爺卻覺得會心一擊。 紀錄片到底能不能擺拍,至今都是一個爭議話題。 除BBC外,很多經典的紀錄片都出現過“造假”。 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的《遷徙的鳥》。 它的導演雅克·貝漢就曾透露: 部分鳥類經過訓練,可以依照指令排出隊形。 而該片最震撼的場景—— 一只鳥被陷在原油里無法掙脫。 原油“沼澤”實際上是攝制組用巧克力漿制造的人工場景。 與BBC樹屋造假情況最類似的,是世界第一部紀錄片《北方那努克》。 片子由“紀錄片之父”、美國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執(zhí)導。 為了還原愛斯基摩人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 他讓早已開始使用獵槍的愛斯基摩人換用傳統(tǒng)工具進行捕獵。 多個偉大的先例,似乎在證明—— 擺拍在紀錄片里似乎是可行的。 但派爺卻覺得不行。 阿派真的很嚴格。 至少觀眾應該享有知情權。 雖然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攝制組有道德義務向觀眾做出解釋。 BBC也確實曾經這么干過—— 2009年的紀錄片《生命》中,一組小丑魚的鏡頭是在實驗室拍攝的。 影片結束的幕后故事中,劇組對這一手法做出了解釋。 但絲毫沒有影響觀眾對它的喜愛,豆瓣評分依然高達9.7。 退一萬步講—— 某些鏡頭受困于自然環(huán)境和拍攝條件。 適當的擺拍以求還原場景或許可以理解。 但不能抱著“我不說,是因為你們沒問我”的僥幸和雞賊。 況且,讓早就不住樹屋的科羅威人假裝住在樹屋,是對文化更迭事實的不尊重。 那不叫還原,那叫博人眼球。 我們?yōu)槭裁磿矚gBBC的紀錄片? 不僅僅因為它幀可成畫的鏡頭和震撼優(yōu)美的筆觸。 更因為它傳達出來的警醒和信仰。 警醒的是—— 它用絕美的鏡頭提醒我們: 混凝土只是世界的1%,另外的99%是如此廣袤動人。 信仰的是—— 當我們在都市掙扎生存,惶惶不能終日的時候。 還有一群人,愿意埋伏深山老林三年五載。 把生命瞬息和萬物千秋綿長都原原本本地紀錄下來。 這也是BBC最讓我們尊重的地方—— 他們始終帶著對自然的敬畏和虔誠。 而不是我們見慣了的利益熏心之輩。 但當一群拍攝真實的人開始說謊之后。 他們所拍攝的真實,還會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說服力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