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兆芝 辨治 口味異 常臨證經(jīng)驗(yàn) 白 煜 ,白震 寧 ,白宇寧 ,王海 萍 (1.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 ;2.山西省 中醫(yī)藥研究院,太原 030012 ; 3.山西中醫(yī)學(xué)院,太原 030024 ) 摘要 :1: 7 味異常是 由于臟腑之 氣偏盛或偏 衰而致臟腑 失和之 氣上溢于 口所形成的 1 2 有異味 的病證。臨床 多見 1 7 苦、口酸、1 2 咸 、1 2 甜 、口臭,但 亦有 口中鐵銹味 、口中煤 油味等 少見病證 。白兆芝教授認(rèn) 為 口味異 常應(yīng)首辨臟腑 病位 ,其 與脾 胃、腸、肝膽 等臟 腑 關(guān)系密切 ,同時也與心、腎相 關(guān)。臨證 需舌脈癥合參 ,辨清寒熱虛實(shí) ,具體情況 ' - 3 酌情辨 治。 關(guān)鍵詞 :口味異常 ;I臨證經(jīng)驗(yàn) ;白兆芝 中圖分類號 :R 206 .3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 .3250 (20 13 )05 -05 81- 0 3 口味異常是 由于臟腑之氣偏盛或偏衰 ,而致臟 腑 失和之 氣上溢 于 口所形 成 的 口有 異味 的病證 。 故 《嚴(yán)氏濟(jì)生方·7 /齒f1 ·口論治》曰:“夫 口者,足 太陰 之經(jīng) ,脾之 所 主 ,五 味 之 所 入 也。 蓋 五 味入 口,藏 于 脾胃,為之運(yùn)化津液,以養(yǎng)五氣。五氣者 ,五臟之 氣 也??五臟之氣偏勝 ,由是諸疾生焉?!逼湫纬?多與 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不遂、勞倦過度 、久病體虛 等有 關(guān),即《醫(yī)學(xué)正傳 ·口病》所 說:“夫 口之為病 ? ? 或見酸、苦、甘、辛、咸味,原其所 因,未有不因七 情煩擾,五 味過傷所致?!笨谖懂?常臨床 多見 口苦、 口酸、口成、口甜、口臭諸證,但亦有 1 5 中鐵銹味、口 中煤油味、口中血腥味等少見病證。 白兆芝教授為第四批全 國老 中醫(yī)藥專家學(xué)術(shù)經(jīng) 驗(yàn)繼承工作指導(dǎo)老 師,從事 中醫(yī)內(nèi)科臨床 、教學(xué)工作 40 余載 ,在辨治脾 胃、肝膽疾病及 內(nèi)科疑難病癥等 方面造詣深厚,驗(yàn)效 良多,茲將 白教授辨治 口味異常 驗(yàn) 案 數(shù)則 列舉如 下。 1 口苦 案 患者閆某,女,51 歲,主訴“口苦伴 頭暈 2 月”, 于 2011 年 2 月 21 日就 診。2 月 前 無 明顯誘 因出現(xiàn) 口苦、頭暈,經(jīng)治未愈 ,近來癥狀明顯加重。刻下癥: 7 /苦、頭暈、惡心 ,平臥頭暈可緩解,納 尚可,二便調(diào), 舌質(zhì)暗紅,苔黃欠潤,脈沉弦。辨證屬血虛肝 旺、膽 氣上逆 、胃失和降,治宜養(yǎng)血平肝 、疏利肝膽 、和 胃降 逆。方用柴胡 四物湯加減 :柴胡 10g,姜半夏 9g ,黃 芩 10g,白芍 12g ,當(dāng)歸 12g,生地 18g,天麻 10g,枳 實(shí) 15g ,竹茹 15g,白蒺藜 15g ,珍珠母 18g ,雞 內(nèi)金 15g, 甘草 6g,生姜 3 片,5 劑水煎服 ,每 日1 劑。二診 :7 / 苦緩解,頭暈及 惡心均減輕 ,舌質(zhì) 暗,苔薄 白。繼用 前方加太子參 15g、麥冬 15g、郁金 15g,6 劑。三診: 作者簡 介 :白 煜(1977一) ,女 ,北京人 ,主 治 醫(yī)師 ,醫(yī)學(xué)碩士 , 從 事中 醫(yī)內(nèi)科 內(nèi)分泌疾病 的-】 盞床與研 究。 △通訊 作者 :白宇 寧 ,Tel:13641389683 ,E—m ail:byn一1973 @ 16 3 .eom 。 口苦消失,頭暈惡心未作 ,納可,舌紅,苔薄少,脈弦。 繼用 前法 再服 7 劑 ,諸 癥 消失 ,未再 發(fā)作 。 按:口苦首載于《內(nèi)經(jīng)》,名為膽癉 ,其認(rèn)為“膽 虛氣上溢,而 7 /為之苦”,“肝氣熱則膽泄 口苦”。臨 床多見于膽腑濕熱、肝膽郁熱、心火亢盛等實(shí)證 ,亦 有屬 虛證 者 ,如 膽虛 氣溢 或 陰虛火 旺 ,但少 有血 虛肝 旺者。本 口苦病例綜其臨床表現(xiàn)及舌脈,考慮辨證 為血虛肝旺、疏泄失常、膽氣上逆、胃失和降,故予以 養(yǎng)血平肝、疏利肝膽 、和 胃降逆之 法,用柴胡 四物湯 合溫膽湯以養(yǎng)血疏肝 ,兼 以清熱和 胃,酌加天麻、白 蒺藜、珍珠母平肝降逆,而獲 良效。 2 口甜案 張某 ,女,50 歲,主訴“間斷 口中發(fā)甜,伴全身乏 力 4 年 ,加 重 4 天”,于 2011 年 8 月 15 日就診。患 者素有多年胃脘不適史,近 4 年來間斷出現(xiàn) 口中發(fā) 甜,精神欠佳,納差,近 4d 來癥狀加重??滔掳Y :口 中甜、納少 、乏力,伴 噯氣、脅脹、嗜睡、脘 中畏冷 ,大 便 不 暢 ,2 至 3d 一行 ,小便 清長 ,舌 質(zhì) 暗,舌邊 齒痕 , 苔 白微黃薄膩 ,脈 弦細(xì)。辨證屬脾 胃虛弱、濕邪 困阻 兼肝 胃不和,治宜健脾化濕、疏肝和 胃。方用香砂六 君子湯合四逆散加味:太子參 15g,生 白術(shù) 12g,茯苓 15g ,陳皮 10g ,姜半夏 9g,廣木香 10g ,砂仁 6g,柴胡 10g ,白芍 12g ,枳實(shí) 15g,石菖蒲 10g,雞 內(nèi)金 15g ,藿 香 lOg,甘草 6g,生姜 3 片,5 劑水 煎服 ,每 日1 劑。 二診 :7 /甜癥狀減輕 ,納食增加,乏力較前好轉(zhuǎn),大便 不干但 仍 不 暢 ,仍覺 胃寒 ,舌 質(zhì) 暗、舌邊 齒痕 、苔 薄 白 膩 、脈 弦 細(xì) 。 繼 用 前 方 加 吳 茱 萸 6g ,生 白術(shù) 改 為 20g ,5 劑。三診 :口甜消失,精神、納食好轉(zhuǎn),脘 中畏 冷減輕。繼用前方去柴胡、藿香加桂 枝 6g,繼續(xù)調(diào) 治 ,鞏 固療 效。 按 :口甜《內(nèi)經(jīng)》名 為脾癉,臨床多由飲食 不節(jié)、 濕熱壅脾、伏火上炎所致 ,也有少數(shù)屬痰熱壅結(jié) 胃腸 所致者。本 口甜病例病程較長 ,伴有納少、乏力、嗜 睡等一系列脾虛證候 ,同時兼見濕邪 困阻、胃失和降 之證 ,故以香砂六君 子湯合二 陳湯,藿香、石菖蒲健 脾化 濕,以四逆散疏肝和 胃。用 藥 l0 余劑 口甜消 失 ,可 見其 臨床 辨治不 能 完全 囿于濕 熱之說 。 3 口臭 案 史某,女,29 歲,主訴“自覺 口臭、1 3 中發(fā) 黏半 年”,于 2011 年 9 月20 日就診?;颊哂诎肽昵盁o明 顯誘 因出現(xiàn) 口臭、口黏。刻下癥 :除上癥外還伴有脘 痞、納呆 ,時有惡心 ,大便偏干,素易咽痛、咽部異物 感 ,舌質(zhì)偏紅、舌邊齒痕、舌苔黃厚膩 、脈濡。辨證屬 濕熱 中阻 、升 降 失 常 ,治宜 清 化 濕 熱 、和 胃降逆 。 方 用甘露消毒丹合溫膽湯加減:藿香 10g ,茵 陳 15g,滑 石 10g,白蔻仁 6g,石菖蒲 10g,黃芩 10g,連翹 15g, 浙貝 15g,陳皮 10g ,姜半 夏 9g,茯苓 15g,枳 實(shí) 15g, 竹茹 15g ,生薏苡仁 30g,栝樓 15g,甘草 6g,生姜 3 片,3 劑水煎服,每 曰 1 劑。二診 :7 1 臭、口黏 稍減 , 惡心消失,脘痞好轉(zhuǎn),大便偏稀,舌質(zhì)紅、邊有齒痕 , 舌苔黃膩 偏 厚 ,脈 濡。繼 用前 方 去 栝樓 ,加 蒼 術(shù) 10g、厚樸 10g、杏仁 10g,5 劑。三診:1 3 臭明顯緩解, 稍有 1 3 黏 ,脘痞消失,大便正常,自覺咽中不適 ,舌質(zhì) 紅 、邊 有 齒痕 、舌 苔黃 稍厚 、脈濡 。繼 用前 方去 滑石 、 枳 實(shí)、竹 茹 加 射 干 10g,再 服 10 余 劑 ,諸 癥 基 本 消 失 。 按:口臭的常見病機(jī)為 胃熱壅盛和飲食停滯,然 臨床實(shí)踐中亦不乏 由濕熱所致者。本 口臭病例 ,伴 口黏、脘痞、惡心、納呆、舌苔黃厚膩、脈濡等舌脈癥 , 乃系濕熱中阻而致脾 胃升 降失常。故以甘露消毒丹 合溫膽湯,一以清化 中焦 濕熱 ,一以和 胃降逆止 嘔, 藥后癥減 ,更加平 胃散增強(qiáng)理 氣燥 濕之功,用藥 20 余 劑取 得捷效 。 4 口酸案 王某,女,68 歲,主訴 “口酸伴 惡心 2 年”,于 20 11 年 9 月 27 日就 診 。 患者 于 2 年 前 無 明 顯誘 因 出現(xiàn) 口中作酸,使用西藥抑酸劑療效不佳。2011 年 5 月 16 日行 胃鏡 示,慢性非萎縮性 胃炎 、十二指腸 多發(fā)息肉(行氬氣刀 電凝 治療) ,既往有“膽囊 炎” 史??滔掳Y:口中作 酸,于餐后半小 時或夜 間嚴(yán)重 , 并伴惡心、納差、脘中畏冷,時有燒心 ,脘痞、噯氣、口 干,咽中有痰不利,大便偏 干,舌質(zhì)暗、舌苔 白而少、 根 稍黃厚 、中有 裂 紋 、欠 潤 、脈 弦 細(xì) 。辨 證 屬 痰 濁 中 阻、胃失和 降兼有 胃陰不足,治宜化痰降逆 、養(yǎng) 陰和 胃。方用 :太子參 15g,麥冬 15g,姜半 夏 9g,生 白芍 12g,枳實(shí) 15g,栝 樓 20g,黃連 6g,吳萸 3g,浙貝母 15g,煅瓦楞子 20g ,竹茹 15g,川楝子 10g,元胡 15g, 甘草6g,生姜 3 片,7 劑水煎服,每 日1 劑。二診:諸 癥較前減輕,脘 中不適及惡心消失 ,大便調(diào)但仍覺 口 酸、口干存在 ,納差 ,舌質(zhì)暗紅、舌苔薄 白而少、有裂 紋、脈沉細(xì)弦,改擬養(yǎng)陰益胃兼化痰 降逆。方用一貫 煎合小陷胸湯加減 :沙參 15g,麥冬 15g ,生地 18g,當(dāng) 歸 12g,生 白芍 12g,川楝 子 lOg ,元胡 15g ,浙 貝母 15g,煅瓦楞子 20g,黃連 6g,吳茱萸 3g,蒲公英 30g, 栝樓 30g ,姜半 夏 9g,雞 內(nèi)金 15g ,甘草 6g ,生姜 3 片,10 劑。三診 :口酸 明顯緩解,惡心未作,脘 中無 特殊不適,納食可,舌質(zhì)暗紅、舌苔薄 白、根微黃,脈 沉弦細(xì)。繼用前方去栝樓、半夏、元胡 ,加郁金 15g、 丹參 15g、柴胡 10g、枳實(shí) 15g。以此方 10 余劑繼續(xù) 鞏固療效 ,直至 口酸完全消失。 按:口酸之病 多在于肝 ,或肝經(jīng)郁火,或 中虛肝 乘。正如《丹溪心法》謂 :“肝熱則 口酸,木乘脾 口亦 酸 ?!钡?也有 飲 食 腸 胃積 滯 不 下 、胃氣 難 降、濁 氣 上 沖者所致。正如《三 因極 一病 證方論》日:“宿食則 酸?!比槐?口酸病例據(jù)其初 診舌脈癥,時考 慮證屬痰 濁中阻、胃失和降兼 胃陰不足 ,故予化痰 降逆、養(yǎng) 陰 和 胃之法治療,口酸雖減輕但未能完全緩解。在病 機(jī)逐 步轉(zhuǎn)化 中,痰濁中阻有所好轉(zhuǎn),但肝 胃陰虛之候 凸顯,故改擬一貫煎合小陷胸湯重點(diǎn)滋養(yǎng)肝 胃之陰, 兼 以化痰降逆。經(jīng)用藥月余 口酸緩解??梢?7 1 酸一 證 ,治雖求之于肝,但臨床亦 當(dāng)詳辨其虛實(shí)兼夾。 5 口咸 案 閆某 ,男,65 歲,主訴“口中發(fā)成伴惡心 1 周”, 于 2011 年 12 月 27 日就 診 ?;?者 于 1 周 前 無 明 顯 誘因出現(xiàn) 口成伴 惡心。既往行“甲狀腺結(jié)節(jié)”切 除 術(shù)半年 ,現(xiàn)甲狀腺功能正常??滔掳Y:口成、惡心、噯 氣不暢 ,咽中有異物堵塞感 ,脘中喜暖畏冷,納尚可, 大便 調(diào) ,舌質(zhì) 暗 紅 、舌 苔 薄 白而少 ,脈 弦。 辨證 屬 氣 陰不足、痰氣郁結(jié) ,治宜益氣養(yǎng) 陰、理氣化痰兼和 胃 降逆。方藥:太子參 15g,百合30g,烏藥10g,炒 白芍 12g,麥冬 15g,桂枝 6g,枳實(shí) 15g,竹茹 15g,砂仁 6g, 栝樓 15g,姜半夏 9g,黃連 5g,吳萸 5g,郁金 15g,甘 草6g,生姜 3 片,3 劑每 日水煎服,每 日1 劑。二診 : 惡心好轉(zhuǎn)仍 口成 ,咽中不適,舌脈如前。前方酌加化 痰散結(jié)之 品:太子參 15g,麥冬 18g,姜半夏 9g,黃連 6g ,枳 實(shí) 15g,竹 茹 15g,浙貝 15g,栝樓 15g,僵 蠶 10g,射干 10g,郁金 15g,炙杷葉 10g,蘇梗 10g,甘草 6g ,生姜 3 片,4 劑。三診:口咸較前減輕,咽 中仍有 異物感,舌脈如前。繼予養(yǎng) 陰利咽、化痰散結(jié):太子 參 15g,麥冬 15g,姜半夏 9g,黃連 6g,枳實(shí) 15g、竹茹 15g,浙貝 15g,栝樓 15g ,元參 15g,桔 梗 10g,射干 10g,牛蒡子 10g ,郁金 15g ,白芍 12g ,僵蠶 10g ,甘草 6g,生姜 3 片,7 劑。四診 :口成消失,納食可,咽 中 異 物感 明顯減 輕 ,舌 質(zhì) 暗紅 、舌 苔 薄 白、脈 弦。繼 以 養(yǎng) 陰化痰為 法:沙參 15g ,麥冬 15g,生地 15g,當(dāng)歸 12g,川楝子 10g,元參 15g,桔梗 10g,僵蠶 10g,射干 10g,郁金 15g,浙貝母 15g,栝樓 15g,蘇梗 10g,夏枯 草 15g ,甘草 6g,生姜 3 片。繼續(xù)調(diào)理 1O 余 劑后諸 癥愈。 按 :成為腎之味,多認(rèn)為 口成 由“腎液上乘”所 致 ,臨床又分為腎陰虛、腎陽虛 兩類,但 口咸亦可責(zé) 之于脾。如《血證論 ·口舌》日:“口咸是脾濕,潤下 作 成 ,脾 不 化水 ,故 成也 ?!北?口成 病 例據(jù) 其 舌 脈 癥 , 辨證既非腎陽虛又非腎陰虛亦非脾濕,而應(yīng)屬 氣陰 不足、痰氣郁結(jié)之證。經(jīng)給予益氣養(yǎng) 陰、理氣化痰、 和 胃降逆方 藥治療 后 ,不僅 胃失和 降諸 癥好 轉(zhuǎn) ,而且 口成癥狀亦漸消失??梢娕R床辨治 口成 ,雖多責(zé)之 于脾 腎 ,但 還需 辨清 虛 實(shí) 正 邪 、氣 血 陰陽 ,不 可 一概 而論 。 6 口有 “煤油 昧”案 崔某,男,58 歲 ,主訴“脘 中氣上逆,伴 1 2 中有煤 油味半月”,于 2011 年 9 月26 日就診?;颊哂诎朐?/p> 前 因飲食不節(jié)出現(xiàn)脘 中不適 ,伴 口中異味??滔掳Y: 脘 中時有氣上逆,口中有煤油味,伴脘痞,納可,二便 尚調(diào),舌質(zhì)暗,舌苔黃,脈沉滑。既往有高血壓病史, 冠 心病 心臟 支架 術(shù) 后 2 年 。 辨證 屬 肝 胃不 和 、痰 熱 中阻,治宜疏肝和 胃、清化痰熱。方用四逆散合黃連 溫膽 湯加 減:柴 胡 lOg ,白芍 12g,枳 實(shí) 15g,陳皮 lOg,姜半夏 9g ,茯苓 15g,黃連 6g,吳茱萸 3g,郁金 15g,蘇梗 10g,浙貝 15g ,竹茹 15g,川楝子 10g,雞 內(nèi) 金 15g,甘草 6g ,生姜 3 片,10 劑水煎服,每 日1 劑。 二診 :脘中氣逆感及 1 2 中煤油味消失,脘痞好 轉(zhuǎn),食 后臍腹作脹,大便 尚可,舌 質(zhì)暗、苔黃 白根厚、脈 沉 弦。改擬健脾和中、消痞除脹法,方用李東垣枳實(shí)消 痞丸加味繼續(xù)調(diào)治。又服 10 余劑后諸癥消失。 按 :口中“煤油味”臨床甚為少 見。本例 患者除 口中異味外,尚伴有脘 中氣上逆之癥狀 ,且氣上逆加 重時 1 2 中煤油味也隨之加重。綜其舌脈癥,其病在 肝 胃,證屬肝 胃失和 、痰熱中阻,雖有氣逆,然不宜重 用鎮(zhèn)逆降氣之 品,當(dāng)以疏肝和 胃為主,兼清化痰熱。 故方中以四逆散疏肝降逆,二 陳湯化痰和 胃,黃連溫 膽湯加浙貝清化痰熱 ,合郁金、蘇梗、川楝子理氣降 逆 ,用藥 20 余劑后病愈。臨床辨治此類少見病證 , 貴在詳析病機(jī) ,理法方藥一氣貫通 ,方能奏效。 7 口中“鐵銹 味 ”案 劉某,女,72 歲,主訴“納 呆伴 口中有鐵銹 味 2 月”,于 2011 年 8 月 5 日初診。患者近 2 月來上述 癥 狀 日漸 加 重 ,既 往 有 慢 性 胃病 史 20 余 年 。 刻 下 癥 :納呆,口中鐵銹味 ,時伴上腹痛及灼熱感 ,或伴口 干 、口苦 、口辣 ,上 腹 及 后 背 畏冷 ,大便 數(shù) 目一 行 ,舌 質(zhì)紅、舌苔少 、舌面裂紋,脈沉弦細(xì)。辨證屬 胃陰不 足 、寒熱錯雜,治宜養(yǎng) 胃和 中、兼調(diào)寒熱。方用 百合 烏藥湯、良附丸合金鈴 子散 加味:太子參 15g,麥冬 15g ,百合 30g ,烏 藥 lOg,白芍 12g,浙貝 15g,元 胡 15g,川楝子 lOg ,高 良姜 10g,香附 10g,炒梔子 10g, 黃連 6g ,吳茱萸 3g,枳實(shí) 15g ,栝樓 30g ,雞內(nèi)金 15g, 甘草 6g,生姜 3 片,1O 劑水 煎服 ,每 日1 劑。二診: 口中鐵銹 味消失,脘痛及 灼熱好轉(zhuǎn) ,納食增加,仍大 便偏干,舌質(zhì)紅、舌苔薄白、中部少苔,脈沉弦細(xì)。繼 用前方去高 良姜、香 附、梔子加砂仁 6 g 、五靈脂 15g , 給 予 20 余劑 后諸癥 消 失。 按:本例 口中鐵銹味患者,素有 胃脘不適,雖見 口中異味,但伴有上腹痛、灼熱及脘背畏冷等癥狀 , 并見舌紅苔少 、舌面裂紋之舌象,故其辨證當(dāng)屬 胃陰 不足 、寒熱夾雜,治 以養(yǎng) 陰和 胃、調(diào)和寒熱。方 中用 藥以太子參、麥冬、百合滋養(yǎng) 胃陰;以高 良姜、吳茱萸 配黃連、梔子寒熱 同調(diào),并給予金鈴子散、良附丸理 氣散寒止痛 ;左金丸配浙貝清熱制酸;芍藥甘草湯緩 急止痛兼以斂 陰;栝樓、枳實(shí)、烏藥調(diào)暢氣機(jī) ,全方共 奏滋養(yǎng) 胃陰、寒熱互調(diào)、調(diào)氣和 胃之功。以此方進(jìn)退 月余 ,諸 證 皆瘥。 總之,口味異 常雖病發(fā)于 口,但 應(yīng)首辨臟腑 病 位 。 胃腸 之 氣通于 口,脾 開 竅于 口,又依 賴 于他臟調(diào) 節(jié),故其病證與脾 胃腸、肝膽 等臟腑關(guān)系密切 ,同時 也與心、腎相關(guān)。其次,臨證 需要舌脈癥合參,辨清 寒熱虛實(shí),具體情況當(dāng)酌情辨治。 收稿 日期 :2012—12.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