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作者:彭桂香 圖文編輯:阿拉善文化藝術(shù)傳媒 讀《我心歸處是敦煌》有感 拿到這本書時,班長說:要寫讀后感。在讀這本書之前,曾觀看過有關(guān)樊錦詩的電視報道,印象深刻。 我在2018年4月背包游甘肅時,來到敦煌僅游了莫高窟幾個洞窟,隨著人群四周走一圈就出了洞窟,因為時間短、又聽不到講解甚是遺憾。讀這本書算是彌補缺憾吧。 看了這本書讓我真正的了解樊錦詩,了解莫高窟,了解敦煌的古今往來。千年莫高窟,封存的是絲綢之路上的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奧秘,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人類藝術(shù)和文化寶庫。是她傾盡一生的時間尋求的謎底。世界上很少有這樣連續(xù)千年,自成體系的佛教石窟。 《我心歸處是敦煌》這本書是樊錦詩先生的口述自傳,由顧春芳老師執(zhí)筆撰寫。 樊錦詩講述自己一生所走過的人生道路和艱難困苦的生活及工作。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yè),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她毅然選擇了西部小鎮(zhèn),千里迢迢來到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一來敦煌就再也沒有離開。 當年,她們來到莫高窟,和老一輩莫高人都經(jīng)歷了居住在寺廟土坯房內(nèi),沒有自來水 、沒有電燈、無處就醫(yī)看病、子女無法正常上學的艱苦歲月…… 書中寫到:“等老彭挑著擔子到醫(yī)院找到我的時候,孩子已經(jīng)出生好幾天了。那時我再也控制不住了,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放聲大哭?!碑斪x到這一段時, 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我們同為女性,感同身受。作為一個女人,要干事業(yè),還要照顧家庭和孩子,真的是很不容易。她從青春少女到如今的滿頭華發(fā),她無愧于敦煌,卻有愧于家庭、有愧于自己的孩子,確實“感動中國”也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 樊錦詩和丈夫彭金章老師長期兩地分居。在彭老師的理解支持下,樊錦詩選擇了事業(yè),選擇了一個人在戈壁灘堅守藝術(shù)瑰寶,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這需要怎樣的一種勇氣和精神?。?/span> 她說,其實我也想過離開,然而,她還是選擇留下來。他們分居19年,最終彭老師妥協(xié)了。 1986年,彭金章老師放棄了他在武漢大學的事業(yè)。由甘肅省委省政府出面,把彭金章老師調(diào)到敦煌研究院。樊錦詩對丈夫的理解與支持深為感動,認為“他是打著燈籠也難找的好丈夫”。她說自己在家庭和事業(yè)的兩難選擇上,更傾向于家庭,“如果說愛人不支持我,那我肯定就要離開敦煌了,我還沒偉大到為了敦煌不要家、不要孩子。我不是那種人。樊錦詩用40多年的執(zhí)著和堅守,潛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守護敦煌,為我們留下傳奇女性的志業(yè)與愛情故事,與終身伴侶、武漢大學考古系創(chuàng)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愛情詩篇的動人故事。 她是一個大家閨秀,北大的高才生,她把所有的光陰都留在了莫高窟。在這四十多年里,她走過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工作。陸續(xù)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工作,分出北朝、隋朝、唐代前期和中期的洞窟。她和常書鴻、段文杰院長等老一輩莫高人在當時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懷著對敦煌藝術(shù)的敬仰和敬畏之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心,為保護和研究莫高窟,長期堅守大漠。譜寫了一個文物工作者的平凡與偉大。 這本書還詳細講述莫高窟“申遺”及“數(shù)字敦煌”背后的故事,樊錦詩大膽構(gòu)想建立“數(shù)字敦煌”,將洞窟、壁畫、彩塑及與敦煌相關(guān)的一切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數(shù)字圖像,同時也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研究成果以及相關(guān)資料匯集成電子檔案?!氨诋嬤@個文物不可再生,也不能永生?!边@促使樊錦詩考慮要用“數(shù)字化”永久地保存敦煌信息。向大家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藝術(shù)之美。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與永續(xù)利用作出重大貢獻。 樊錦詩在敦煌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和管理等領(lǐng)域的開拓創(chuàng)新,讓世界同行為之驕傲。樊錦詩,是“敦煌的女兒”,是莫高窟的守護神。歷史的文明在這里有著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文物的保護與傳承也需要很多人精心地守護。才有我們今天看到的完整、完美、完好的莫高窟。 守護著藝術(shù)瑰寶四十多年,守護敦煌的意義是什么呢,樊錦詩說是一種精神力量,國家的發(fā)展靠的是這種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國家才有希望。正如樊錦詩的老師宿白先生說:“大浪淘沙,你不要看現(xiàn)在,一二十年之后,誰能沉得下心,誰才能夠做出大的學問。一個社會一定要有人潛心做學問。” 國之強大,需要有樊錦詩這樣的堅守精神,奉獻精神! 作 者 簡 介 彭桂香,醫(yī)務(wù)工作者。業(yè)余愛好閱讀、健身、旅游。平日喜歡拍攝花花草草美化生活,喜歡用文字記錄心靈感悟,淡淡的享受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