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去年年底,看到一則新聞,說的是一位六年級學生因為不滿母親嚴厲管教,向母親捅了二十多刀,把母親殺死了。弒母之后,他帶著兩歲的弟弟沒有離開家,而是安靜地呆在家里,還用母親的手機給班主任請病假。若不是在第二天鄰居發(fā)現(xiàn)情況不對報了警,不知道這個孩子還要帶著弟弟呆在家里多久。 評論區(qū)里的聲音也是各有不同,歸納起來大致上有這么幾種:一種是認為孩子太過于冷血,讓他為母償命也不過份;一種是認為社會的污染讓孩子心靈扭曲;一種是認為母親太過于責備孩子,應該溫暖對待,不應該有太多的暴力。這些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如果只是看到某一點,卻是有失偏頗了。 一個壞的結果產(chǎn)生,往往并不是某一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生成這樣的結果原因太多,而且很多東西是無數(shù)小事積累后的暴發(fā)。如果只會單看一面或者兩面,那么對于教育認識來說,都是失敗的。 孩子最初來到世界上時,是單純的一張白紙,當他開始上幼兒園后,父母便把對未來的期望都加注于孩子身上,很多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成績,只知道用暴力糾正孩子的過錯,在他們的認知里,道德和知識都是學校的事,他們只需要坐收成果。因此,孩子的成長過程出的錯一律與自己無關,如果孩子做不好,打罵都可以隨意。 更多的時候,人們都喜歡把責任往外推,誰來承擔都無所畏,只要不是自己,那就行??s頭烏龜一樣的躲避責任,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也只有也只能是這樣,才會造成各種各樣的悲劇。 一個有責任的人,他在做事前常常會思考做這樣的事有什么樣的好處,有什么樣的壞處;如果壞處產(chǎn)生,那么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消除不良影響,從而讓事情往好的方面去發(fā)展。在大體上規(guī)劃好可承受的范圍后,就按計劃地來進行做事。 所有能體現(xiàn)一個人責任的一件事就是教育孩子。首先,要保證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良性發(fā)展,讓他開心快樂是一回事,引導他面對問題時勇于承擔更為重要。孩子在小的時候很是單純,單純到家長或者老師告訴他是什么就是什么,幾乎不會思考。正是因為如此,有些家長和老師們都非常害怕孩子犯錯,非常明顯的例子表現(xiàn)在作業(yè)上。老師希望孩子們每天交上來的作業(yè)都會是對的,家長們也同樣如此。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要求,所以更多的孩子們從小寫作業(yè)的時候都有父母陪著,錯了,就當場指出讓他改正,至于孩子怎么思考,很多父母和老師不去考慮,他們只希望孩子不要出錯。 當孩子連出錯的機會都被扼殺時,慢慢地,他就不會再思考其他的東西,更不會回顧四周看看社會和未來,他越來越害怕出錯,越來越對嚴厲的指責產(chǎn)生深厚的厭惡情緒,他越來越壓抑自己的所思所想來滿足父母和老師的欲望,他越來越在失去自己。然而,所有的壓抑、厭惡、害怕最終都是要有一個出口的,小到對未來的迷茫,中到自己抑郁致病,再大到弒父弒母甚至危害社會。 其實弒母之后的這個孩子心里真的感到不害怕嗎?我想肯定不會,但他找不到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他只知道先把他厭惡的事情處理了,至于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后果,他真的是不知道。他沒有出逃帶著弟弟安靜在家,就說明他會面對這個后果,他只是不知道該如果來處理這件事的后果。六年級的孩子啊,他還這么小,他還正如一朵準備迎風招展的花,就被自己親手掐斷。 我不相信有多少人在被父母狠揍時還要感恩,還要說打得好。大多數(shù)都是在成年之后自己走過出了陰影后才會有所反思。說句大不敬的話,小時候我被父親揍的次數(shù)太多,我心里滿滿地除了怨恨還就是怨恨,以至于到了現(xiàn)在,我在某些方面仍然有些嚴重的心理問題。 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離不開父母的開闊心胸。好的父母能包容孩子的過錯,在孩子出錯是有指出,但不責罵;他們錯了,會向孩子道歉,請求孩子的原諒;有引導,但會讓孩子去承擔責任;會打孩子屁股幾巴掌,但也會給孩子足夠的愛來告訴他錯了爸爸媽媽也還是愛你;他們會帶著孩子通過閱讀看世界;他們會對孩子說說一些自己的社會經(jīng)歷,讓孩子作為成長的參考;無論是自己的失敗,還是社會的問題,他們總會找出適合孩子理解的方式來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對待世界和自己;他們不會把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給老師,對他們來說,學校和老師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部份,重要的還是自己作為父母的責任與愛,才是孩子成長中的重點;等等。 在后續(xù)事件報道中,有人說這個孩子的家庭只關心孩子還能不能上學,根本不關心孩子的母親已經(jīng)去世這個事實,表現(xiàn)出了整個家庭的冷漠教育觀。 這又是另外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而這個問題背后需要思考的東西還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