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國慶節(jié)又將到來,除了歡樂長假,我們還應緬懷和回望,緬懷革命先輩,回望激情澎湃的年代。 古元 古元,從延安走來,以延安時期的一批黑白木刻版畫奠定了他在20世紀中國美術領域的成就。 如今再去回溯古元,早期的黑白木刻,后來的水彩創(chuàng)作,印證了古元的藝術人生里,有國家情懷,也有追尋自由的藝術精神。 對于古元先生的為人,他的后輩、學生和接觸過他的人都說他是一個謙和、樸實的人,就像他的藝術一樣,從一開始就充滿了真摯的情感。 古元 《結婚登記》 1940年 古元出生在廣東的一個巴拿馬歸僑之家,古元從小接受的教育讓他具有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就如“自由的曙光閃耀在苦難者的臉上”“昂著頭邁著堅實的步子前進”這些如今后輩形容他作品的句子,都是出自他自己的語言。 1938年,因為內心對自由的理解和向往,年輕的古元毅然離開家鄉(xiāng),輾轉幾千里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進入魯藝美術系學習木刻,開啟了他一生的人生和藝術追求。 進入魯藝美術系學習木刻,成為他一生的重要節(jié)點。女兒古安村說:“父親從廣州到延安,當時也不一定想當一個畫家,他到延安追求的是民族自由。到了延安之后,他看到和敵占區(qū)不一樣的生活氣息,激發(fā)了他對生活美的表達。” 到達延安的古元 1939年夏,魯藝從延安城北門外搬到橋兒溝,那里有一幢教堂,黨中央把這間教堂作為魯藝的校址供師生學習。 當一座教堂改變?yōu)橐凰锩鼘W府,反映了時代的大變化。在那里,古元刻了一幅木刻,內容是教堂外面的樹陰下,一位青年學生正全神貫注地閱讀書本,頭戴軍帽,腳穿草鞋,躺靠在橫放的木凳上,從服裝和姿態(tài)上看,他讀的不是圣經,而是一本其它著作,標題為《圣經時代過去了》。 古元《圣經時代過去了》 1940年 在延安,古元開展起“識字一千”的活動,他用手邊特有的粗糙紙片,畫農民喜聞樂見的圖形,用山上特產酸棗刺把圖片釘在窯洞前,讓農民來欣賞學習。 古元是從窯洞中走出來的。 對于自己的作品,古元喜歡征求鄉(xiāng)親們的意見。 有一次,一位老鄉(xiāng)指著《羊群》那幅畫:“應藏加上一只狗,放羊人不帶狗,要吃狼的虧。” 另一位老鄉(xiāng)補充說:“放羊人身上背上一條麻袋就帶勁了,麻袋可以用來擋風雨,遇到母羊在山上產羔,就把羊羔裝進麻袋里帶回來?!?/span> 于是古元就依照他們的指點在畫上進行適當的修改,其結果竟比原來的好得多了。 老鄉(xiāng)們有時候也會提出不同的意見:“為啥這人臉半邊是白的那半邊又是黑的?”“臉上為啥畫上這么多道道?”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古元的版畫很好的印證了這個方法,他舍棄了很多不合群眾口味,重新進行創(chuàng)作。網站模板下載站點www.mo-ban.top 1943年,古元的木刻作品入選中國現代木刻展,被送往美國、英國、印度等國家展出,“我父親說,他們在創(chuàng)作版畫時,并沒有想過要走向世界,但卻讓我們延安的版畫走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并被人民所記住?!惫虐泊逭f到。 《哥哥的假期》 黑白木刻 9.5×13cm 1942年 1938年至1945年,古元在延安共創(chuàng)作了200余件作品,付出了巨大心力。 “我父親把延安,特別是碾莊,當做是他藝術起步的搖籃,所謂搖籃,一定是對他印象最深、影響最大的地方,并始終貫穿其藝術生涯最重要的東西。” 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魯藝師生接到通知,要在短短幾天內到達東北解放區(qū)執(zhí)行新任務,時間緊急,路線被封鎖,為了保證行軍速度,要求每個人身上攜帶的行李不能超過十斤。 當時,古元舍不得凝聚了自己太多心血和追求的版畫,連夜把手頭上的所有版畫都拓印了一張,背在行李中,用唯一的一塊油布包好。 行軍路上,上級幾次要求減重加速。古元是一個不善言詞,非常守紀律的人,但古元這一次違紀了,他把行軍最必需的一雙備用的鞋扔掉了,糧食也扔掉一部分,留下了所有的畫。 后來到了煙臺,敵人封鎖渤海,所有部隊里的人都化妝成漁民、小販、學生、乞丐,上級最后一次嚴厲通知,凡是能夠暴露解放區(qū)痕跡的日記、報紙、書信等東西一律交給專人保管,一旦渡海與敵人正面交鋒,這些東西需立刻沉入大海。 “父親考慮再三,依然沒有把畫扔掉,他當時已做好了赴死的準備,決定到時一旦遇到搜查,就立刻跳海,不牽連任何人。”就這樣,古元拼了命將這批作品帶出延安,也成為現存唯一一套古元延安時期的原版版畫。 古元《古城門外》27×39cm 1953 古元《雪后夕陽》39×53.5cm 1972 事實上,古元的藝術生涯始于水彩畫。 起初,他喜歡畫自己喜歡的題材,尤其是故鄉(xiāng)的山水、農舍、牲畜,《香山回憶》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1938 年古元北上至延安,并開始嘗試木刻版畫的創(chuàng)作,一方面是因為延安當時的條件,木刻版畫所需原材料即梨棗木,比油畫、水彩畫相對容易獲得,另外,版畫線條簡潔、表意明確且便于復制,更適合當時藝術為政治服務的宗旨。 延安時期古元的水彩學習和創(chuàng)作基本停滯,直到 1949 年,古元才再一次開始水彩創(chuàng)作。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古元的水彩作品如《古城門外》、《紹興戲臺》等,一方面顯現出較為鮮明的時代色彩,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延續(xù)了少年時代的藝術風格,具有傳統(tǒng)文化意味。文革時期,古元的水彩創(chuàng)作基本中斷。直至 1976 年,古元才應有關方面的要求,到海南寫生創(chuàng)作出《防風林帶》、《海南冬忙》等作品。1977 年到 1983 年間,古元重燃藝術之火,走遍大江南北,創(chuàng)作出多幅藝術水準較高的水彩畫作品,多次舉辦畫展。 古元《天安門之晨》 1983年至1987年,古元成為繼徐悲鴻、吳作人、江豐之后第四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執(zhí)掌中國最重要的美術教有機構。但古元是一個并不想當官的人。1985年2月,他向文化部黨組寫了一封請辭信,要求辭去院長職務,并推薦由年富力強、德才兼?zhèn)涞闹心旮刹繐危M織部拒絕了他的提議。其實很多人覺得古元的個性其實并不適合當院長,他也不是那種領袖式的人物,他總是默默工作,以一種不變應萬變的態(tài)度做一些實事,并獲得了大家的認同。 《玉帶橋》 套色版畫 上世紀90年代前后,離開家鄉(xiāng)多年的古元曾數次回到珠海,他眷戀家鄉(xiāng)的的景色和鄉(xiāng)音,他也畫下了珠海新的變化。對于古元的水彩作品,吳洪亮并不認為都是完全的寫生性的作品,他認為古元的《玉淵潭》系列就和《玉帶橋》一樣,古元在畫面上融入了自己的態(tài)度,或許可以看作是文革后期古元對政治的一種逃離或回避,“然而逃離也是一種選擇,一種態(tài)度?!?/span> 1992年,73歲的古元被確診為癌癥晚期。1994年,他創(chuàng)作了一幅水彩《西出陽關》,是古元有作品創(chuàng)作記錄的最后一件,畫面描繪的是駱駝迎著風沙出關的場景。女兒古安村說,這是古元對自己一生的回顧:“負重任勞、耐旱,向著目標踏著鑒定的步子前進,一直到晚年,他心中早期對于自由對于美好對于幸福的向往是沒有一絲一毫的衰減,反而更加純凈了,雖然生活中有各種坎坷,但是他心中的理想一直在追求,那是他的最高境界。” |
|
來自: 新用戶1954475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