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會員媽媽無奈地向我們提出了困惑已久的問題: “一到晚上,就有一股把娃送人的沖動!” “讓孩子晚上按時睡覺真是最奢侈的事情,老母親為此心力交瘁!” “白天他乖得像個天使,晚上就秒變磨人精,各種拖拉磨蹭,就是不上床……” 她說孩子白天午睡很好,每天中午,自己都乖乖躺下去閉眼就睡了,基本不用哄。可是一到晚上聽到讓他去刷牙洗澡,孩子就開始“作妖”了,怎么哄都不去睡。不管是“刷牙”“洗臉”,還是“上床”,每一件事情都各種拖延。說一萬遍“該刷牙睡覺了”,人家仍舊趴在地上玩小汽車,雷打不動,或者滿屋子跑來跑去,假裝沒聽到。眼看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還沒洗澡、沒刷牙、沒換睡衣、沒講睡前故事……老母親煩躁得頭頂冒煙,拖他去衛(wèi)生間吧,但一拖,他就秒變秤砣。好不容易哄騙到床上,認為可以安心睡覺了,結(jié)果,前戲剛剛開始。脫完襪子脫褲子,脫完褲子脫上衣,脫完上衣?lián)Q睡衣,換完睡衣尿噓噓,尿完噓噓講繪本……一本又一本,一本又一本……老母親一口氣講了十幾本,還不算完。“媽媽再講一本可以不?我要看小熊~” “明天再講,馬上睡覺?!?/p> “就再講一本,求你啦,媽媽~” 老母親用盡最后的理智把他摁回床上,他又開始撅起小屁股,“媽媽,快看看,看看蒙古包?!?/span>黑暗中,翻了翻已經(jīng)困得不想再睜開的白眼:“媽媽困了,明天再看吧,乖,閉眼睛睡覺!”可是,兩秒鐘之后,小屁孩又用毛茸茸的腦袋拱過來說:“媽媽,你的手機亮了?!?/span>但是,咱是一位學過正面管教的媽媽啊!深呼吸,深呼吸,三秒。拖拉磨蹭不睡覺的小孩,就是這樣把一個心理健康的中年婦女逼到崩潰邊緣的。國外有權(quán)威的母嬰機構(gòu)曾經(jīng)做過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將近50%的家庭父母,會被孩子拖拉磨蹭的行為激怒。對于孩子的“磨蹭”,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找出問題的癥結(jié),才能“對癥下藥”。孩子兩歲左右會進入一個自我敏感期,他會從特別依賴家長,逐漸變得獨立起來。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萌芽,他全部的熱情和注意力集中在了自我的構(gòu)建中,他會用自己的方式來探索充滿未知的新奇世界,以此獲取心理上的滿足感。在這個階段,孩子不喜歡家長來干涉他,對大人的要求和安排會表現(xiàn)出很大的自我選擇性。他對自己是否去睡覺有著獨特的想法,所以原本8點入睡的他,可能會一天比一天睡得晚,有的時候甚至能達到10點。當遭遇大人相反的意見時,孩子就會表現(xiàn)出令家長抓狂的反抗行為。他可能會有各種不情愿,哭、鬧、打、滾及撕心裂肺的吼叫,以此來表示對于“去睡覺”的反抗。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找各種借口:再玩兒10分鐘,再讀一本繪本,再看最后一集動畫片,再喝一杯水……所有這一切,只有一個原因,他想自己決定自己的玩耍和睡眠時間。自己還沒玩夠,就要掙扎一下,不甘心輕而易舉地躺到無聊的床上去。有些孩子也會因為怕黑而不敢去睡覺,尤其是剛剛跟爸爸媽媽分床睡的孩子。怕黑是人類的本能,孩子會想象黑暗中有怪獸,有時怪物在床底下,有時在窗簾后面,有時是藏在衣柜里的,它們準備在媽媽離開之后跳出來。這些恐懼,在大人看來是愚蠢的想法,怪物僅僅存在于孩子們的大腦里,但對于孩子來說卻是真實的。很多爸爸媽媽下班晚,吃飯晚,處理家庭瑣事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有些爸爸媽媽即便沒什么可忙的,也會打游戲、玩手機、看電視到很晚。父母習慣了晚睡,孩子也不會早睡,不知不覺就容易養(yǎng)成拖拉的習慣,慢慢會失去管理時間的能力。
因為嫌棄孩子磨蹭不睡覺,父母會不停地催促,日復一日,孩子晚睡的毛病可能沒改,媽媽卻添上一個新的毛病——嘮叨。對付孩子的磨蹭,千萬不能催,因為你越催,孩子有可能越慢。而且,我們還要意識到一點,那就是,當我們不斷提醒孩子“快去……快去……”的時候,其實你是在以成年人的節(jié)奏來衡量他的節(jié)奏。他達不到你的要求,你會煩躁,孩子也會有逆反心理,不再配合你。父母最應該做的,就是肯定孩子的節(jié)奏,順應他的節(jié)奏,順便制定規(guī)則。只要孩子沒有違反規(guī)則,那么,適當慢一點兒也沒關(guān)系。日本行為科學管理學家石田淳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孩子拖拉磨蹭,其根源是對時間“無感”,同時缺乏時間管理能力。當這種心理狀態(tài)持續(xù)下去,得不到扭轉(zhuǎn)時,孩子可能會對拖拉上癮。但是告訴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時間,可能有點兒難,所以,建議每位家長都給孩子準備個沙漏或者鬧鐘。設(shè)定不同的鬧鐘鈴聲,可以用孩子喜歡的音樂當鈴聲,當這首音樂響起的時候就去刷牙,那首音樂響起的時候就去洗澡等等,讓孩子有時間的概念。一個計時的小沙漏,可以幫助孩子明確“看見”時間。比如:給孩子講睡前故事時,用小沙漏來計時,跟孩子說“沙子漏完后,就是20分鐘,咱們的睡前故事就講完嘍!”讓孩子學會支配自己的時間。你要用“游戲力”的方式,一邊和孩子游戲,一邊去哄他去洗澡、刷牙、上床、換睡衣等。在游戲中,孩子和媽媽有足夠的互動,孩子很容易接受,也更能感受到愛意,睡得會更踏實。比如:刷牙時間到啦,寶貝,你是像小兔子一樣蹦蹦跳跳地去?還是像毛毛蟲一樣的一扭一扭地去? 對黑暗的恐懼,對關(guān)燈后怪獸的恐懼,只是孩子腦子里的想法,安全感可以幫助孩子驅(qū)趕恐怖。特別是,有的孩子很容易焦慮,往往要逐漸建立起安全感才能入睡。他可能會因為媽媽上班忙,陪伴的時間變少,心里有一些焦慮,所以很需要安全感。他會認為最后的睡覺時間是和媽媽最親密的時候,所以,遲遲不愿意入睡。我們能做的就是,滿足他睡前的一切需求,讓他知道媽媽很愛他,讓他獲取足夠的安全感。著名亞洲頂級薩提亞親子專家、“心理營養(yǎng)”首創(chuàng)者林文采博士在《心理營養(yǎng)》中說:一個興平氣和的媽媽,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的來源。 媽媽要盡量陪伴孩子,白天或者下班回到家可以多給他擁抱,并與孩子度過一些特別時光,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當然,還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比如柔軟的小布偶,或者小毯子,孩子摸著或抱著軟軟的東西也能感到安全。參考文獻:《申宜真:幼兒心理百科》作者:申宜真;《心理營養(yǎng)》作者:林文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