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理解書法的一些問題,往往不是想的太過復雜,就是想的太過簡單。 說到碑帖結合,人們往往覺得帖那么婉轉流麗,碑那么方峻生崛,完全不同的兩種風格,怎么能結合起來呢? 其實吧,碑,不僅僅指魏碑。凡是六朝以遠的大小篆,摩崖,漢隸,都是碑。 從筆法上說,二者的區(qū)別是: 筆法方面:碑的寫法,起筆收筆的動作簡單,筆畫質量重點表現(xiàn)中段,體現(xiàn)在行筆重慢遲澀;帖的寫法,起筆收筆的動作復雜,而筆畫的中段一掠而過,相對簡單。 字形方面:除小篆外,大篆隨形成字,隸書基本都是橫向取勢;而帖的字形,基本上都是縱向取勢。 從線質上看:帖學偏緊,碑學偏松(直線緊,曲線松);帖學偏輕快巧,碑學偏重拙大嘛。 書法史上,碑帖結合最早的是顏真卿。我們把顏真卿和王羲之相比較,看他們的字,在筆畫的兩頭和中部的不同變化,看字形的縱橫取勢,就會一目了然。 顏真卿碑帖結合風格的追隨者: 蘇軾,字形上比起顏真卿的方而闊,夸張碑的橫勢,更加扁、闊、重、大,也就是取碑之形; 黃庭堅,反其道而行之,字形承襲帖的縱勢,筆畫兩頭的動作相對簡單,但筆畫的中部,那種扭動的行筆,完全是碑的寫法而更加夸張。也就是取碑之筆。 何紹基學顏真卿,且一生以碑(漢隸)為范,字形同樣取碑的橫勢,筆法則更加豐富。 碑帖結合,字就能寫的厚實。寫大字,純粹的帖學難以辦到。明末一直到民國,幾乎所有知名的書法家,都是碑帖結合的踐行者。連共和國的締造者,偉人毛澤東,也是碑學底子的帖學字。因此他的題字,才勁挺激昂,神采飛揚而不落俗套。 我們現(xiàn)在可見的所有存世匾額,絕大多數(shù)都是碑帖結合的。純粹的帖學,寫成大字,厚重不夠,氣勢不足,當然就力所不能及了。王羲之寫的那么好,也沒有誰集他的字作匾額。 我們看下顏真卿、蘇軾、黃庭堅、何紹基的字兒(依次各三圖),對照上面所說的,是不是這個理兒? 都看到這里了,就請隨手點個贊吧!覺得不錯,就請轉發(fā)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吧! 歡迎討論留言!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