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在我看來,是一個很憋屈的時代。 雖然越來越多的史料從經(jīng)濟、各種數(shù)據(jù)的角度站出來為宋朝說話,說宋朝的人民幸福度最高,人均GDP也高的夸張。 衣食無憂,確實足以讓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們滿足,甚至愿意稱贊這是一段盛世。 但是北宋的政治和軍事,著實讓人無法恭維,“積貧積弱”的說法,從來也不是無的放矢。 最近讀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知道宋代的大部分制度是沿襲前朝,還有些是在之前的亂世中迫不得已才訂立下來的,只是因為中國人看重傳統(tǒng),建立新的朝代以后,沒有足夠有掌控力的人進行制度的變革,于是一時的制度變成了永遠,自然是弊端錯生。 到了王安石一代,文人力量興起,社會對于制度的認識也重新達到了一定高度,所以變革變法的說法再次被提起,希望能夠重新確立適合宋朝的新制度。 只是這時的宋朝已經(jīng)積重難返,變法的措施又太過激進,存在著種種弊端,沒辦法達到想要的效果,最終以失敗告終。 【臨其詩境】 公元1074年,是宋神宗熙寧七年,王安石罷相,1075年,再次拜相,1076年,再次罷相。改革進展不順,加上中年喪子的挫折,曾經(jīng)雄心萬丈的王安石,也終于心灰意冷,放棄改革,退居鐘山。 放棄仕途以后的王安石,逐漸也放下了心中的政治包袱,關(guān)于這點,我們無法去評判什么,王安石的勇氣和毅力已經(jīng)足夠強大,縱然在變法實施的過程中有一些瑕疵,但畢竟人無完人。一直扛著天大的壓力卻沒有相應(yīng)的回報,是個人都會有精力耗盡的一天。 就在王安石內(nèi)心最是黑暗無光的時刻,他在一個不知名的角落,看到了一株凌寒盛放的梅花。 梅花 孤獨、艱難、困苦,傲雪凌霜的梅花一下子打通了王安石心中的溝壑,這樣的風(fēng)節(jié),這樣的幽香,不就是自己最好的象征嗎,于是睹物生情,寫下這一首流傳千古的《梅花》。 【經(jīng)典原文】 宋代: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條分縷析】 詩的內(nèi)容很簡單,不過是寫一株正在盛放的梅花,不過主旨卻是寄托深遠。 墻角,有數(shù)朵梅花,凌寒,獨自開放著。 雖是遙見,卻決知它們不是雪花;因為涌動的幽香,已經(jīng)暗暗飄到詩人身邊了。 這首詩有幾個點值得注意: 一是“墻角”二字,既是在寫一種不經(jīng)意中瞥見的感覺,也是突出梅花處境的惡劣,生存條件的艱難。生在墻角處,就注定了不容易被人發(fā)現(xiàn),不容易得到人們的關(guān)照。可是高傲的梅花,它也不需要這些,僅止憑借著自己的力量和情操,依舊能夠在嚴寒的冬天盛放,傲雪凌霜。 這是一種自信,也是傲氣,這一點,正是王安石對自己的刻畫,作為朝中宰相,一代政壇領(lǐng)袖,自然有著自己的傲氣,就算如今放棄了,氣勢猶在,丹心亦在。 第二句寫到香氣,也是在寫詩人自己,雖然變法沒有被徹底的推行下去,但是一些制度已經(jīng)確實地得到了改變,就如商鞅變法一般,雖然商鞅自己身死,但是制度卻深刻且永遠地改變了秦朝這個國家。后續(xù)的影響,就是詩中提到的“暗香”。 “暗香”的另一層含義,即王安石自己的才華和情操。縱然立在墻角,縱然遭遇到不公的待遇,依舊不懼嚴寒的傲然獨放,依舊向世界散發(fā)出自己的幽香,遠被芳澤。 【顧無說】 儒家到了后世,思想體系經(jīng)歷了許多改變,但始終秉持著夫子求“仁”的核心,雖然有些腐儒,墨守成規(guī)之人,在我們后世看來很是可笑,亦可恨。 可是即使到今天,那些堅守儒家信條并且嚴格要求自己的人,依舊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他們是真正的以天下為己任,即使天下并不需要他們;他們堅忍不拔,寧歷萬劫而成圣,即使知道世界上并沒有圣。 他們的大聲疾呼很天真、很幼稚,但是那決然不顧的身影,卻像極了我們的英雄。 不是真的自信且心懷天下,孔子不會“當仁,不讓于師”,孟子不會“當今天下,舍我其誰”,張載也不會對天下宣告,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xué),為萬世開太平”。 修身成圣,兼濟天下的天真,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劇性,兩者成就了儒者的偉大,即使我們否定儒家其他種種,這種單純的偉大也依舊灼灼閃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