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span> 【原文朗讀】 【白話翻譯】 孔子說,《詩經》原有三千多首,我將其刪減為305首,取整曰“詩三百”。我刪減的依據和宗旨是什么?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真情流露不做作,思想純正無邪念,故稱“思無邪”。 可以把詩經中的思想延伸到為政之道上,首先,要使人們的思想純正無邪,你的為政之道就要像《詩經》中的思想那樣純正無邪。其次,可以用《詩經》中的那些詩句和思想去教化民眾移風易俗。 【解讀】 1.“思無邪”的出處和寓意 “思無邪”,出自《詩經》的《魯頌·駉(jiōnɡ)》這一篇,“魯頌”是魯國王室的頌歌,“駉”字左偏旁是“馬”,用馬的品行和作為作比喻,歌頌魯國的好國君魯僖公,魯僖公比孔子早100年左右。 全篇分為四段,四段的后面是四個排比句,分別是“思無疆,思馬斯臧(zāng)。思無期,思馬斯才。思無斁(yì),思馬斯作。思無邪,思馬斯徂(cú)”,全篇都在贊揚馬,孔子取了最后一句話中的“思無邪”,是說駿馬沿著大道奔馳不偏斜,再從駿馬引申到人的行為和志向上,告訴為政者也要純正無邪。“思”指思想情感志向。“邪”與“正”相對,不正當,不正派。 《詩經.魯頌.駉》原文 2.為什么提到了《詩經》 本篇本來講為政之道,孔子突然提到了《詩經》,這兩者有什么關聯?。靠鬃蛹冉栌谩对娊洝分械囊痪湓姼爬藙h減《詩經》的原則,還巧妙地借用其中的“邪”與為政之道的“正”進行對照。 孔子是華夏文明的裁剪師,《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都是孔子編撰的。《詩經》本來包括從西周初年到孔子春秋時的各類詩詞歌賦,多達3000多首,孔子將其刪減為305首,取其整曰“詩三百”。 那么孔子的刪減原則是什么,孔子說他只留下了那些具有純正無邪思想的作品,也就是要大力宣揚真善美,真情流露,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3.詩歌的教化作用 《詩經》:風、雅、頌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在古代,人們不是把它當作純粹的文學作品,而是作為人生和社會教育的教科書??鬃诱f:“《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將文學與政治聯系到了一起,提倡用詩來教化民眾,移風易俗。 所謂詩教,乃是儒家發(fā)揮詩義,闡明社會政治人生根本意義的重要教育手段。正因為如此,后世統(tǒng)治者無不關注《詩經》,并用它作為治理政務的依據。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經就不會說話,真有這么大的用處么?的確如此!有何佐證?我們翻一翻《春秋》《左傳》這些典籍,其中共有200多處直接引用《詩經》的詩句,在春秋戰(zhàn)國那個年代,不僅人與人之間,連國與國之間的各種交往或談判,也時常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作為外交辭令,既顯示有學問,還更有說服力,就像我們現代人時不時冒出幾個成語或歇后語。 再回到《論語》,共有10多章直接或間接提到《詩經》,舉例如下,1.15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3.8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7.11章“暴(pù)虎馮(pínɡ)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8.3章“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8.8章“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13.5章“誦詩三百,授之以政”,16.13章“不學詩,無以言”,17.9章“詩,可以言,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4.與老子《道德經》相互參照,“純正無邪”反面就是“聲色犬馬”的思想混亂 聲色犬馬,腐化墮落 《道德經》第3章云“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大意是,不把稀奇難得的財物標上高價,就能使民眾不去偷盜搶劫。不誘發(fā)邪情私欲,就能使民心不亂。 《道德經》第12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大意是,繽紛的五色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五音使人震耳欲聾,豐盛的五味使人味覺失靈,馳騁狩獵使人心放蕩發(fā)狂,難得的貨物使人品行受傷。 【給我們人生的啟示】 為政者要教化民眾,就要從思想上引導民眾,給他們提供真善美的東西。再看看當今社會,電影電視電臺充斥著靡靡之音,有的還大肆宣揚腐朽的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長此以往,民眾的思想必受腐蝕,民風不敗壞才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