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鬼張三門吞氣功法之研究 吞氣功法是傳統(tǒng)武術內功鍛煉的重要方法,常見于明清之際傳出的多種流派,但由于各家一向視呼吸鍛煉為本門不傳之秘,因此各家典籍中凡涉及呼吸之法均語焉不祥,更談不上系統(tǒng)的整理。“醉鬼張三”張長禎先生所傳之功法,其呼吸鍛煉方法較好地保存了古傳之原貌,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本文作者張曉航為“醉鬼張三”張長禎長孫張家良先生之子,是該流派第四代傳人。 清末京城武術名家張長禎先生所傳之張氏拳法,也稱張家拳,該流派初創(chuàng)于明末,自張長禎傳出后才為世人所知,由于這一流派傳承嚴謹,收徒甚少,故能較好地保存明清之際的功法原貌,其中的吞氣法為今人研究明清時期武術與道家煉養(yǎng)術的結合情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一、吞氣功法在張氏拳法中的地位 在流傳至今的張氏拳法體系中,分為“本門功夫”和“外來功夫”兩大類。本門功夫為張長禎先生從本門老師繼承所得,系由明末張氏、趙氏、馬氏三位明朝將領退居蜀中合創(chuàng)而成,歷經傳衍,傳至張長禎,這一類功夫在張家拳中被統(tǒng)稱為“普通把式”;外來功夫則是張長禎先生從其他學派參學所得,包括少林的腿法和肘法,藏傳密宗的內功“翻掌鐵襠圖”,道家的輕功,以及其他流派的器械刀法、槍法、鞭法等。 總體來說,張氏拳法的功法體系共包括六類: (1)基本功:專為初學者而設的身體基本素質的鍛煉方法。 (2)內功:包括穿掌通力功、云手、磨腰、三皇功、樁功、翻掌鐵襠圖。 (3)單式散手:指以實戰(zhàn)為目的單獨演練的功夫,包括四手、穿掌、鴛鴦腿、五步梅花蹬等。 (4)操手實戰(zhàn):為實戰(zhàn)訓練內容,包括穿掌、進步三錘、肘底錘等。 (5)拳術套路:以大拳和小拳為主。 (6)器械:含各類器械的基本功和套路,以六合槍法、八卦刀、小刀為本門功法,也吸收了“金篡提爐槍”、“竹節(jié)鋼鞭”等器械。 在上述功法體系中,吞氣功法主要應用于內功鍛煉中(翻掌鐵襠圖除外)。其中又以三皇功應用吞氣法最為典型,因此“三皇功”的全稱應為“三皇吞氣功”。在該套功法中,吞氣法與特定術式的結合鍛煉,可以使內臟、肌肉、骨骼發(fā)生質的變化。同時,內功中的其他功夫也充分運用了吞氣法進行鍛煉,這些功夫和三皇功一起奠定了張氏拳法的功夫基礎。也可以說,有無吞氣法的鍛煉,對習練張家拳的成敗起決定作用。因此,吞氣功法在此以前被歷代前輩視為不傳之秘,有無吞氣法的傳承也成為是否為本門入室弟子的重要標志。 二、吞氣功法的來源分析 從三皇功吞氣功的源流來看,張氏拳法的吞氣法來源于道家吐納功夫。對這一點,可從三個方面找到些線索。 1.三皇功的名稱與中國自古以來的神仙信仰有關 三皇本為伏羲、神農、黃帝,是中國遠古時代祖先崇拜的產物,至東晉南北朝時期,經道教人士的整理,三皇被納入元始天王的血統(tǒng)之內,歷代口傳的古史內容也因此成為道教的神仙譜系。東晉時還曾興起以“三皇”為信仰對象的“三皇教派”,其主要經典《三皇經》最早可能源于漢代,經葛洪家族傳至南北朝時,而興起“三皇派”。該派崇奉上古三皇,主要內容有存神、服食、藏形、變化、服 1/3頁 丹、符字等。盡管這一教派在唐宋之際即已衰落,但“上古三皇”的信仰卻因此深入人心,成為中國道教乃至民間重要的崇奉對象,《三皇經》也被道教成為《三洞真經》之一。 張氏拳法中的三皇功最晚可認為是明代功法,依據(jù)現(xiàn)有的文獻雖不能確認三皇功與道教“三皇派”有必然的聯(lián)系,但從三皇功用天皇、人皇、地皇來指代人體上中下三盤的理論來看,三皇功與中國道教的三皇信仰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在功夫鍛煉中,摒棄了道教中的迷信色彩,轉而吸收了實實在在的肢體導引和呼吸吐納之術。 2.吞氣法是中國道教的吐納功夫 《道藏》中記載的呼吸方法共九種,分別是:口呼口吸、口呼鼻吸、口吸鼻呼、鼻吸鼻呼、單吸不呼、單呼不吸、不吸不呼、神闕呼吸、呼吸無礙。后三種呼吸只有到吐納高層境界才能出現(xiàn),其他五種練法則散見于道家各派,但綜合《道藏》及后世道書記載的吐納功夫,以口呼鼻吸最為常見,意在口吐臟腑濁氣,鼻吸天地清氣,歷代六字訣既是這種口呼鼻吸法的典型。而口呼鼻吸法在歷史文獻上甚為少見,僅在《正統(tǒng)道藏》菜字號下錄有《黃庭內景五藏六腑圖》一卷,題為唐代見素女胡愔撰。該文中載有“常以七月、八月、九月朔望旭日西面坐,鳴天鼓,飲玉津,然后瞑目正心,思兌宮白氣入口,七吞之,閉氣七十息,則重神 據(jù)胡愔自述,他所傳混體,百邪莫之向,兵刃不能害,延年益壽,名飛仙籍?!?/span> 的方法皆祖述《黃庭經》,而《黃庭經》是道教茅山宗的重要經典。同樣的道理,現(xiàn)有文獻并不能確認三皇功與茅山宗的必然聯(lián)系,但至少可以認為三皇功的吞氣法來源于道教多種宗派的氣法實踐。 3.明清武術與吐納、引導功夫的結合,標志著武術體系的成熟 中國武術在歷史上存在著一個從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過程。在唐宋以前,武術一直以軍旅武術為主流,至明清之際,武術家和道教煉養(yǎng)家們才有意識的把道教煉養(yǎng)術和武術技擊相結合,出現(xiàn)了“內功外拳”的技術結構,從而使中國武術達到了技術上的高峰。統(tǒng)觀明清傳出來的各家流派,其內功與外拳的結合大致分為三類情況:一是由內而外,二是內外合練,三是由外致內,進而返外?,F(xiàn)今所見各流派由傳承演變已不能簡單歸入其中一類,但各派祖師創(chuàng)拳之初的指導思想則可以用此三者劃分。張氏拳法應屬于第三種情況,即入手時是肢體鍛煉的功夫,也稱外功,在筋骨、氣力達到一定程度后,在轉入內功的鍛煉,這時的內功首先指三皇吞氣功,另外還包括外功與吞氣法的結合鍛煉,以及靜坐、按摩、藥功等,待內功火候成熟后,在轉為散手、操手及器械的鍛煉。從實際用功進度來看,這三個階段并非嚴格區(qū)分,只是在各階段側重點不同而已。 三、吞氣法的要領與功用 張氏拳法把吞氣法貫穿于三皇功和外功多種功法中,是功夫增長必不可少的鍛煉要素。經過歷代前輩的實踐、探索與總結,張氏拳法在吞氣鍛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鍛煉經驗,有待于進一步挖掘整理,現(xiàn)將其要點簡介如下。 1. 吞氣法的鍛煉要領 (1)氣息要領 吞氣法的氣息要領主要指以口吞氣,以鼻呼氣。在很多與動作結合的環(huán)節(jié)中,還包括咽氣、閉氣的練法?!度O氏武技書》中也載有“至氣上沖至胸上,幾乎欲出矣,必須用口盡力一吸,上閉咽喉,氣由上而直下至丹田,??吸氣即所謂納氣如吞川也。”這與張家吞氣功夫的氣息要領是一致的。 (2)口型要領 2/3頁 《萇氏武技書》中也載有吞氣口型要領,即“上唇往上微縮,上唇往朝前,如象卷鼻?!睆埵先ǖ耐虤饪谛蛣t要求以唇包齒。養(yǎng)父張家良先生在傳我吞氣口型時,特別叮囑:“若想牙齒不落,必須用嘴唇包裹牙齒。”《形意拳術講義》中也說“寒冬炎夏,唇包齒藏,保齒之道,年邁成行?!逼鋵嵈桨X的目的不僅在于保護牙齒,更有利于氣的下降,對所吸之氣起到收斂的作用。 (3)吞氣與動作的結合要領 三皇吞氣功是一套導引、吐納、按摩相結合的鍛煉方法,從開始經三皇互力至收勢,口吞氣若干口,緊密與動作轉折、氣血運行相結合。綜合吞氣功法在各節(jié)的運用情況,大致可得出一些基本結論:一是吞氣前以自然呼吸為主;二是有一定術勢為吞氣做準備;三是吞氣時肢體呈現(xiàn)松弛狀態(tài);四是吞氣完成后即行握固之法。 2.吞氣法功用分析 張氏拳法中各類功夫對吞氣法的運用和鍛煉,是一種整體的鍛煉功夫,很難用現(xiàn)代分析的思維將其功用效驗逐條說清。但從本門歷代老師的實踐效果來看,以三皇吞氣功為主的功夫鍛煉,在內可以充實元氣,增強臟腑,產生驚人的疾病自愈能力和超常的抗擊打能力;在外側可以松筋助力,不壓腿而筋自長,不操掌而力自出,吞氣百日即可足下生力,腰骶堅實,氣力同增。 3/3頁 |
|
來自: 新用戶07039177 > 《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