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初,朱棣親率五十余萬大軍征討韃靼。五十萬大軍深入草原腹地,引起韃靼君臣的惶恐。明朝內(nèi)閣大臣金幼孜曾寫過一首朱棣北征的詩《過禽胡山》,足見當(dāng)時明朝軍隊的士氣:六師嚴(yán)號令,車騎肅前征。塞月云中暗,胡塵雨后清。沙雞隨箭落,野馬近人驚。咫尺聞天語,常依御輦行。 據(jù)《明太宗實錄》記載,“本雅失里聞大軍出塞,甚恐,欲同阿魯臺西走,阿魯臺不從。眾遂亂,互相賊殺。本雅失里西奔,阿魯臺東奔,余部落亦離散”。本雅失里想向西逃竄,阿魯臺肯定不會同意。阿魯臺發(fā)跡于蒙古高原的東方,經(jīng)過十幾年的經(jīng)營,控制東蒙古,又懾服兀良哈三衛(wèi),他的權(quán)力根基在東部,如果西奔,無意義離開老巢,喪失爭霸資本。本雅失里能登上汗位,完全在于阿魯臺的支持,當(dāng)然他的王權(quán)也被阿魯臺制約。之所以西奔,不排除本雅失里想要借機擺脫阿魯臺的控制。本雅失里和阿魯臺的分裂給了明軍各個擊破的機會。朱棣以千余精騎徑?jīng)_阿魯臺軍陣,蒙古軍大敗,阿魯臺攜家屬逃跑。永樂八年的這一次明軍北征,導(dǎo)致了東部蒙古的再次分裂,本雅失里和阿魯臺分道揚鑣。 永樂十年(1412年),瓦剌太師馬哈木殺死了本雅失里,并奪走了元朝歷代國璽。戰(zhàn)場失敗的阿魯臺決定向明朝稱臣。永樂十一年(1413年)秋七月,明朝封阿魯臺為和寧王,封他母親為和寧王太夫人,妻子為和寧王夫人。韃靼與明朝關(guān)系暫時緩和下來,阿魯臺依附明朝而自立,然而雙方的沖突并未就此結(jié)束。 瓦剌人殺了本雅失里,奪得傳國玉璽,又抬出一個所謂的本雅失里的弟弟答里巴為大汗,很明顯是在于韃靼爭奪蒙古正統(tǒng)地位。如果阿魯臺坐視馬哈木擁立新汗,就等于將蒙古正統(tǒng)拱手讓給瓦剌。阿魯臺必須要堅稱答里巴是偽汗,馬哈木操縱下的汗庭是偽政權(quán),他要自己擁立一個血統(tǒng)上更純正的“黃金家族”后裔。很快,阿魯臺就擁立了所謂的鬼力赤汗的兒子阿臺汗。阿魯臺控制的韃靼與馬哈木控制的韃靼,正面交鋒已然成了定局,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 永樂十一年(1413年)十一月,開平守將郭亮向朝廷報告,“馬哈木等軍至飲馬河,聲言襲阿魯臺,實欲寇邊”。不久,阿魯臺也明廷呈上了相似的情報,“瓦剌將奧魯已渡飲馬河,至哈刺莽來,揚言襲己。因而欲窺開平、興和、大同?!痹獨馕磸?fù)的阿魯臺此番被瓦剌打得大敗,而謹(jǐn)慎保持實力的大明也并未援助阿魯臺。 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朱棣再次御駕親征,率大軍五十萬,征討瓦剌馬哈木。六月,明軍主力進(jìn)至忽蘭忽失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西北),瓦剌軍3萬余人迎戰(zhàn)。朱棣親率精騎重創(chuàng)瓦剌軍,馬哈木等人倉皇逃走。忽蘭忽失溫之役雖然沉重打擊了瓦剌人,但瓦剌對韃靼必是除之后快。永樂十三年(1415年)春,馬哈木等向明朝廷貢馬謝罪,言辭非常恭順。朱棣說:“我們不要和瓦剌人一般見識。”所以接受了他們所獻(xiàn)之物,讓他們的使者去館驛歇息。 永樂十三年(1415年),瓦剌大軍再一次向東蒙古(韃靼)發(fā)起攻擊,此次戰(zhàn)役,明朝廷對于阿魯臺給與了一定的支持。永樂十四年(1416年),瓦剌與阿魯臺大戰(zhàn),馬哈木敗走。過了不久,馬哈木就死了。馬哈木一死,東西蒙古強弱態(tài)勢又發(fā)生變化。東蒙古居于優(yōu)勢,控制兀良哈三衛(wèi),并而影響女真諸部。這期間,瓦剌的實權(quán)落入賢義王太平之手。然而,東西蒙古的攻伐戰(zhàn)爭并不停歇。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阿魯臺再次率部滋擾明朝邊境,朱棣聞悉后決定再次親征。明軍八月初出征,九月上旬,明軍到達(dá)沙城(今河北張北以北)時,阿魯臺的部下阿失貼木兒率部投降明軍,并得知阿魯臺被瓦剌打敗,其部已潰散,明軍暫時駐扎不前。十月,明軍繼續(xù)北上,在黃河以北擊敗韃靼西部的軍隊,韃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眾來降明,朱棣隨即封也先土干為忠勇王,朱棣賜名金忠,余者皆有賞。十一月,明軍班師回京。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脫歡殺死太平和把禿李羅,成為瓦剌最有權(quán)勢的權(quán)臣,而后又捧出一個元朝皇室后裔奉脫脫不花為汗,號令蒙古。阿魯臺在多種力量角逐的復(fù)雜格局中處于被動地位,既不容于明朝,又面臨瓦剌緊逼。 朱棣連續(xù)征伐阿魯臺,使其遭受重創(chuàng)。這一時期,瓦剌馬哈木子脫歡襲爵順寧王,勢力又強大起來。永樂二十二年(1425年)正月,韃靼阿魯臺再次擾襲大同等地。朱棣見其一次次的挑釁,決定將其徹底除之,于是第五次親征開始。朱棣調(diào)集山西、山東、河南、陜西、遼東5都司之兵于京師(今北京)和宣府(今河北宣化)待命。四月三日,以安遠(yuǎn)侯柳升、遂安伯陳英為中軍;武安侯鄭亨、保定侯盂瑛為左哨,陽武侯薛祿、新寧伯譚忠為右哨;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為左掖,成山侯王通、興安伯徐亨為右掖;寧陽侯陳懋、忠勇王金忠(也先土干)為前鋒,出兵北征。二十五日,進(jìn)至隰寧(今河北沽源南),獲悉阿魯臺逃往答蘭納木兒河(今蒙古境內(nèi)之哈剌哈河下游),明成祖令全軍急速追擊。六月十七日,進(jìn)至答蘭納木兒河,周圍300余里不見阿魯臺部蹤影,遂下令班師。就在明軍征伐阿魯臺期間,瓦剌也乘火打劫,在克魯倫河大敗阿魯臺。 七月十八日,朱棣在第五次北伐回京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今內(nèi)蒙古多倫西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