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28日晚于青島教師之家 這次游覽嶗山,沒有登臨它的主峰,只是從太清宮上面從容走來。一段不長的山路,在林木掩映中蜿蜒而下。山上林木蔥茂,品種繁多,疏密相間,高低不一;而且綠色也濃淡相宜,別具色彩。林間有奇花異草,雖平貼地面,卻與林木一樣散發(fā)出自然的芳香,昭示出原始的美麗。抬首望山,只見奇石突兀,怪石嶙峋,林木綿延不斷。我為山石之奇所吸引,它們大都近似于圓形,有平滑的視覺感。也許若干萬年之前,嶗山原在海底,后因地殼變化,浮出水面。原先被海水沖刷的山石,便有了今日的奇狀。所以,舉首抬足,左顧右盼,都感到自己真正地走進了自然的腹地,都在享受著自然的無私賜予。正行走間,突然聽到幾聲稚嫩但卻不大的叫賣聲。原來,路旁擺了一個不大的攤子,一個十多歲的女孩,正在那里賣著嶗山特產。一眼便可以看出,她是經營此道的新手,全沒有南方輟學之后賣慣了商品的兒童的放肆。她在我們走進她時甚至有了幾分局促,喊聲不大,叫了幾聲便又停下。一問方知,她是附近一所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暑假期間,賣點東西,賺些錢,用于開學后的學費。不遠處還有一個女孩,與其有著共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她倆的皮膚微黑,透視出健康與質樸。這令我生出幾分憐憫與敬意,為了求學,她們勇敢地邁出了這一步。走不多遠,迎面走來兩位少年,他們每人拿著一疊報紙,皮膚黑黑的,帶幾分羞怯,也彌灑著樸實,與剛才見到的兩個女孩如出一轍。他倆是初中生,暑假賣報,同樣為的是開學后的學費。我們買了兩份報紙,他們便輕聲地說著“謝謝”,又繼續(xù)前行。農村的孩子確不容易,他們在這么小的年齡,便邁出了自我生存的一步。暑假剛開始時,我的二女兒要去打工,我阻止了她,理由是學習外語,以防開學之后的外語班落下課程。其實,打工何嘗不是學習呢?讓她體味掙錢的不易,感知勞動的艱辛,也許并不比學習外語收獲少多少。到太清宮時,已經將近11點了,但空氣涼爽,很是舒服。據導游小姐講,這里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全年平均氣溫12.6度。同時,這里還有濃郁的人文色彩,自古便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的美稱。正因其美,這里在歷史上曾經演繹了佛道之爭的故事。名僧憨山曾于此建過海邱寺,意欲將道教逐出此地。于是紛爭訴訟多年,經御批方還歸道家。名道邱處機、張三豐、徐復陽、劉志堅、劉若拙等都在嶗山修過道,蒲松齡還曾于此寫過《嶗山道士》等膾炙人口的佳作。所以,嶗山道教有了名揚天下的美名。道教自然少不了老子塑像,額頭凸出,白髦飄胸,有著不俗的智者風范。想想老子《道德經》開卷之作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便感到道家思想的深奧絕妙。前幾天曾去曲阜朝圣,在那里感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以前還在千佛山聽過曾為少林寺高僧的永定法師高談闊論《逍遙游》,那真是一個至高的境界。當時曾想,佛家高僧在佛家圣地高講道家經典,真有佛道合流的感受。而孔子曾說過:“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比寮蚁葞熞岳献幼员龋阋娙宓纼杉以缬邢嗤ㄖ?。因此,我總感到儒釋道三家各得其妙,而且很少抵觸與斗爭,這成為世界罕見的一個文化景觀。嶗山有一段佛道相爭的歷史,是奇談,已成歷史,而且再未重演。因為中國文化是一個多元的文化,有沖撞,更有融合,這也許是歷千年不衰的重要原因吧。嶗山三面環(huán)海,背負平川,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各有其獨具的特點,所以引得游人如織,也就成其自然之勢了。原載于《行旅有道》,陶繼新 著;語文出版社,2015年10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