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優(yōu)秀的家長·系列四· 魏書生:我剛當教育局局長時,做就職演說,我就說了“五個一分鐘”。第一個一分鐘,講的就是盤錦市的學生回家都要做家務勞動,二三十分鐘更好,沒有那么多家務活,做不了那么長時間,一分鐘也要找活兒干、找事做,千萬別停下來。 很多人不理解,說魏老師,你當個教育局局長,不抓重點中學,也不抓通考,也不強調(diào)升學率,怎么說頭等大事是家務勞動呢?我說你想想看,一個很重要的常識是什么?愛祖國、愛人民,看不見摸不著,但一個孩子不愛自己的父母的話,你說他愛祖國、愛人民,百分之百是騙人的,這都用不著論證。一個打爹罵娘的人,在那里大聲吹噓,他對同志如何有禮貌,如何尊重朋友,會有人相信嗎?但是愛父母,你能光掛在嘴邊上說空話嗎?那不是假的嗎?要從小心疼父母,從幫父母分擔家務勞動開始。人在小時候,大事做不了,小事還做不了嗎?承擔一點家庭責任,至少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為父母分一點兒憂。我說一個從小知道為父母分憂解愁的孩子,心疼父母的孩子,長大了他自然就會心疼更多的人,長大了他會惦記集體,再大他會惦記這個國家,會心懷天下。這幾乎是一條常識,是一個規(guī)律。 還有人問,魏老師,孩子做家務勞動不耽誤學習嗎?我說學習有那么緊嗎?多少家庭有困難的孩子,十來歲支撐一個家,全部家務勞動都干了,買糧買菜、洗衣做飯、煎湯熬藥,結(jié)果人家上學,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什么都不耽誤啊。他們憑的是什么,反而是這種幫助家庭分憂,承擔家庭家務活的過程鍛煉了他強大的責任感和意志力,這種責任感和意志力應用到學習中,自然事半功倍。這種例子太多了,而咱一天二三十分鐘都舍不得做嗎? 陶繼新:確實是這樣的,想想我們這一代人,也可以得出這種結(jié)論。我們這一代人多數(shù)都是在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下長大,從小都要幫著家里承擔很多家務,反而我們的學習動力、成就動力都很大,尤其是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從來都沒有想要放棄過。 魏書生:而且,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常干家務活的孩子智力更好,思維活躍,遇到困難點子多,組織能力也強。我教過的各個班級的學生,如果把學習成績處于前10名的學生做的家務活加起來,會遠遠超過后10名學生做家務活的總量。絕大部分后進生之所以成績低,并不是由于智力不好,而是因為懶。 當然我不是主張過早地將家庭的重擔壓向孩子稚嫩的雙肩,而是建議家長們,要求孩子們適當?shù)刈鲆恍┘覄栈睢?/span>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增進跟父母的感情。在做家務活的過程中,還能使緊張學習的大腦某些部位得到休息,雖然占用了一點兒時間,但反倒培養(yǎng)了孩子的效率感,更加珍惜學習時間。 所以,我說一定要從家務勞動做起,從力所能及開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至少你從四五歲開始,五六歲開始,幼兒園開始,整理自己的東西,整理自己的玩具,上小學整理自己的文具,整理自己的被褥,整理自己的衣服,再大一點兒,開始學習洗小東西。 陶繼新:是的,這一點我也很認同。根據(jù)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其實人天生就有很充沛地想自己決定自己生命的意愿,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很小的小孩子就想著自己去做事。當你看他做不好,幫他時,他反而會非常痛苦,甚至大聲啼哭,表示抗議,非得他自己去做了才高興。所以,如果家長能順應孩子的這種需求,多付出一些耐心,讓孩子自己做,并在旁邊加以輔導和協(xié)助,孩子的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就可以很好地建立起來。 我的小外孫女,3歲多的時候,她媽媽發(fā)現(xiàn)她有自己穿脫衣服的意愿,就給她演示講解了衣服的穿脫方法,然后就讓她自己練習。可以想象,孩子自己穿脫衣服的過程是很漫長,而且充滿了錯誤和反復的,但是孩子的那種認真也是很令大人吃驚的。有時候,她媽媽要用半個多小時的時間等她穿好兩三件衣服。但是,這個時間是值得等待的,每次孩子自己穿脫好衣服后,她的表情都是很愉悅的,能感覺到她心理上的滿足。現(xiàn)在,這個孩子已是二年級的學生了,平時她的書包、課桌、床鋪全是自己整理。書包里文具怎么放、書本怎么分類,都搞得很清楚。有時候還常幫著她媽媽做飯、洗碗等。 魏書生:是的,這是教育孩子的原則。 很多人問,魏老師你怎么教育自己的兒子?我說我兒子,我只是抓了些小事,帶他養(yǎng)成好習慣以后,大的方面幾乎都不用大人過多地管理。兒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靠大人,于是他就搶著做小事。看起來我是個不負責任的父親,孩子念高中,念文科還是理科,一句話沒問我。但我想,孩子凡事不問我,正是說明他心里有底,能承擔責任,我也就不去問他。考大學了,讀哪所大學,考什么專業(yè),沒問我,我知道沒問也就是心里有底,他是準備給我驚喜。而且我一直認為,過好了當下,做好了每一天,上好了每堂課,做好了每件事,都能做到腳踏實地,最后一般會有很好的結(jié)果。就算沒什么好的結(jié)果,我們也問心無愧了。人應該怎么活著?我說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天這是最要緊的。兒子大學畢業(yè)考研究生,研究生畢業(yè)參加工作,參加什么工作,一句話也沒問我,我說既然沒有問,就是用不著問。也沒有往家打電話,說明他就是有這個能力,既然有這個能力,我就不提供援助,我也沒有問他。當然若是他不行了,再問我,我再想辦法幫忙吧。他現(xiàn)在在北京,到核工業(yè)總公司搞高科技的工作了。 這回參加工作了,寒暑假不能回家了。春節(jié)那幾天難得回到家,卻總是說爸媽您倆歇著,吃完飯看電視。他在廚房里,把鍋碗瓢盆洗得干干凈凈。他并不覺得,我一米八的男子漢,清華大學的研究生,在核工業(yè)搞高科技,我干刷碗的活兒,是不是太掉價了?不。他只是覺得,自己總也不回家,回家能為父母分憂解愁,承擔點兒家務事,他覺得很舒服。家庭哪有什么大事,不就是雞毛蒜皮的家務嗎?我也不是缺他刷盤子刷碗,而是給他“舒服”的機會。 那人家問了,說你在什么地方關注?。?/span>我說就是從他小的時候。兒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洗東西,整理衣物,自己的文具搞得可清楚了,什么本子挨著什么本子,干干凈凈,整整齊齊的,自己的小書房整得井井有條的。他有這樣一個習慣,他覺得很舒服。再大點兒的時候開始能洗大點兒的衣服,他就開始搶著洗。跟我出門的時候,一個包也不讓我拎著。一次我出差回來,他搶過包來拎著,我也不吱聲。兩個包搶過來拎著,讓我空著手,我就空著手。我出門沒有大包,都是小包。有一次三個包,我說這回給爸爸一個,他說不用,我說不用你怎么拿?。?/span>他背上背起一個,左手一個,右手一個,在前面走著,他覺得自己成熟了,說:“爸,我成熟了。”很自豪,“您看我現(xiàn)在能背三個包了。爸,我現(xiàn)在是不是很有勁兒了!”孩子覺得自己成熟了,很自豪,很幸福,很快樂。你說咱一個當家長的,干什么?。?/span>非得賤兮兮搶過來替他背哪。我就在后面走著,跟著他,欣賞他的成熟。那時候他才十三四歲,不像現(xiàn)在一米八,我并不是缺他背這個包,干這點活兒,而是培養(yǎng)他這顆心,給他舒服和自豪的機會。改變?nèi)硕际且稽c一點改變的。 我跟我兒子出門,他問:“爸,渴不渴。” 我說:“有點渴。” 他說:“給你喝水。” 我說:“不行,這礦泉水是涼的。” 他說:“不涼。” 我說:“怎么能不涼呢?” 結(jié)果他從懷里掏出來一瓶礦泉水——農(nóng)夫山泉,大冬天在他自己的懷里,給我焐得熱乎乎的,還說:“爸,趕快喝。” 小事知道心疼你,惦記你,小時候知道惦記父母,當然以后也就懂得惦記別人,同時他也舒服,他也在給別人付出的時候收獲了快樂。當一個人不僅僅以自己為中心,以集體、以他人為中心的時候,他的幸福就拓展了,就開闊一些了。 所以我說我求盤錦的家長們,千千萬萬別覺得孩子做點家務勞動會累著,其實是給孩子一個成長和發(fā)展的機會。從小他知道心疼你,將來他才心疼集體,心疼同志,心疼領導,將來才心疼咱這個國家,咱這個地球,這樣他才更加幸福。 我要求盤錦的孩子,每年做兩張賀卡,第一張賀卡,媽媽過生日的時候,親手送給媽媽,寫上自己想說的話;第二張賀卡在爸爸過生日那天,親手送給爸爸,我說買賀卡不行,一定要自己做。我要求這作為美術教師的任務,美術教師別總讓學生畫那些中外名畫,那是少數(shù)學生做的事,大部分學生就是做點兒美好的生活中的小飾物,讓他們做這些事。 這些聽起來都不像一個局長要提出的要求,但我覺得這才真是頭等大事。感恩,先感恩父母,孝敬父母,這絕不僅僅是一點兒家庭中的事,而是使這個孩子更幸福、更大氣的必經(jīng)之路,他漸漸會知道惦記更多的人,社會就是跟很多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 陶繼新:美國得克薩斯州有一條法律:凡年滿14歲的孩子,必須身體力行為父母分擔家務,諸如洗碗、擦地、剪草坪等。做家務看起來是小事,而實際上是大事。 老子說:“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天下難事,必做于易。”(《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天下的難事,總是從容易的部分開始解決;天下的大事,總是從細微的地方開始做起。孝就是天下的大事,所以儒家先師提出一個觀點,就是:“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齊家才能國治。”(《大學》)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lián)系就是這么緊密,這就是關鍵啊。一個國家其實都是一個一個家庭細胞組成的,當這個家庭好、那個家庭好,每個家庭都好的時候,這個國家才能興旺發(fā)達。那這個家庭怎樣才能好呢?剛才您說得對,首先要讓孩子知道孝敬感恩父母,因為父母撫育了自己,不僅僅是給予了生命,而且還包括整個生命歷程的陪伴與引導。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無私的,所以這種回報自然是天經(jīng)地義的。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也不愛的話,正如您剛才所說的,他是不可能愛集體,不可能愛祖國,甚至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好的人。 有人說,恩將仇報者,肯定是一個壞人。當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的時候,你說這算不算恩將仇報?盡管不一定仇報,但是無報也不行。雖然父母多是不求回報的,但是不代表孩子可以不懂感恩。孝敬父母是理所當然的,當一切所為都是源自真心的時候,就不僅僅是報恩這么一個簡簡單單的動詞了,而是帶給父母的欣慰與喜悅,帶給孩子幸福與自信的快樂之泉了。 古時選拔官吏,要取“孝廉”,先得孝順,才能讓你當官。我們都知道包青天包拯,他以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著稱,故民間稱其包青天及包公。他就任開封府尹期間,辦案既明察又暗訪,執(zhí)法既嚴謹又不失人情,令正義得以順利伸張之余亦導人向善。 包拯也極為孝順父母。與包拯同時代的歐陽修,曾經(jīng)彈劾包拯“素少學問”。這里的“少學問”,主要不是指讀書和文化水平不行,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歐陽修其實不是貶低包拯,而是認為包拯“少有孝行,聞于鄉(xiāng)里;晚有直節(jié),著在朝廷”,說他小時候就因為孝順的佳話而聞名于鄉(xiāng)里,而長大后的耿直公正更是在朝廷中著稱。應該給他以更合適、恰當?shù)墓俾殹?/span> 包拯的青少年時代,也曾刻苦讀書,所以在他29歲時,終于考中了進士甲科。按照宋朝規(guī)定,考取進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永修)任職。但包拯認為父母親年事已高,應該盡孝奉養(yǎng)雙親,因而請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但是,父母親希望兒子在自己身邊,包拯便決定辭職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仍不想離開故土。當時,這種孝道受到家鄉(xiāng)人的稱道。安徽合肥發(fā)現(xiàn)了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碑上陰刻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 現(xiàn)在清明節(jié)人們要祭墳,為何要祭墳,你說有敬畏之心,對的,為什么呢?因為如果父母在你要好好侍奉他們,不在了,要好好祭奠他們。所以孔子說祭祀這一點應當是每個家庭當中非常關注的一個大事情。所以,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焉。”意思是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 不僅中國,我認為一切真正有良知的、有成就的人,都在關注這個問題。比爾·蓋茨有一天在飛機上接受一個記者的采訪,這個記者問,你認為世界上最不能等的是什么事?他就說了一個字——孝。這個事真沒法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是怎樣一種痛,所以說孝敬父母是不能等的。而且當孝敬父母的時候,父母是何等的快樂,他養(yǎng)你育你,而你去孝敬他,家庭的和諧在這一刻就完美地構建了。 所以剛才您說的做家務,這點看似微小的事恰恰是最大的事情。家務事看似瑣碎,卻日日重復,且很難有顯見的功勞。而正是在這似乎枯燥但需要耐心、細心、精心的勞作中,使孩子的心里形成了一種概念,覺得替父母承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這本來就是孩子應該做的。當做的時間長了,他感覺到水到渠成,自然而然。這里面定格了一種正面的態(tài)度,孝敬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自然而然的事情。 魏書生:所以,有智慧的父母都懂得讓孩子從小干家務。馬克思平時就注意讓女兒們獨立做事,培養(yǎng)她們從小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馬克思要求女兒從事家務勞動、收拾房間,學習簡單的烹調(diào)技術。他的幾個女兒還學會了簡單的縫紉、編織、做紙花等手藝。馬克思精心培育的女兒,長大后都成了杰出的人物。而且這些孩子很感恩自己的父母,她們贊譽馬克思是“最理想的朋友,最親切和最使人愉快的同志”。 法國偉大的思想家盧梭說過:“一個小時勞動所獲得的東西,比一天聽講解得到的要多。”孩子在其中的受益是從德到智的。 陶繼新:做家務,灑掃屋子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卻能鍛煉一個孩子做事有規(guī)律和有耐性的習慣。古人早就說過:“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在灑掃屋子的過程中,不僅僅使屋子更干凈和整潔,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耐性和心性都是很好地鍛煉,而且在打掃過程中,還可以使孩子更平和、更踏實、更細致、更精益求精。 從報紙上曾看到一則信息,大意說的是:兩個名牌大學畢業(yè)生,應聘進入某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工作,因為暫時沒有房子,所以兩人出來合租房子住。房東聽說他們是高學歷的,以為他們肯定屬于高素質(zhì)的“優(yōu)質(zhì)房客”。不料一年后,兩人違約被趕走了。為什么會被趕走了呢?因為這期間房東發(fā)現(xiàn),由于客廳窗戶長時間不關,地板早已被淋壞;櫥房灶臺上散落的殘余食物霉跡斑斑;衣服絞進洗衣機內(nèi)膽,六成新的機器報廢;馬桶堵塞,修理工清理出一堆可樂瓶蓋…… 可見“一屋不掃”,反映出當前一些大學生欠缺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他們從小缺乏打理生活的經(jīng)驗和能力,畢業(yè)后什么都得靠自己,問題就來了。試想,如果飲食起居這些生活小事尚且自顧不暇,又怎么能去從容地應付千頭萬緒的工作呢?不少房東反問,如果這些大學生是在自己家,會不會如此邋遢?在租住房內(nèi)不管不顧,這是對他人財物、對公共環(huán)境缺乏責任心的表現(xiàn)。如果在生活中養(yǎng)成這種不負責的心態(tài),且把這種心態(tài)帶進工作中,又如何做到對單位、對社會負責呢? 面對這些問題,一些家長在嬌慣抑或指責孩子的時候,卻鮮有檢視自己的教育觀念與思想行為。因為他們確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備孝敬父母的美德,更希望他們能夠成為適應未來挑戰(zhàn)的有用人才。但是,他們步入了一種家庭教育的怪圈,認為孝順父母是孩子長大成人以后的事情,現(xiàn)在則是家長全心全力疼愛孩子的時候;幫助家庭與社會做事是未來之舉,目前則需要對孩子悉心呵護與盡力幫助。其實,孩子的心靈猶如一張潔凈無瑕的白紙,父母在上面涂什么顏色,畫什么圖案,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未來與一生。如果一味地溺愛,使孩子養(yǎng)成的是只圖享受、不會做事、不知關心幫助他人,甚至不知關心幫助父母的心理定式與生活習性,即使長大成人,也是難以迷途知返。社會上這種令父母遺恨終生的事例比比皆是,然而不少人卻熟視無睹,繼續(xù)著這一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的“教育”。 我曾經(jīng)采訪過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孩子,叫林曦,我叫她曦曦。她現(xiàn)在是一位國內(nèi)外小有名氣的書畫家。曾在法國、印度、澳門、泰國、尼泊爾、新加坡等國家和中國香港舉辦個人畫展,還出版有個人書畫集、畫集、小說、個人音樂專輯等,是一位相當有靈性、有智慧的女孩子。她的成長,其實相當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家庭教育,因為她沒有上過中學,完全是通過自學考入大學的。而在我采訪她的成長經(jīng)歷時,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她媽媽對于她做家務事的教育。 媽媽從小注意培養(yǎng)曦曦的自理能力,包括教曦曦炒菜做飯,甚至讓她承擔安排全家飯食的工作。每逢周末或外婆不在家時,曦曦便主動做飯。她先要征求媽媽的意見,媽媽喜歡吃什么,她便做什么,而且符合色香味俱佳的高層次要求。然后再將可口的飯菜端到媽媽面前:“媽媽請品嘗,如果不合您的口味,曦曦重新去做。希望媽媽多提意見!”得到媽媽滿意的笑后,她才感到盡到了責任,喜吟吟地離去。媽媽剛剛起床,曦曦便將熱茶泡好,輕輕端到媽媽面前,甜甜地問一聲“早安”,然后才笑著去干其他事情。客人光臨,也是曦曦迎到屋內(nèi),輕聲笑語中,將茶泡好,輕輕地放到客人面前。 媽媽的衣服需要熨了,叫一聲曦曦,衣服很快熨得齊齊整整。媽媽與外婆生了病,吃什么藥,什么時候吃,她都一清二楚,并會按時遞送藥物與開水,看著老人將藥吃下方才悄然退下。至于打掃衛(wèi)生等體力活兒,曦曦更是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來。 曦曦的媽媽認為,培養(yǎng)女兒孝敬老人的品德,必須從小開始,從家庭做起,從點滴小事開始,“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所以,她經(jīng)常給曦曦講,孝順之心體現(xiàn)在平平凡凡的生活之中,做家務便是學習生活的一種調(diào)劑,也是人生的莫大享受。能夠勞動,愿意勞動,并為別人做事,是一種幸福與快樂,是人生的一種高境界。曦曦媽媽自己也是身體力行,言行一致,她孝敬曦曦的外婆,也無私地幫助素不相識的人。天長日久,耳濡目染,曦曦認可了這種品行,并且逐漸滲入心靈,形成定式。 魏書生:孩子學做家務勞動,還能促進智力發(fā)育,促進身體健康、增強體質(zhì)。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yǎng)孩子珍惜勞動成果,培養(yǎng)對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體會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的真實含義,從而促進良好個性、道德品質(zhì)的發(fā)展。 詳見 《做一個優(yōu)秀的家長——魏書生與陶繼新的家教智慧》 - 魏書生 陶繼新 著 -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