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為什么提倡仁、義、禮?難道說這是孔老夫子憑空想象出來的道理,還是他自己認(rèn)定的個人行為準(zhǔn)則,強加到人們身上去的。從《論語》中,有子的這句話,我們可以逐條解讀,仁義禮不僅僅是個人修養(yǎng),更是社會需要提倡的準(zhǔn)則。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為什么要提倡仁?仁源于道】 《論語》中通篇孔子都在說仁,但是這個仁卻跟佛家的仁有所區(qū)別,佛家的仁換個說法,可以叫做慈悲,大慈大悲之心,對終生的仁慈之心。中國道家不講仁,《道德經(jīng)》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中國道家講究的是符合道的無為而治,不過多進行人為的干預(yù),符合天道的自然就是仁了,老子正話反說,不仁的仁就是仁,如果有了人為認(rèn)定的絕對的善或者惡,那么才是不仁,必然導(dǎo)致人產(chǎn)生極端的行為,這個從上一些違背人性的歷史片段中,自然就能看到。 話說回來,《論語》中的仁到底是什么?就是中國道家說的仁的用,在佛家說的慈悲的精神的指引下,去做人做事的實際運用,可以說是形而下的運用層面的東西。從這里我們看到,仁是天地自然的本性,科學(xué)研究和發(fā)展都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人性人心自然也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所以做人自然要講究仁,怎么講究仁,自然是按照《論語》中圣賢的教誨去做。如果不講究仁,俗話說,你不仁我不義,最后受到報應(yīng)的還是自己。 【為什么要提倡義?義是仁的行為體現(xiàn)】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fù)也。對于這句話,國學(xué)大師南懷瑾提出了其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解釋:義者宜也。義就是適宜的意思,中和的作用。既然要講究仁,怎么讓自己的行為符合仁呢,自然要讓行為適宜不過分,過猶不及,調(diào)整到中和的狀態(tài),也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恰到好處就是相宜,就是“義”。 另外一種解釋,就是墨子說的俠義精神,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做然講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為了國家,講究忠義之氣,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了很多民族英雄。乃至抗戰(zhàn)時期,老百姓都有為國家民族犧牲的精神,現(xiàn)代社會還有那些為國家做出無私奉獻的各個崗位的科學(xué)家、醫(yī)生、士兵等等,這都是我們中國文化中寶貴的精神體現(xiàn)。 信近于義,答應(yīng)的話一定做到,“季布一諾千金”,義是一種行為,行為就是說過的話要兌現(xiàn),一定要做到。人僅僅只有仁的精神是遠遠不夠的,不能在實際做事中體現(xiàn)的仁,只能是假仁假義,自己做到了,才是真正的仁,真正的義,這才是真正的有信用,有義氣。 【為什么要提倡禮?】 恭近于禮,遠恥辱也。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在禮貌中要有恭敬之心。禮貌、禮節(jié),乃至禮包括的文、物、衣、冠等等方面,都不僅僅是一種形式,追求形式的目的,是讓人產(chǎn)生恭敬之心。此處,不要誤解為,恭敬之心又是什么封建統(tǒng)治者體現(xiàn)自己權(quán)威的工具和手段,這么理解就錯誤理解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既然,仁、義都源于道,那么禮的精神根源自然也來源于道,難道自然不需要人去敬畏嗎?人生活在天地之間,最大的主宰和統(tǒng)治,就是自然規(guī)律了,誰又能去違背或者不敬畏這個規(guī)律呢?所以,禮雖然是一種外表,但是我們提倡禮的同時,其實也是一種對于自己的敬畏恭敬之心,也是為了我們更好的生活和認(rèn)知自然的一種體現(xiàn)。 所以恭敬就是禮, “遠恥辱也”是什么意思?人與人之間要恭敬,免得招來無謂的恥辱,中國文化講究中庸之道,中和的作用,如果不恭敬他人,就會做出過分的事情,自然會招致他人的反感,輕則招致言語攻擊,重則招致打擊報復(fù)。最終讓自己受到恥辱,這個恐怕是很容易想到的事情。所以,提倡禮并不僅僅是一種個人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也是我們更好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的一件法寶。 【提倡仁、義、禮由近及遠,構(gòu)建理想大同社會】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庇山h,把助人的精神和行為,逐漸擴及到他人。這個就是儒家提倡的仁、義、禮精神的擴充,中國的道家講究絕對的無私,但是中國的儒家認(rèn)為一般人是做不到絕對無私的,保存有限的自私,先從自己身邊的親人下手做到仁義禮的精神,然后擴充到親戚朋友乃至社會上的人,最后大家其樂融融,構(gòu)建大同世界的美好境界。所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倡仁、義、禮的精神,不僅僅是為了個人修養(yǎng),從有子的話中分析可以知道,每個人的修養(yǎng)都到了一定的地步,大家都人人愛我,我愛人人,這樣就能真正構(gòu)建出一個理想的大同社會,美好境界。這個難道不是任何時代,生活在社會中的老百姓,所追求的美好幸福生活嗎?所以,仁、義、禮的精神,任何時代都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不可不遵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