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流轉(zhuǎn),云水千年。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將洶涌不安的歲月,喝到水靜無波?又有多少人將渾濁紛紜的世象,喝到純凈清朗?
趙州和尚的”吃茶去“早已從具象實際生活上升到超脫物我的一種”悟“,從而具備了一種嶄新而深刻的文化意義。如果我們僅僅依據(jù)茶的醒腦提神的藥用功能,對禪宗的坐禪修持的證道法,倒有解釋的用場,但對慧能以后禪宗那種”見性成佛“,不靠禪定的那種順乎自然的境界,則很難解釋得通。說到底,”吃茶去“,是和”德山棒,臨濟喝“一樣的破除執(zhí)著的特殊方法,是要去除人們的執(zhí)著,一任自心。 茶有靈性,茶當(dāng)是草木精華累世修 煉而成,天地之清氣所養(yǎng)、山間之靈坡所育、雨前之甘露所滋。若與其靈未冥、其性未合、其境未契、其器未容,則一半的茶味會在飲茶時悄悄溜走。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國四大茶道流派。貴 族茶道生發(fā)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貴;雅士茶道生發(fā)于"茶之韻",旨在藝術(shù)欣賞;禪宗茶道生發(fā)于"茶之德",旨在參禪悟道;世俗茶道生發(fā)于"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 茶趣即飲茶樂趣,包括物質(zhì)樂趣和精神樂趣。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境。知音,相聚品飲、雅俗共賞。茶趣有雅俗之分,無高下之別。茶德即茶之功德。陸羽同代人劉貞亮提出的“茶十德”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驅(qū)腥氣,以茶防病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散悶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與禪的相通之道,在于二者皆立足于主體感受,非深味而不可。茶與禪同樣追求著精神境界的提純和升華。品茶也是一種嚴(yán)格的禪修工夫,是“借假修真”的助緣與方式之一。品茶是參禪的前奏,參禪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體,水乳 交融,所以自古以來,中國禪門就有“茶禪一體”、“茶禪一位”。后來統(tǒng)以“茶禪一味”來表述這種理念。這里的茶之味已不僅是茶之本味——甘醇或苦澀,茶道之中,茶之本味已不重要,重要是安心于一種境界或一種舍棄。而這種境界或舍棄維系的寧靜心境,也就是禪之味。 中國茶文化 誕生在兩漢之際,隨著華夏文明的發(fā)展,演變到唐代茶文化 興盛。 茶文化的發(fā)展隨之的制茶法,由唐代餅茶、宋代團茶、明代葉茶、至清代的工夫茶;飲茶法從唐代煮茶、宋代點茶、明代泡茶、而清代沏茶;茶由藥用而飲用、而藝用、而禪用;由上層社會的“雅玩”入俗為民間開門七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滲透在文化生活上而產(chǎn)生茶具、茶廠、茶行、茶室、茶館、茶經(jīng)、茶書、茶詩、茶畫、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 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定親,以茶饋禮,以茶貿(mào)易,民情風(fēng)俗,均與茶不可分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