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農(nóng)村捕魚,大約都在夏末秋初,這時正是魚類回游產(chǎn)時。河里魚很多,有鯉魚、鯰魚、鯽魚、白條魚、石斑魚、黃刺魚、老虎魚、石鰨兒、沙鰍、魣魚等等,種類繁多,它們奮力逆流而上,去尋找繁殖后代的天堂。此時捕魚的辦法很多,要看水而定,剛發(fā)水時,水深流急,宜釣魚,找一根竹竿,拴上一條長長魚線,線的頭上結(jié)上用針彎成魚鉤,線中間捆上一段高粱穗桿作魚漂,一個完美釣具就完成了。再挖上幾十條蚯蚓當(dāng)魚餌,扛著釣竿就可以去河流里釣一堆魚回來。 當(dāng)水退到三十來寬時,流速已極緩,這時找一處水面窄的地方,筑一道壩,村民利用魚網(wǎng)、魚罩等各式各樣的捕魚工具,輕輕松松就能將魚捕獲。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篾籠”捕魚了。 戶外生存天麒 戶外生存天麒 蔑籠捕魚。這是南方農(nóng)民最喜歡使用的一種民間抓小魚的方法。篾籠用竹篾編織成圓筒狀,籠口如飯碗般大小,籠尾逐漸縮小,編成籠尾,籠尾用細(xì)軟竹篾片拴緊。篾籠的長度為0.5~0.7米,腰部最粗處為0.2~0.3米。另外用竹篾編織一個籠蓋,籠蓋上必須有倒須。使用時,將籠蓋嵌入籠口,拴牢,因籠蓋有倒須,因而魚只能進(jìn)去卻出不來。 戶外生存天麒 戶外生存天麒 戶外生存天麒 用篾籠捕魚時,將泥鰍、花鰍、河鰻、土鯰、黃顙愛吃的豬、羊骨頭砸碎放入篾籠內(nèi),拴緊籠蓋。傍晚時,將篾籠放在魚類經(jīng)常出沒的水域中,堵住進(jìn)魚口,將籠沉入集魚坑中。晚上,這些肉食魚聞到香味便會鉆進(jìn)籠內(nèi)。每次可放數(shù)個至十幾個篾籠。待到次日清晨便可收籠取魚,其收獲量十分可觀。 戶外生存天麒 最常見的就是一種叫做鋼鰍的魚,此魚長一寸多,似泥鰍而非泥鰍,通體渾圓細(xì)長,狀如鋼條。全身淡黑帶黃,黃里透紅,尤以頭尾部為最。胸鰭、尾鰭色澤鮮亮,狀如胭脂瓣兒。鋼鰍子肉多骨少。肉質(zhì)鮮美細(xì)嫩;骨少且細(xì)短,且容易剔除,無論怎樣吃都沒有魚刺在喉之虞。是我吃過最香的魚,可惜,從我到北京后,再沒有享此口福。 小時候我最喜歡看爺爺編篾籠。爺爺先用篾刀將大竹子拉開一寸許寬裂縫,順著裂縫打通竹節(jié),待竹子辟啪作響時,靈巧非凡的爺爺像施了魔法一樣,將四五米長的竹一彎刀就滑到底了,兩邊大小一致,很是神奇!然后將大竹片一刀一刀的再改小,爺爺?shù)氖炙嚭芎茫瑒澋闹駰l寬窄均勻,編的篾籠弧線優(yōu)美。如今這一切都成了記憶,村里能做篾籠的老人已經(jīng)寥寥無幾。年輕人更是不屑于這種傳統(tǒng)手藝,因為有了更好的工具,篾籠這種傳統(tǒng)捕魚工具,若干年后,可能就會失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