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農禪時代,茶就與禪結下深深的緣份,修行者主張直接面對現(xiàn)實生活,從生活的點滴中體悟人生哲理,體悟大道。茶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然可以“禪茶一味”,通過種茶品茶,達到修心養(yǎng)性的目的,達到“和寂清靜”境界。古德高僧是自己種茶、自己采茶、自己制茶、自己飲茶,整個過程都含有自己的勞動,整個是一種自然的生活,是在自然的生活中,悟出生活的哲理、人生的哲理。至今,許多的寺廟還保持著農禪的作風,在寺廟邊的一些半山腰上保持著一片片茶園,現(xiàn)代修行者也自己種茶、自己采茶、自己制茶、自己飲茶,享受一種自然的生活,且以此修心養(yǎng)性。這,看似平淡無奇,甚至因為天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有點枯索乏味,可細細回味,這里面卻有著濃濃的文化氣息,是一種修養(yǎng),一種境界,或許真可以得自然之氣于無有之中,得宇宙精氣于無有之間,使人生更加從容和淡定。
茶道以“和”為最 高境界,亦充分說明了茶人對儒家和諧或中和哲學的深切把握。無論是宋徽宗的“致清導和”,還是陸羽的諧調五行的“中”道之和,還是斐汶的“其功致和”,還是劉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都無疑是以儒家的“中和”與和諧精神作為中國的“茶道”精神。 熟悉中國茶文化發(fā)展史的人都知道,第 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到日本的是日本留學僧最澄。他于公元805年將茶種帶回日本,種于比睿山麓,而第 一位把中國禪宗茶理帶到日本的僧人,即宋代從中國學成歸去的榮西禪師(1141-1215)。不過,榮西的茶學菱《吃茶養(yǎng)生記》,主要內容是從養(yǎng)生角度出發(fā),介紹茶乃養(yǎng)生妙藥,延齡仙術并傳授我國宋代制茶方法及泡茶技術,并自此有了“茶禪一味”的說法,可見還是把茶與禪一同看待。這一切都說明,在向海外傳播中國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重要貢獻。
唐朝是封建文化的頂峰,也是茶文化形成的主要時期。茶的引用從皇宮顯貴,王公爵士直至僧侶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國上下幾乎所有人都飲茶。茶的飲用越來越普遍,文人雅士嗜茶眾多,開始將茶與詩詞歌賦結合起來。如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嗜茶,每天吃早茶(“起嘗一甌茗“ 《官舍》),午睡起一碗茶(“起來兩甌茗“《食后》),晚茶(“晚送一甌茶”《管閑事》)。許多著 名的詩詞歌賦出現(xiàn)于那個時代。世界著 名的第 一本完整的茶書《茶經》也出于同期。同時,作茶的技術也隨之而日益進步,人們飲茶的方式從原先的熬煮茶湯變成了只將沸水沖入干制的茶葉以得茶湯。茶成為了人們間交流的紐帶,友誼的橋梁。人們喜歡聚在一起,泡壺好茶,吟詩作樂,享受好時光。 “心手閑適,按詠疲倦,意緒棼亂。聽歌拍曲,歌罷曲終,杜門避事。鼓琴看畫,夜深共語,明窗凈幾,洞房阿閣,賓主款押。佳客小姬,訪友初歸,風日晴好。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課花責鳥,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瀾人散,兒輩齋館,清幽寺觀,名泉怪石?!?明?許次紓《茶疏》)我們的古人已把品茶的環(huán)境以及心境的追求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品茶可“在不完全的現(xiàn)實世界中享樂一點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 久”
品茶之余,為茶所思,為茶所想。茶,不求酒的濃烈,卻也不甘于水的平淡,它與世無爭,自始自終保持著清香溢人和甘甜的本色,如果做人也同茶那樣,或許算是完 美吧。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一片樹葉能承載起無窮的自然之道,人通過喝茶取得與自然界的溝通,獲悉宇宙的真理,最終可悟得佛性。從茶道中也能感悟人生,一泡好茶要經過諸多程序的磨難,經開水沖泡,才釀成茶湯,歷練出清香。人生也是如此,需經歷磨難方可成長,歷經修行終可成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