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后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dá)400余年之久,南北長達(dá)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shù)的典范。 據(jù)傳,武則天在洛陽稱帝時,非常鐘情于伊闕山水,在一次春游香山寺時,武則天別出心裁,主持了一次“龍門詩會”,歷史上有名的“香山賦詩奪錦袍”即由此而來。唐代詩風(fēng)很盛,武則天對勝出者“賜以錦袍”,于是群臣各不相讓,奮力爭奪。首先成詩的是左史東方虬:“春雪滿空來,觸處如花開,不知園里樹,若個是真梅”,武則天覺得東方虬文思敏捷,又才華出眾,立即把錦袍賜給了他,而此時,多數(shù)大臣也相繼成詩,經(jīng)當(dāng)眾誦讀,其中宋之問的《龍門應(yīng)制》一致認(rèn)為更在東方虬之上,武則天遂決定把錦袍賜給宋之問,“香山賦詩奪錦袍”也成了詩壇上的一段佳話。 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白居易來洛任河南尹,閑暇時常在伊闕山水間流連,想修復(fù)香山寺,卻因財力有限,未能如愿。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好友元稹去世,白居易將為元稹撰寫墓志銘所得的酬金悉數(shù)拿出,費時3個多月,重修了香山寺,使衰敗的舊寺的亭臺樓閣換了新顏,并撰寫了《修香山寺記》一文。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把這里作為了自己最終的歸宿,在他七十四歲時,和遺老胡杲,吉皎,鄭據(jù),劉真,盧貞,張渾等6人先是結(jié)成了“尚齒七老人會”,后來,又有百歲之人李元爽,95歲的禪師如滿加入,號稱“香山九老”。 手札八行詩一篇,無由相見但依然。君匡圣主方行道,我事空王正坐禪。支許徒思游白月,夔龍未放下青天。應(yīng)須且為蒼生住,猶去懸車十四年。 空山寂靜老夫閑,伴鳥隨云往復(fù)還。家醞滿瓶書滿架,半移生計入香山。 南山奕奕通丹禁,北闕峨峨連翠云。嶺上樓臺千地起,城中鐘鼓四天聞。旃檀曉閣金輿度,鸚鵡晴林采眊分。愿以醍醐參圣酒,還將只苑當(dāng)秋汾。 佛廢何關(guān)儒者事,要知開創(chuàng)亦辛勤。居人公拆純欏柱,巨室深藏舊記文。鐘已毀樓移出寺,石猶鐫字徙為墳。吾詩句句通陰騭,安得檀那子細(xì)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