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照片均為“黑白的觸動”作者所攝,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允許,嚴禁盜用!
推薦閱讀:四大古都之一的洛陽,有多古老? 去年七月份,中國花卉協(xié)會發(fā)起“我心中的國花”投票活動,向公眾征求對中國國花的意向,一周后,牡丹以高達79.71%的得票率勝出。不僅是今人,古人對牡丹也情有獨鐘。韓琮嘆:“如夢如仙忽零落,暮霞何處綠屏空”,白居易贊:“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中國人向往富貴吉祥,而牡丹花大色艷、雍容端莊,自古就被人們譽為“國色天香”,象征著富貴吉祥,能成為國花,也是情理之中了。 中國很多城市都栽種牡丹,有些名氣也不小,如北京、菏澤、常熟、甚至西藏林芝,但洛陽牡丹最負盛名,這是為什么呢? 傳說,唐后皇武則天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心血來潮,詔曰:“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fā),莫待曉風(fēng)吹?!北娀ㄏ蓱赜谔笠?,紛紛開放,唯有牡丹仙子不畏權(quán)勢,傲然不開,武后一怒之下將牡丹仙子貶到洛陽,從此牡丹就在這里安了家。 當然,傳說肯定是杜撰,實際上武則天非常喜歡洛陽牡丹,她在洛陽先后居住達49年之久,其間常常游園賞牡丹。洛陽牡丹盛名的真實原因是:牡丹栽培源于河洛,始于隋,興于唐,“甲天下”于北宋,洛陽東傍嵩山,西依秦嶺,南含伊闕,北靠邙山,自古有“河山拱載,形勢甲天下”之譽,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為牡丹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所以宋人歐陽修曾說:“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span>洛陽賞牡丹的花園有近十座,其中不少都冠以“牡丹文化節(jié)主會場”的稱呼,我們要去的是王城公園和中國國花園。 王城公園因為修建在東周王城遺址上而得名,離上文介紹的天子駕六博物館很近,一進門,又看到了周朝的獸面紋銅鼎,這已經(jīng)是第四次看到這家伙了。(洛陽博物館有原件,定鼎門廣場有一座巨大的仿鼎,隋唐洛陽城附近的九龍鼎頂端也有一座仿鼎) 獸面紋銅鼎后是太極廣場,地面上有一副巨大的八卦圖。八卦最早是由伏羲根據(jù)燧人氏造設(shè)的星圖“河圖洛書”所創(chuàng)設(shè),傳說,河圖洛書就是在洛河中被發(fā)現(xiàn)。周文王所著的《周易》則將八卦文化發(fā)揚光大,流傳千古。以上是王城公園與周朝相關(guān)的一些景觀,下面進入正題——牡丹。 廣場一側(cè)的建筑叫“明堂”,最近正在舉辦“王城之春牡丹插花花藝展”,各個品種的牡丹花五顏六色,搭配在一起錯落有致,非常漂亮。 公園西側(cè)是牡丹觀賞區(qū),前兩天一株綠牡丹火爆網(wǎng)絡(luò),據(jù)說綠牡丹比較罕見,而被稱為“春柳”的綠牡丹更是珍稀,偌大的王城花海中也只有三株。 很多游客問工作人員哪里可以看到“春柳”,被告知已經(jīng)開敗了,有人不甘心,圍著花池仔細地搜尋,只看到花瓣掉落的“殘柳”,只好作罷,把目光移向其他品種。 其他的牡丹也很好看,有紫色的,粉色的,白色的,黃色的......有的一支獨立,有的花團錦簇......各有千秋,各有姿色,艷麗大方,各美其美,讓人賞心悅目。 賞心悅目后,還可以去王城公園的動物園轉(zhuǎn)轉(zhuǎn),里面有不少可愛的小動物。 中國國花園位于隋唐古城遺址上,東起洛陽橋,西至牡丹橋,長達2.5公里,是國內(nèi)最大的牡丹觀賞園。王城公園的牡丹都集中在一處,但在國花園,各色牡丹分散在不同的景區(qū)和廣場,其中還要各式各樣的雕塑、亭臺,假山瀑布,湖水廊橋,景觀非常豐富。
這一部分,我們將觀佛于龍門石窟,“悟道”于老君山巔。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城“伊闕”——伊河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上,這里山青水綠,萬象生輝,大大小小的窟龕在東西兩山崖壁上星羅棋布、密如蜂房。隋朝的宮城城門面對伊闕,故稱“龍門”。 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493年),后歷經(jīng)西魏、東魏、北齊、隋、唐、五代的營造,形成了南北長達1公里、具2300余座窟龕、10萬余尊造像和2800余塊碑刻題記的石窟遺存,其中“龍門二十品”是中國書法藝術(shù)史上魏碑體的珍品,唐朝書法家褚遂良的“伊闕佛龕之碑”是唐楷的典范。有如此多的文化遺跡,龍門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 (龍門石窟古陽洞與龍門二十品:古陽洞是開鑿最早的洞窟,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洞內(nèi)有大量碑刻題記,其中精選十九加上慈香窯內(nèi)的慈香慧政造像記,并稱為“龍門二十品”)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法院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彩,在諸多佛龕造像中,以規(guī)模宏偉、氣勢磅礴的大盧舍那像龕群雕最為著名。 大盧舍那像龕又名“奉先寺”,功能類似于地面上的寺院,是僧俗信徒禮拜、供養(yǎng)、禪修的場所,只不過開鑿于河畔崖間,形式不同而已。奉先寺開鑿于唐高宗初的咸亨三年(672)年,皇后武則天捐助脂粉錢兩萬貫,耗時3年鑿成。中間的盧舍那佛高17.14米,頭高四米,豐頤秀目,儀表堂堂,據(jù)傳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兩旁是迦葉、阿難、菩薩、天王和力士,迦葉持重,阿難溫順,菩薩盛裝艷服,天王雄偉,力士勇猛,形象生動,是唐代佛教雕刻藝術(shù)的杰作。 除了盧舍那佛,龍門石窟還有不少有意思的佛像,下面分享給大家。 下圖是第159窟的賓陽南洞,開鑿于北魏,是魏王李泰為生母長孫皇后祈冥福而作,主佛阿彌陀佛面部豐潤,衣紋流暢。 下圖是第140窟的賓陽中洞,北魏時營造,塑有釋迦牟尼佛及二弟子、二菩薩,地面有蓮花寶池,窟頂是蓮花藻井、八身飛天。 下圖是第104窟的賓陽北洞,始鑿于北魏,主尊阿彌陀佛,火焰紋背光繁雜生動。這尊造像走紅網(wǎng)絡(luò),佛像似在比剪刀手賣萌,其實這是因為佛像大拇指缺毀,佛教雖手印眾多,但沒有“剪刀手”。 下圖是第669號窟老龍洞,開鑿于唐代,窟內(nèi)滿壁鑿有54龕,造像內(nèi)容豐富。 佛陀造像千姿百態(tài),景區(qū)里還有兩塊奇石也頗引人注目,它們是洛陽牡丹石和梅花玉。 洛陽牡丹石上有天然形成的牡丹花形圖案,花型逼真,花姿百態(tài),圖案清晰淡雅,讓人稱奇。 梅花玉是產(chǎn)于洛陽的名玉,因其天然花紋酷似梅花而得名,這種玉富含鐵、鋅、納、鎂、鉀等微量元素,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龍門石窟不遠處的伊河?xùn)|岸是香山寺,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就與此地有關(guān)。 “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毕闵绞a(chǎn)香葛,故名。唐時,武則天常在此駕親游幸,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白居易更是鐘情香山風(fēng)光,任河南尹其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與如滿和尚等人結(jié)成“香山九老會”,常在此處聚會吟詩。白居易去世后,遺命葬于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cè),如今香山寺北側(cè)的白園就是白居易的墓園。 (香山北麓琵琶峰上的白居易墓:白居易的現(xiàn)實主義長詩《琵琶行》是流傳至今依然被人稱頌的不朽名作) 看過了龍門石窟的山水佛景,再去領(lǐng)略一下老君山的峰林道觀。老君山位于洛陽西南約150公里處的欒川縣,這里是秦嶺支脈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也是人文內(nèi)涵和自然勝觀兼具的名山。 古籍載,老子寫成《道德經(jīng)》后,告別函谷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騎青牛而去,莫知其所終。但傳說老子最終歸隱于洛陽景室山,也就是老君山。所以從山腳到山頂,處處能感受到道家的文化。(山腳下的老子騎牛銅像和老子講經(jīng)雕塑)(位于山麓的老子文化苑:被黃布遮起來的是世界上最高的老子銅像)(山腰的救苦殿:初建于唐代,殿內(nèi)供奉太乙救苦天尊)(穿云棧道上看到的老子傳經(jīng)石:鬼斧神工,惟妙惟肖) 一路直上,經(jīng)過南天門,來到了山頂?shù)慕痦數(shù)烙^群。 金頂?shù)烙^群依山而建,入門的鐘樓和鼓樓屹立在山崖峭壁上,險峻又威嚴。 這里有老君廟、道德府、金殿、亮寶臺、玉皇頂?shù)鹊兰医ㄖ捎昧嗣髑寤始覍m殿風(fēng)格,威嚴大氣,尤其是金殿、亮寶臺和玉皇頂三座位于高處的金頂,顏色鮮艷,是老君山風(fēng)光的點睛之筆。(玉皇頂:峰頂是玉皇殿,殿內(nèi)供奉玉皇大帝、太白金星、托塔李天王)(金殿宛如山頭的一座金冠,白色的廊道是領(lǐng)帶)(站在金殿遙望道德府和后面的金頂,紅黃相配,山寺相依,景致醉人) 如果只是處處可見的道家景觀,那老君山還稱不上“秀壓五岳,奇冠三山”,讓老君山有口皆碑的還有奇秀的自然風(fēng)光。 老君山有山有水,山腳下,西面的寨溝和東面的追夢谷中是賞水的佳處,這里三步一瀑,五步一潭,水沛草豐,茂林修竹,然而這樣的景致在別處亦有(如焦作云臺山),令老君山與眾不同的是接近山頂?shù)脑凭疤炻泛褪锂嬈痢?/span>云景天路集奇峰、怪石、云海和峽谷為一體,1380米的景觀帶上有青云峰、一線天、百草坪、通天峽、楓樹王等勝景,一步一景,步移景換,腳下是絕壁萬丈,眼前是蔥郁山嶺,穿越天路,猶如漫步綺麗畫卷。 十里畫屏緊連著云景天路,這里的景觀如刀劈斧削,犬牙交錯,多姿多彩,雄偉壯觀。這里的花崗巖體是距今1.4-0.8億年前,秦嶺造山過程中形成的相對年輕的斑狀黑云母二長花崗巖,被地質(zhì)學(xué)家命名為“老君山巖體”。山道上有一處石頭刻著“長江”,伏牛山所在的秦嶺是我國的南北分界線,老君山拔地而起,也是當?shù)貋啛釒c暖溫帶氣候的分界,這里還是河流水系的南北分野,南坡西峽縣境內(nèi)的水系通過老灌河匯入丹江(長江支流),屬于長江流域,北坡欒川縣境內(nèi)的水系通過伊河匯入黃河,屬于黃河流域。 十里畫屏的盡頭,遙望見輝煌的金頂坐落于山巔,如仙境之宮。 游完老君山,洛陽之旅也到達了終點,坐纜車下山的途中,我回望著連綿的青山和比櫛的峰林,思緒如浮云飄散開去:河圖洛書,文明肇始,夏商周代,洛邑定鼎,魏晉南北,洛陽紙貴,唐風(fēng)宋韻,風(fēng)華牡丹,佛興佛滅,道法自然,昌熾有數(shù),造化有度,古今興廢,洛都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