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邊突然刮起了占卜風,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選擇去占卜, 無論是星座,塔羅牌,還是易經算命,都會被其靈驗和精準而令人發(fā)指并深深信服,認為自己的命運是否是宇宙冥冥之中早被安排的定局? 但這些玄學事件被定義為非科學的神秘學, 占卜到底準不準? 或許我們可以從科學角度來分析一下。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 這個效應應該是在星座領域最耳熟能詳的, 先讓大家做一個小測評: 對一下話術評分,評分為0(準確度非常差)至5(準確度很高) 怎么樣你的評分是多少? 這個實驗是1948年由美國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Bertram Forer」對39名學生進行了關于他們“性格”的心理測試,而學生給出的平均評分為4.26。 這意味著上述說法的描述與大部分人的性格如出一轍,這真的可以代表他們真實的性格嗎? 這便是所謂的「巴納姆效應」 指人們會覺得一些人格描述非常精準地描述了自己的性格特點,但實際上這些描述往往非常模糊籠統(tǒng),以致普遍適用 例如第11條“你有時外向、和善、善于交際,有時又內向、謹慎、保守。” 看上去是很有道理,但試問有哪個人的性格可以規(guī)定為絕對外向或是絕對內向。再堅強的人內心也有柔軟脆弱的一面,再反觀這句話,也不妨看出它的普遍適用性。 一些所謂的“占星師”常會利用這一點去介紹某個星座的籠統(tǒng)特點,使之可以完美適用于所有人身上,使人們相信他們對自己的描述是非常特別并準確的,該星座的人總會覺得感同身受,覺得把自己心聲被說出其中并深信不疑。但你可以試著遮擋去這個星座的名字,再去對比另一個星座的描述,也會發(fā)現同樣可以套在自己的身上。 “我眼中的我?” “別人眼里的我?” 而福勒認為產生「巴納姆效應」的原因是「輕信gullibility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得借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也正因如此,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 而也與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所提出的「鏡中我」相關,人們會有一種自我感覺是決定于對想象的他人的意識的態(tài)度的,庫利稱這樣形成的“社會自我”為“反射自我”或“鏡中我”。 以上一切都源于對自我認知的不足。 如何去避免? 很簡單,客觀公正地了解自己真實的情況,正視自己的內心,保持理性的態(tài)度,盡量不要讓個人情感色彩所導致的胡思亂想代入這個特定的情景。 「正例謬誤效應fallacy of positive instance」 & 「無批判接受順言uncritical acceptance」 「巴納姆效應」的奏效很大程度源于「正例謬誤效應」和「無批判接受順言」的加持, 「正例謬誤效應」 指人們由于只關注與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所產生的知覺錯誤。 當你得到了一個描述,人們下意識的會記住自己更愿意接受的結果,代入自己的身上,而忘記那些不符預期的事。 對于相信星座的人來說,一旦接受了星座給你的設定,你會不由地放大自身和星座描述相符的行為。比如你是一個處女座,一旦接受了所謂“強迫癥”的頭銜,即使事實上你就不是強迫癥,你也會潛意識中在腦袋里不斷地灌輸你是個強迫癥。 而所謂「無批判接受順言」 就是指人容易相信別人對自己的奉承或贊揚的傾向。 往往塔羅占卜就運用了這一點,可能有些占卜師挑選的牌是積極的正能量的,你更愿意去相信這會是真的,這是會發(fā)生的,而算出來不好的,負面的,往往就會思考是不是不準啊,是不是克牌啊等等外界因素。 說到底就是人們的虛榮心作祟,致使更喜歡聽好話并愿意去相信。 「共時性&集體潛意識」 而提到塔羅占卜易經就不得不提榮格這個大人物。 榮格,作為分析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身為一個偉大的心理學家,他在宗教上的迷信還是他晚年沉迷占星術,被后人嗤之以鼻,稱之為神棍。 而被廣大占卜師宣傳的“占卜準不準”便就是以他在1930年提出的「共時性」為基礎 雖然這篇文章是盡量以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但因為本人也會對占卜這件事有所信服,所以關注過好幾個占卜師。而以下內容為他們pyq里所宣傳的節(jié)選: 首先想要明白占卜這個非科學領域,正所謂“只有身處黑暗才能體會黑暗”,我們先要拋棄本有的理性思考包括唯物主義論等。 「共時性」 簡而易懂的例子就是“說曹操曹操到” 可能你心里正想著某個人他就正好出現在你面前,雖說這是巧合,但有冥冥之中感覺到有一點聯(lián)系,這便是所謂「共時性」 「集體潛意識」 因為這個概念有點復雜,我自己的理解是: 所有人一個對特定事物與生俱來的見解,可能很難查根問底究竟這個事情的源頭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思考模式,但不約而同所有人都有相同的共識,而這邊源于我們上古時期有同一個祖先進化而來。 就像說到地球,就會聯(lián)想到她是我們的“母親”,而不由的代入為女性角色而非男性。 的確「共時性理論」和「集體潛意識」是榮格來解釋一些超自然現象的假說, 根據知乎作者三色堇 “我們查詢了《榮格作品集》(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3月1日),全書約158萬字)中,集體潛意識只出現了25次,榮格稱他在了解一些神秘學的符號時獲得了靈感,他認為集體潛意識是人類意識的一種內在共性,是古老的傳承。但是榮格并沒有就占卜和神秘主義進行更多的論述。在作品集中,占卜的字樣出現0次、塔羅牌0次。是的,榮格根本就沒提過這些?!?/span> 包括我自己閱讀了榮格的《潛意識與生存》其中<占卜>和<易經>這兩章,榮格僅僅提出了對中國易經的介紹和對其個人的興趣和崇尚,并沒有看到任何關于承認能用科學證實其真實性的字眼。 “關于《易經》的問題,我以前只透露過一次,那是在紀念理查德·衛(wèi)禮賢的一次演講中說出來的,其余的時間我都保持緘默。想要進入《易經》蘊含的遙遠且神秘之心境,其門徑絕對不容易找到。假如有人想研究孔子,老子的思想精華,就不應當輕易忽略他們偉大的心靈,當然更不能忽視《易經》是其靈感的主要來源這一事實。我知道,在以前,對于如此不確定的事情,我絕不敢公開表露出來。我現在可以冒這個險,因為我已八十幾歲了,民眾善變的意見對我?guī)缀跻押翢o影響。古代大師的思想比起西方心靈的哲學偏見,前者對我來說價值更大。” 而占卜所謂的科學證明,占卜與「共時性」的聯(lián)系,其實都是偽造的。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 一種期望效應,1968年由美國羅森塔爾「Robert Rosenthal」提出 指人們基于對某種情境或某人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對該情境或該人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善雕刻。他不喜歡塞浦路斯的凡間女子,決定永不結婚。他用神奇的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繼日的工作中,皮格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熱情、全部的愛戀都賦予了這座雕像。他像對待自己的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為她起名加拉泰亞,并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動,賜予雕像生命,并讓他們結為夫妻。 你期望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 因為你期待著占卜出美好結果,所以在一定的潛意識下影響到你的占卜結果,可能就使得你抽的牌和你預期的一致,而真的成為夢想成真。 「俄狄浦斯效應」 應該大家都有聽說俄狄浦斯弒父娶母的故事: 國王拉伊俄斯由于聽信神諭說:“這個兒子長大后是要弒父娶母的”,把兒子企圖殺死,兒子被一牧羊人救下取名為俄狄浦斯,并將其培養(yǎng)長大。后來俄狄浦斯聽說了這一神諭,并相信自己會殺死養(yǎng)父母而從此離家出走,沒想到外出遇到素不相識的親生父親國王,發(fā)生沖突將其殺死,還解開了斯芬克斯的謎底被推選成為新的國王,與王后伊俄卡斯忒(他的親生母親)完婚。 至此,“弒父娶母”的神諭完全應驗了。 倘若拉伊俄斯和俄狄浦斯兩人都不曾輕信神諭,弒父娶母這一事情都不可能發(fā)生,但這兩人竟都選擇相信,使得這一神諭成為現實。 這,就是“預言的自我實現”。 預言本身是假的,但它被說出來、被相信,就變成了真的。 不是預言預測了俄狄浦斯的悲劇命運,而是預言造成了俄狄浦斯的悲劇命運。 這同樣能解釋占卜的對于結果發(fā)展,本來可能占卜預言的假的,但大眾可能被誤導而不由得相信,通過不斷的心理暗示自己占卜結果的正確性,使得成為本不會發(fā)生的預測真正靈驗,而這全是由于大眾本人的選擇和指向,而非預言。 綜上我盡可能的客觀地用心理學的一些效應分析了占卜等神秘學,但我本人作為唯心主義者,對這些非科學范疇外的事情還是保持著開放的態(tài)度,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總有一些超自然現象是我們無法用嚴謹地分析出來的,不能一味的用黑白來定義世間萬物,包括我也有好朋友是搞塔羅牌算命的,所以這篇文章也并不是想指出占卜的荒謬可笑,或者是反對任何人去選擇占卜,而是想去抨擊打著占卜名號用著這些簡單的心理學效應的江湖騙子。 占卜這個東西,信者有之,不信者無,我和我朋友探討了一下到底塔羅占卜的意義是什么: 占卜預測未來,不是為了讓你覺得未來已成定局,算出來好的,沾沾自喜不再努力,算出來壞的,自怨自哀自甘放棄, 而是希望通過占卜來告訴你你需要做出什么樣的改變,怎么去避免不好的發(fā)生,通過什么方式去迎接美好。 使用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