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言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都城,位于河南省安陽市西北郊。197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對殷墟婦好墓進行了發(fā)掘。該墓理在一座商代房址之下,未遭破壞,墓主人為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廟號“辛”,卒于武丁時期。該墓出土各類隨葬品十分豐富,計1928件。婦好墓出土的玉石人像資料,對研究商代人的發(fā)式、服飾以及禮儀姿態(tài)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人像造型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而某些方面如冠的形態(tài)、人物坐姿等均能在更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找到傳承的依據。 婦好墓出土玉石人像分析 婦好墓共出土玉石人像標本15件。其中,玉人13件、石人2件。根據雕琢工藝的不同,分為圓雕人像和浮雕人像兩種。 婦好墓玉石圓雕整身人像、頭部像 圓雕人像8件,具有較強的寫實性,著重表現人物的發(fā)飾、服飾以及面部表情、人體姿勢等。浮雕人像7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著重表現出冠和人體蜷縮的姿態(tài),用特定紋飾表示人體的特定部位或衣紋。 婦好墓玉石浮雕人像 姿態(tài) 婦好墓出土的整身人像中,根據姿態(tài)的不同,可分為坐姿、跪姿和站姿三種姿態(tài)。 屬于坐姿的共5件,分別為M5:371、M5:372、M5:375、M5:376、M5:377,均彎腿曲膝,小腿著地,上身略向前傾或直立,頭略向下低,神態(tài)安詳。 屬于跪姿的共4件,均為片狀浮雕人像,分別為M5:518、M5:987、M5:470、M5:357,均雙腿彎曲,膝部向前,臀與腳呈分離狀態(tài),雙手曲于胸前。 屬于站姿的僅有1件,為M5:373,陰陽合體,一面為男性,另一面為女性。 發(fā)飾 婦好墓出土的玉石人像表現出的發(fā)飾較為多樣,分有冠和無冠兩種。有冠的共6件,圓雕人像2件,冠的形狀比較清楚,其余4件為浮雕人像,只表現出冠的輪廓。 無冠的共8件,其中浮雕人像2件,只刻劃出發(fā)髻的輪廓;其余的均為圓雕人像,發(fā)飾較為清楚,可分為有辮和無辮兩種。 衣紋 婦好墓出土的圓雕整身玉石人像中表現出衣紋的共4件,分別為M5:371、M5:372、M5:375、M5:376。 功能 根據造型或人物的發(fā)飾、服飾及姿態(tài)的不同,其使用功能也有差異,可分為祭祀類和裝飾類兩種。 祭祀類人像以M5:371為例,坐姿,身部著衣,腰左側佩一柄狀裝飾,上端作卷云形,下端彎曲呈蛇頭形。柄面飾節(jié)狀紋和云紋。此件玉人腰后的柄狀裝飾,較為奇特。根據對商代出土器物中類似造型器物的考察,這種所謂的柄狀裝飾應為龍紋的簡化或代表某種飛翔的含義。婦好墓出土綠松石人鳥合體像,或亦表達人能夠像鳥一樣飛翔的意愿。 金沙遺址出土青銅龍首浮雕 葉家山西周墓葬出土玉器 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遺址出土的1件青銅龍首浮雕,龍首張口露齒,上顎前端有兩個并列的倒勾形牙齒,其后為一個兩側相向、勾尖外卷的“牙齒”,與婦好墓M5:371人像腰后的柄狀裝飾物極為相似。銅龍首腦后的勾角,與紅山文化“C”形玉龍腦后的勾角相同,均應為表現飛翔的羽翼。 另外,在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墓葬發(fā)現的玉器中,也有類似的造型。 婦好墓人像與紅山文化人像關系探討 紅山文化是分布在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qū)的一支新石器時代文化,距今約6500-5000年。紅山文化有發(fā)達的史前藝術,人物造像水平高超。 紅山文化人像主要發(fā)現于牛河梁、草帽山、那斯臺、興隆溝等遺址。有陶塑、泥塑、玉雕、石雕等材質。紅山文化人像所表現出的諸多因素,如發(fā)飾、姿態(tài)、功能等方面對分析婦好墓出土人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 紅山文化出土人像 牛梁河、那斯臺遺址出土人像 發(fā)飾 紅山文化人像中發(fā)飾較為清楚的可分為有冠和無冠兩種,各3件。 姿態(tài) 紅山文化人像表現出的姿態(tài)可分為坐姿、蹲姿和站姿三種。 坐姿像共2件,1件為興隆溝遺址陶人,雙腿彎曲,雙腳相對,盤腿而坐,這種姿態(tài)類似后世的跏趺,屬于席地而坐,應是一種古老的坐姿。另外1件為那斯臺遺址石人像B,雙腿彎曲,小腿著地,臀部緊貼腳后,屬于跽坐,與婦好墓出土的跽坐人像的坐姿相同,是目前我國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跽坐人像實例。 蹲姿人像有1件,為那斯臺遺址石人像A。兩腿彎曲呈蹲踞狀。站姿人像有1件,為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M4出土的玉人,整體形態(tài)作祈禱狀。 站姿人像有1件,為牛河梁遺址第十六地點M4出土的玉人,整體形態(tài)作祈禱狀。 功能 紅山文化人像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以祭祀功能為主,因出土狀況的不同,個體之間亦有差異。 興隆溝遺址陶人出土于一座紅山文化晚期的房址內,年代約在距今5300-5000年,屬于紅山文化時期生者供奉在室內的先祖形象。牛河梁遺址女神頭像出土于女神廟址內,其與興隆溝遺址陶人同屬紅山文化晚期,是供奉在廟內的神像。牛河梁遺址玉人出土于第十六地點大型墓葬,草帽山遺址石雕人像出自紅山文化晚期的積石冢內,同樣具有祭祀功能。那斯臺遺址采集的2件石人像,明確出自紅山文化晚期聚落內部,應是紅山文化時期供奉的先祖的形象。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紅山文化人像對婦好墓人像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第一,紅山文化束發(fā)戴冠的傳統(tǒng)對婦好墓人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興隆溝陶人頭發(fā)盤起,并用繩索捆扎,戴發(fā)冠。婦好墓出土人像中亦有將頭發(fā)盤起、戴冠并發(fā)現有用繩索捆扎發(fā)辮的。 第二,紅山文化人像表現的姿態(tài)對婦好墓人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那斯臺遺址石人像B,同婦好墓人像的坐姿大體相同,均屬跽坐。 第三,紅山文化人像具有的祭祀功能在婦好墓人像中亦有發(fā)現。 ![]() 婦好墓與那斯臺遺址、牛梁河遺址出土玉勾形器 此外,還表現在婦好墓出土了典型的紅山文化玉器或受到紅山文化風格影響的玉器。婦好墓出土的紅山文化玉器包括1件勾云形器和2件勾形器。其中勾云形玉器,具有典型的紅山文化風格;玉勾形器同紅山文化那斯臺遺址出土的1件玉勾形器造型相同。 ![]() 紅山文化與婦好墓出土玉龍 婦好墓中出土的受到紅山文化玉器風格影響的玉器主要為圓雕蜷體玉龍,其造型同紅山文化玉豬龍近似,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婦好墓玉龍表面陰刻商代典型的裝飾性圖案。 結 語 ![]() 通過上面的分析不難看出,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人像受到了紅山文化人像雕造、使用傳統(tǒng)的強烈影響。 紅山文化時期,原始宗教信仰發(fā)達,祖先崇拜、龍崇拜發(fā)展成熟,這兩者同為商代祭祀活動的主要對象。現有的考古發(fā)現和研究結果表明,在紅山文化晚期晚段,即距今5300-5000年,紅山文化發(fā)展進入到初級文明社會。商代社會則是具備了權衡進入文明社會的三個要素:青銅器、城市和文字,已屬于中華文明發(fā)展和演進的成熟期。 在種植粟、黍,雕琢和使用蜷體玉龍上,紅山文化與商文化是相同的;耐人尋味的是,商代小麥、水稻已經廣泛種植,而商王卻主食黍米,以粟祭祀,這一傳統(tǒng)源自何方?這無疑是探討先商文化,準確說是商王朝締造者祖先來源的重要線索。 越來越多的考古證據表明,商王朝締造者祖先應源自西遼河流域,也正因如此,我們認為形成于距今5300-5000年的紅山文明,應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 ![]() 本文改編自《婦好墓出土人像及相關問題探討 本文改編自《婦好墓出土人像及相關問題探討》,原文刊載于《博物院》2018年第5期(總第11期)。作者:王蘋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