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洛陽在中國古都中建都早、歷史久。這些古老建都史,作為見證歷史的活文物,洛陽的別稱,從各自不同的角度承載著悠久而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今天就隨著小編來看看洛陽別稱有多少? 西亳“亳”之意,從字體構(gòu)造分析,即“安居高地之宅”。先秦時期,無論平民建宅,還是帝王建都,都要選在近水高地,這樣既可享水之利,又可避水之害。根據(jù)豐富史料而知,商湯克夏后,在夏都斟不遠(yuǎn)的“下洛之陽”大建都城,此城名“亳”。西晉學(xué)者皇甫謐稱商湯克夏后所建之亳為“西亳”。20世紀(jì)50~9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偃師縣城西郊進行了數(shù)次發(fā)掘,發(fā)現(xiàn)的大型商代早期都城遺址證明,這正是商湯克夏后所建之亳——“西亳”。商都“西亳”北依邙山,南臨洛水,西距夏都斟遺址6公里,東距伊洛河交匯處4公里,符合洛陽地理概念。 洛邑周武王克商后,周的領(lǐng)土向東擴展到大海,而周都鎬京西偏,統(tǒng)治不便,周武王決定在洛陽盆地內(nèi)夏商舊都附近,在洛河與邙山之間的瀍河兩岸,建設(shè)統(tǒng)治天下的政治中心。武王制定了這個計劃,然而不久就病死了,其遺愿由兩個弟弟——周公、召公來完成。由于這個城市北依邙山,南臨洛水,故名“洛邑”。 平王東遷 天下之中中國七大古都唯洛陽居四方之中。從自然環(huán)境看,處在黃淮之間,正當(dāng)西部高地與東部平原的接合部,中岳嵩山是其自然標(biāo)志;從先秦時期民族分布看,居于戎狄蠻夷之中;從人口分布狀況看,是西部人口稀疏區(qū)和東部人口密集區(qū)的分界點;從交通位置看,為兩京古道與晉楚通道的十字口、水陸運輸?shù)闹修D(zhuǎn)站。以一點而牽四方的中心位置是洛陽作為帝宅王里的基本因素,所以周公定鼎洛邑時稱之為“天下之中”;北魏孝文帝、隋煬帝、武則天在遷都洛陽的詔文中均有此類稱謂。 唐,洛陽城 洛陽經(jīng)過夏、商、西周三代建都實踐,政治家逐漸掌握了在洛陽盆地內(nèi)建都的基本規(guī)律:無論都城怎樣移動,總是在西起澗水東至伊洛交匯處之間40公里長的洛水之陽這一狹長地帶。隨著洛水之陽的概念在人們頭腦中形成,都城的最佳名稱自然生出。這就是“洛陽”。洛陽之名誕生于何年,史書無載,但從“洛陽人蘇秦”(《史記·蘇秦張儀列傳》)的出現(xiàn)測算,不晚于公元前350年左右。秦莊襄王元年(前249),秦滅東周,在成周城舊址設(shè)置洛陽縣,洛陽作為建置名稱正式出現(xiàn)。此后,盡管別稱雅號不斷出現(xiàn),但“洛陽”二字使用的頻率最高,家喻戶曉。 成周周公營建洛邑期間,東方發(fā)生武庚之亂,周公被迫中斷城建工程,率兵東征。歷時3年,平定叛亂。周公凱旋還洛時,為根治反叛勢力,確保周的統(tǒng)治成功,將“殷頑民”集體押解到伊洛河交匯處的洛水北岸,強迫其參加營建洛邑的工程。1年后,洛邑建成,“殷頑民”在勞動改造中成為“良民”。成王七年,周公還政,成王在新都舉行開國大典,宣告“遷宅于成周”?!俺芍堋钡囊馑际恰爸艿慕y(tǒng)治已經(jīng)成功”,大吉大利;所以,西周統(tǒng)治者稱洛邑為“成周”。 西周時期:宗周,成周 東都西周開國者鑒于領(lǐng)土遼闊,東西萬里,特創(chuàng)“一國二都”并行制,以西都鎬京、東都洛邑為并列的政治中心;當(dāng)東方政治經(jīng)濟形勢迫切時,天子率百官駐東都洛邑辦公;當(dāng)西方政治經(jīng)濟形勢迫切時,天子率百官回鎬京理政。 西周之后,隋煬帝、唐高宗先后復(fù)制了“一國二都”并行制。這一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只限于西周、隋、唐三代。 西周之后,新莽、北周等王朝,也稱洛陽為東都;然而,這個“東都”,無政治中心之實,性質(zhì)屬于陪都。還有,唐代玄宗統(tǒng)治后期到莊宗遷洛陽之前,洛陽長期使用“東都”之名,但性質(zhì)屬于陪都。 唐時期:長安,洛陽 在中國古都中,洛陽享“東都”之名最久,所以“東都”是洛陽稱謂頻率最高的名字之一。 京洛從三代到漢唐,除秦一朝,歷代建都無不與洛陽相關(guān)。于是人們自然把洛陽與京都聯(lián)想在一起,簡稱洛陽為“京洛”。這一雅名在漢唐時期常見于詩賦之中,如東漢班固的《東都賦》、三國魏曹植的《名都篇》、隋李巨紅的《京洛篇》、唐鄭世翼的《登北邙還望京洛》等。 北京西晉滅吳前,東吳首都是建康;西晉滅吳后,晉都洛陽成為全國唯一政治中心。由于建康作為東吳首都?xì)v時已久,吳人心目中仍以建康為國都,而稱北方的洛陽為“北京”(《晉書·張翰傳》“吾亦有事北京”)。 南都西晉滅亡后,后趙與前趙爭鋒洛陽。晉成帝咸和三年(328),后趙殲滅前趙主力攻取洛陽,欲以洛陽為新都,大規(guī)模遷民營建都城設(shè)施。為鞏固新占領(lǐng)的廣大河南地并為南伐東晉建立戰(zhàn)時軍政大本營,后趙主石勒在洛陽設(shè)置隨行中央政務(wù)機構(gòu)——行尚書臺,下詔以洛陽為南都(相對北方的首都鄴城而言),從此洛陽有“南都”之別稱。 前后趙時期:長安、洛陽、襄國 洛京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開始,洛京成了洛陽的代名詞,這在《魏書》中司空見慣。到了五代,盡管朝代更替頻繁,稱洛京而不稱洛陽成了傳統(tǒng)習(xí)慣,如《舊五代史》中的《梁書》《唐書》《晉書》《漢書》《周書》等。所以,洛京與東都一樣,成為古都洛陽使用頻率最高的名字之一。 北魏時期:平城、洛陽 東京東京是洛陽又一別稱。其與西京長安對應(yīng),道理如東都洛陽之于西京長安一樣。但其性質(zhì)與東都有別。東都既可以為首都,也可以為陪都,而東京則只是陪都。如北周宣帝在大成元年(579)詔改洛州為東京,洛陽由州治上升為陪都;隋煬帝于仁壽四年(604)下詔營建東京,一年后改東京為東都,洛陽地位上升為國都;唐玄宗在天寶元年(742),詔改東都為東京,洛陽地位降為陪都。五代時期,中國政治中心東移,洛陽享有的東京之名轉(zhuǎn)到開封。 隋時期:長安、洛陽 神都古都洛陽之特稱。早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漢族官僚李沖就稱洛陽為“神都”。但這一稱謂僅是個人之言。唐睿宗文明元年(684),武則天為登上女皇之位、神化女皇之權(quán)來自天,改東都為“神都”,于是“神都”成為洛陽的專用之名。睿宗載初元年(689),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稱“圣神皇帝”,神都與神皇名實相符。到神龍元年(705)中宗復(fù)辟、恢復(fù)東都舊稱時止,神都作為洛陽古都名稱存在了21年。 西都與東京開封相對的又一古都名稱。唐哀帝天祐四年(907),朱溫在洛陽廢唐,以開封為首都建后梁,稱“東都”;以洛陽為陪都,稱“西都”。乾化二年(912),朱友珪稱帝洛陽,以西都洛陽為首都,東都開封為陪都。乾化三年(913),朱友貞稱帝開封,以東都開封為首都,西都洛陽為陪都。終梁一朝,無論做首都還是為陪都,洛陽始終被稱為“西都”。 后唐時期:洛陽、開封 西京與東京開封相對的又一古都名稱。從后唐開始,西都洛陽、東都開封分別演變?yōu)槲骶?、東京。無論二者孰為首都、陪都,各自名稱固定不變。這一稱謂一直沿用到北宋滅亡?!端问贰さ乩碇尽份d:“河南府,洛陽郡,因梁晉之舊為西京”,西京作為洛陽古都名稱長達(dá)200余年。 北宋時期:洛陽、開封 中京金宣宗遷都開封的第二年——興定元年(1217),為抵御蒙古軍從潼關(guān)東進河南,特升洛陽為陪都,稱“中京”。從是年到金滅亡,中京作為洛陽最后一個古都名稱,歷時17年。 截至金朝滅亡,洛陽行政建制以國都為主線,首都、并行之都、行都、王國之都、陪都俱備,為都時間累計超過兩千年。所謂兩千年歷史看洛陽,誠不虛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