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于《書法導報》,薛元明,1973年出生。金石印坊藝術(shù)顧問,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書法篆刻家,書印理論家,從事書印以及相關(guān)的歷史文化研究。出版《莊蘊寬傳》《中國書法制度論綱》《齊白石經(jīng)典篆刻技法解析》《金壇書畫簡史》《經(jīng)典碑帖技法解析》《鄧石如篆書技法解析》《北魏墓志放大本系列》等,參編中國書協(xié)“翰墨薪傳”《篆書與篆刻》教材。 千山我獨行(一)——莫友芝篆刻 文/薛元明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書印研究的逐步深入,我越來越感覺到:書法篆刻通常是以“點、線、面”的方式而存在,“線”是時間,縱向上的書法篆刻史;“面”是空間,某個地域書法篆刻的橫向發(fā)展。當然,時間和空間是交錯的,言下之意,就某個地域來說,不同朝代的積淀持續(xù)累加,會同時發(fā)揮著從古至今的影響,不斷地交融生發(fā),最終會以“點”的形式而存在,即代表性的書家印人,可以作為個案研究。沒有“點”的存在,時空作用的最終結(jié)果就不會呈現(xiàn)。個體人物存在的意義有二:一是呈現(xiàn)時空作用的結(jié)果;二是彼此之間所進行的傳承,使得時空的影響可以保持和持續(xù)下去。所以說,如果某個地域是一片空白,就是沒有代表人物?!包c、線、面”缺一不可。 中國書法篆刻史的“方位性”非常明顯。這確實是非常奇特之事,但又不是奇特的,因為中國文化本身是多元共生、多頭并進的。就很多著名碑刻來說,東北有《好太王》,東南有《瘞鶴銘》、《天發(fā)神讖碑》,西南有《爨龍顏》《爨寶子》“二爨”,西北比較多,有《石鼓文》《石門頌》《石門銘》《西狹頌》等。由此可以看出,西北曾經(jīng)是中國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 西南地區(qū)是少數(shù)民族集中居住地,深受漢文化影響,長期潛移默化的結(jié)果,就是大儒的出現(xiàn)。這位代表人物就是莫友芝。不要忘了,在莫友芝之前,王陽明曾經(jīng)在龍場悟道。文化的積淀和延伸是互為作用的。莫友芝受宋代理學的影響巨大,在宣講和傳播宋學方面很用功。就個人品德修養(yǎng)而言,堅持“百行法程朱”的準則,重視個人身心的修煉,講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如前所述,西南地區(qū)最有名的碑刻莫過于“二爨”,那么,最有名的書法人物就是莫友芝。莫友芝是寫碑的,平中見奇,奇而不怪,可以看出與“二爨”存在一脈相承的關(guān)系。莫友芝在西南貴州的存在,是一個非常奇特的文化現(xiàn)象,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幾乎是橫空出世,能夠成為清代書壇尤其是篆書領(lǐng)域的代表人物,非常不容易。莫友芝的書法很有名,但篆刻一直不為人所關(guān)注。葉銘和馬國權(quán)等所撰印人傳系列,皆未曾收錄。這是莫友芝的“不幸”,更是他們的“不幸”。從小處說,慧眼識珠、明眼斷寶,會給發(fā)掘者帶來聲名和快樂;往大處說,只有不斷吐故納新,篆刻史才能不會固化。 △莫友芝 新近見到《郘亭印存》全譜,將這當中的三十方印章細細看過,加以分類,可以大致看出莫友芝的篆刻理念、技法和趣味所在。 莫友芝一生的印章肯定不止這些,但最終流落何方,不得而知,只能等待機緣。就目前的這三十方來說,數(shù)量雖不是很多,但足以證明莫友芝篆刻的水平和價值所在。 言及至此,立馬讓我想到一個人,那就是徐生翁。徐生翁一生只呆在紹興,足不出戶。印章風格奇崛,只刻自用印,罕有為他人作印之舉。竊以為,但凡自感個人書畫風格強烈,鈐蓋他人印章而不協(xié)調(diào)者,就只有自己動手??痰纳俨淮砜痰牟缓?,有的人刻得再多,精品也就那幾方。很多印章刻完之后,效果可能不好也不壞,感覺不痛不癢。這是內(nèi)容限定的。 有些文字組合起來可能就是沒有精彩之處,名家也有庸品?,F(xiàn)在很多人刻印,只顧及自己的風格,不考慮他人的書畫風格,最終不協(xié)調(diào)。很多書畫家用印不講究,不管什么風格都拿來用,顯然缺少個人品位。書畫家如果能夠自己動手刻印,這無疑最協(xié)調(diào)。其實,清代有很多像莫友芝這樣自刻個人用印的人,有的數(shù)量更少,比如楊沂孫,基本上被忽略了。當時身處一種特殊的氛圍中——清代篆隸書家印人集于一身的密度非常高,既然有篆隸書的基礎(chǔ),操刀刻印基本不是問題。莫友芝本身就是一個篆隸書大家。 回到莫友芝印章本身來看,《郘亭印存》所收印章,白文十二方,朱文十八方,有邊款的三方,連珠印三方。其中,三十歲時刻自用印“友之信印”,邊款記:“友芝信印,庚子四月朔”,是唯一有年款的印章。 本文最后所列印章,則出自其它資料和途徑?!氨种阕哉洹睘樗讲?。三方“子偲”來自于莫友芝的書法作品。羅列于此,加以對比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莫友芝的印章。尤其是最后的三方“子偲”印章是否為莫友芝所作,沒有確切證據(jù)。不過,依據(jù)常理來推測,就像前文所提到的徐生翁,一般情況下不會給別人刻印,也不會輕易使用別人印章,帶有一種強烈的排他性。莫友芝會不會也這樣想、這樣做?當然,莫友芝和徐生翁還是有很大的不同,莫雖是貴州人,但最終走出大山,大半生的很多活動都在南京等地展開,必然存在很多交際和應酬。但對于一個個性風格極其強烈的人來說,始終都會考慮自身的個性。 △趙叔孺題“郘亭印存” 莫友芝這批印章雖然僅三十方,信息量卻非常大,稱其篆刻水平不一般,并非故作虛言,只是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多作,故而不被關(guān)注。 第一個特點,以漢印為宗,主要體現(xiàn)在白文方面。如今看漢代白文印章,感覺數(shù)量特別多,其實并不奇怪。因為白文就是用來蓋封泥的。封泥為朱文。從白文印來看,莫友芝對于漢印的多種形式非常熟稔。 △莫友芝 “莫友芝”以左龍右虎為裝飾,頗得四靈印之神髓,置于漢印中當不遜色。三方內(nèi)容同為“友芝私印”的白文,各見變化。 △友芝私?。?) 第一方尤似漢印,方圓融合。 △友芝私?。?) 第二方用字方,用刀拙,比如“私”字右側(cè)“”大塊留紅,與“芝”字留紅形成對角呼應。 △友芝私?。?) 第三方近漢私印,也有明清流派印當中的風格因素,與吳讓之風格接近,秀美婉約,經(jīng)意和不經(jīng)意之處的殘破,造成并筆,大塊留白,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 需要說明,通常說“印宗秦漢”,強調(diào)以漢印為宗,殊不知,漢印本身也是千姿百態(tài)、千變?nèi)f化的,不能將漢印簡單地理解為橫平豎直、四平八穩(wěn),切忌形成一種固化的印象。并且,漢印當中也有一些并不適合臨摹,要有所鑒別和取舍。 三方“郘亭眲叟”各有韻味。 △郘亭眲叟(1) 第一方字形見方,筆畫亦見方,整體上近浙派,隸書意味極濃,有很多的小細節(jié),如“郘”字左“呂”部夸張,“邑”字則收縮,顯出拙感,“叟”字上半部分中間留紅,“亭”字可以看出用刀的起伏。印面只有具備細膩之處,才可以回味。 △郘亭眲叟(2) 第二方方圓兼容,近漢印韻味。不知道莫友芝臨過多少漢印,即便臨的數(shù)量不多,每天的考據(jù)著述,訪碑、鈔碑、校碑,養(yǎng)眼養(yǎng)心,耳濡目染的作用非常明顯。此印也有一些值得回味的細節(jié),如印面中的“紅點”很多,相互呼應,也起到了點綴的作用,“眲”字右“耳”上方橫畫的殘破,與“亭”字“丁”部下方的殘破對角呼應,堪稱“有意味的形式”。 △郘亭眲叟(3) 第三方純用圓轉(zhuǎn),基本上已是莫氏篆書的風貌,印面猛然看起來有些“花哨”,但細看卻具有趣味性。此印似未書而刻,直接奏刀,不假思索,才有如此功效,留紅完全是一種不均衡的狀態(tài),顯得非常率意。 第二個特點,強調(diào)“以書入印”。莫友芝是一等一的篆書高手,也學鄧石如,但比起其他的學鄧篆之人,要高明許多,立足點主要在碑額,將鄧的方圓結(jié)合變成了以圓轉(zhuǎn)為主。篆書以方筆來說,更易掌握,“圓”則易油滑,吳昌碩篆書亦亦圓轉(zhuǎn)為主,但他的筆畫粗壯,提按節(jié)奏更多一些。從莫的一生來看,篆書風格還是非常豐富的。所以,他在篆刻創(chuàng)作中有極強的應變能力。 △莫友芝印 白文“莫友芝印”清新流利,與前面所列白文差別甚大,用刀熟練,筆畫細致,與吳讓之神似,功力可以說不相上下。從中不難感悟到一點,刻印之人,既有漢印功底,又有篆書基礎(chǔ),即使不多刻,但只要操刀上石,都不會差到哪里去。 △莫友芝印 同內(nèi)容的朱文印則可以更明顯地看出個人篆書風貌,整體上又有一些“方”的意味。不事雕琢,自然質(zhì)樸。 △友芝私印 “友芝私印”更多呈現(xiàn)圓轉(zhuǎn)的意味。從印面用刀來看,并不太熟練。從全部作品來看,呈現(xiàn)出一種“不穩(wěn)定”的特點,比起吳昌碩、黃士陵、吳讓之、趙之謙等名家還是有些遜色,主要原因還是少作之緣故。所以,我以為在職業(yè)和非職業(yè)之間,還存在一個“半職業(yè)”。這里的“職業(yè)”和現(xiàn)在的職業(yè)意思不一樣,過去的職業(yè)就是“專業(yè)”,“非職業(yè)”就是玩票,余事作印人。莫友芝屬于“半職業(yè)”,有眼界,精篆書,但刀工稍顯欠缺,這使得他個人印風難免存在一些優(yōu)劣之處。好處是沒有那種精熟的習氣,有生拙感,壞處是有時用刀不免帶來振蕩之感。 △莫氏五郎 “莫氏五郎”朱文無論是篆法還是章法乃至刀法,都無懈可擊,算得上上乘之作,這也進一步體現(xiàn)出篆書功底對篆刻的影響,“七分篆、三分刻”。這方印要是更苛求一些的話,在于“五”字中的“╳”與其它部分不協(xié)調(diào),缺少一些呼應關(guān)系,如果采用圓轉(zhuǎn)筆畫,印面效果會更完美。 兩方“莫氏子偲”印章,一圓一方,一密一疏,一殘一整,一粗一細,非常有趣味。相同的內(nèi)容反復鐫刻,可以刻出不同趣味,對印人是一種挑戰(zhàn),乃印人手法變化功夫的見證。技法從來具有兩面性,太熟練,太精熟,就變成了套路,技法不到位,不流利,就會影響本來該表現(xiàn),該到位的地方。職業(yè)名家也會有庸品,也會失手,但“半職業(yè)”會有不到位之處,卻也可以避免精熟的習氣。 △莫氏子偲(1) 第一方“莫氏子偲”就非常精彩,殘爛和連斷之處,堪稱神來之筆,不拘陳法、不計工拙。 △莫氏子偲(2) 第二方印面則非常干凈,無論是文字還是印邊,絕無一絲粘連,四字卻可以團成一氣,篆法安排稚拙可愛,別有情趣。 金石印坊微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