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 作者: [美] 馬歇爾·盧森堡 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領讀者:張子書、李光宇、 水蓮、余曉慧 第五章 蔡蕊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己。在于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和產(chǎn)生的感受。一切的貪癡嗔念在于自身。
海燕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感受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他人的言行也許會刺激我們的感受,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 聽到不中聽的話的四種選擇,我們身體的條件反射往往會直接跳起來申辯或指責他人,要么責備自己覺得都是自己不好,而沒有去體會自己的、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試著用這樣句式“我感到。。。因為我。。。”關注自己的需要而非他人的行為導致的感受。 在家庭關系中,女人承擔著照顧家庭大部分工作、包括養(yǎng)育子女,男人總是覺得女人應當對家庭奉獻自己、不要有怨言,至少我們的原生家庭、身邊的家庭基本都是這樣的模式,可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女人無法忽視自己內(nèi)心的深層需求。 女人對男人的感情,從情感的奴隸到面目可憎階段。我們無法犧牲他人滿足自己的需要,我們也無法犧牲自己滿足他人的需要,所以我們應當做生活的主人,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完全的責任,無法為他人負責。 當他人感到不安,我們只需認真地傾聽,但無須責備自己。
昨夜很晚了,先生問我:有什么需要幫忙的么?我說:幫我撿雞蛋、剝下核桃,你就先去睡吧。少抱怨少指責,關注自己的需要,夫妻沖突真的會少很多。 張立平 如果我們直接說出需要,對方就較有可能做出積極的反應——文中的這句話,給我很多思考。而現(xiàn)實往往是,讓我們說出需要,真的好難,那究竟是什么阻止了我們表達需要? 在他們那繞著彎子也沒說出的需要背后,發(fā)生過什么,我們是否思考過?孩子想要,就會直說,我們一次次的拒絕之后,他們還敢直接表達嗎? 雖然最后她得到了一個可愛的錢包,但是付出的代價多么沉重。以身體上巨大的疼痛,來提示父母自己的需要,可想而知,她的心里該是多么的痛苦。 她開始還有些試探,直到有一天對我說:“媽媽,我要吃冰其凌!”以前我是特別反對她吃這個的,但是聽到她如此明確的需要,我絲毫沒有猶豫說:“好!媽媽也要吃!” 沄沄 “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
原來我們普遍的問題,可能都源于從小的教育,很少有家長會鼓勵我們說出自己的需求,很多時候,內(nèi)心的需求都會被壓抑,因此消極的認為,說出需求,需求也未必會滿足。 還記得應該是3歲的時候,媽媽教我做算數(shù)題,并且說如果做完題,就可以吃今天剛買的一塊小蛋糕。 可是那會我怎么都算不出來那道加減法,但是又特別想吃那塊小蛋糕,只能焦慮,著急得把自己困在那里,最后把自己給憋哭了,都不敢說出我想吃小蛋糕。因為覺得不好意思,覺得很丟人,3歲的小孩子就已經(jīng)有了很強的自尊心。 回想起當時的情景,媽媽也并不會能鼓勵我說出自己真實的需求。正如書里所說,現(xiàn)有社會文化并不鼓勵大家說出需求。 而通過NVC學習,成年人學習表達自我需求是一件特別有必要的事,很多人說,說了需求也未必能滿足,這樣是否是我們的消極想法呢?我們真的嘗試過嗎?是不是陷入了我們認知的局限性里?
我叫她寶貝兒 本章看完 有些懷著沉重的心情寫下這篇打卡 好像所有例子都在批判我自己一樣 先來概況一下...面對不中聽話時的四中選擇1責怪自己(活得很累)2責怪別人3確認是不是自己問題4確認是不是別人問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各種需求 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可能確實比通過批評來提出需求更能得到積極回應 很多人因為怕怎么樣怎么樣而不說出自己的需求 可能最后憋壞的還是自己! 成長的階段1所謂情感奴隸(應該和面對不中聽話的第一種人意思差不多 屬于責怪自己的 取悅對方)2面目可憎(同理屬于責怪他人的)3表達真實的自己... 我對我自己兒子的要求就屬于面目可憎的 我兒子就屬于情感奴隸 好沉重 我對三歲的他要求比小學生的要求還要高 我甚至沒有耐心接受他因為年紀小犯的錯誤 必須按照我所理解的正確的去做 大概你們想象不到我有多嚴格 當然也不一定有人看這些話...大概然后我兒就屬于大家眼睛里的好孩子 聽話 懂禮貌 會的東西很多 你對他微笑 他也會對你報之以微笑... 他在做錯事情的時候 我對他瞪眼 他會馬上變得認真臉 我意識到我過分了我對他微笑了 我馬上也會給我一個看起來有些假的微笑...真的很內(nèi)疚 這是我心里一個像揪著一樣的痛 當然我已經(jīng)改變了 在看這書之前就改了...不多說了 想想就難受... 十二月 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是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
其實人的心思真的很難猜,小孩子很想要吃巧克力,大人若是發(fā)現(xiàn)了他的心思把巧克力給他的話,他好像被看穿了一樣,又會咬著牙不要。 但是有的大人會堅持不懈地把巧克力給孩子,而我就是那個別別扭扭但最后還是接過巧克力、心里樂開了花的孩子。 可是這樣懂人心的大人不多,人也不能依靠著別人給予的光來走出陰影?!敖o我買一塊巧克力吧,我特別喜歡?!背ㄩ_心扉,也從小事開始。 會簡單、直接的表達的人,心態(tài)其實也是陽光、樂觀的。換位思考一下,當別人也別別扭扭、繞彎子、兜圈子的時候,咱們也別被繞進去,跳出來想想他的期許、他的感受,給一個正面的回應,“刷”一下,陽光就照進來了。 其實人都希望對方能說到自己的心里,表達自己的感受,幫助對方表達出他的感受,關系和心就近了。 雪兒 非暴力溝通第三個要素――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需要。 杜柳穎 他人的言行也許和我們的感受有關,但并不是我們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們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因素。 對他人的指責、批評、評論以及分析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如果我們通過批評來提出主張,人們反應是申辯或反擊,反之直接說出我們的需要,其他人就較有可能作出積極的回應。 個人成長一般經(jīng)歷三個階段:情感的奴隸,有義務使他人快樂,面目可憎,拒絕考慮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生活的主人,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有完全責任,但無法為他人負責,無法犧牲他人滿足自己的需要。 以前真的是處于第一種階段,處處以他人感受作為判斷,有些委屈求全,尤其是親密關系中,現(xiàn)在慢慢轉(zhuǎn)化不再考慮那么多別人的想法,但有時卻不愿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認為是其他的理由導致的,今后還應該慢慢學習轉(zhuǎn)化為生活的主人 編輯:靈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