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問你,你覺得厲害的產品經理究竟厲害在哪里,你的回答會是什么呢?麗莎阿姨在團隊內詢問了一部分小朋友,大家的答案如下: 答案1:不斷做正確的選擇 答案2:知識儲備/有前瞻性/項目管理能力 答案3:化繁為簡 答案4:推動力 答案5:發(fā)展方向/解題思路。 以上這5個答案里有比較接近你的想法的嗎?麗莎阿姨提煉一下,最厲害的產品經理,就是那群能在真實世界里解決真實的問題和具有長遠規(guī)劃的人。 這個時候你是不是忍不住問麗莎阿姨:從產品小白到一個厲害的產品經理,中間到底有多少級臺階要爬呢?明確的躍遷方向是什么呢? 作為一個在產品經理行業(yè)摸爬滾打12年的老阿姨很負責任的告訴你,其實這條路一點都不難,甚至只需要掌握一個技能就OK了,這個技能便是:模型思維。 哈哈,麗莎阿姨并沒有危言聳聽。中國人有一個神奇的理論:不管你說什么,只要押韻就是真理。(#奇奇怪怪的知識增加了) 但模型思維可不是指一招吃遍天下,準確來說是多模型思維:指的是遇到不同問題都能找到最合適的方法論模型來解決問題。 這里面包含兩層意思: 首先,越是小白產品經理越容易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拍腦袋”決策,很容易陷入到經驗主義的誤區(qū),無法客觀地看待與解決問題。也就是麗莎阿姨常說的,你越無知看待問題就越絕對?!拔艺J為”“大家都這樣”“以前就是這樣搞的”是經常會出現的詞語…要像厲害的產品經理那樣思考,你就必須得具備自我警醒的意識,時刻提醒自己我剛剛是“拍腦袋”的嗎?我做這個決策的依據是什么呢?為什么是這個解決方案? 第二,就是技巧層面的問題。哪些思考決策模型是需要掌握的?我在什么時候用什么模型來進行思考決策。 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你就是可以在麗莎阿姨面前大膽拍胸脯:勞資也是一個厲害的產品經理啦! 一、多模型思維是一個什么神仙思維?寫到這里,不由得想到麗莎阿姨團隊里的一個真實故事: 我們的一款知識付費的產品,需實現智能推送課程的功能。團隊里大家就開始頭腦風暴,到底什么樣的家長會買什么樣的課程,如何做精準的匹配? 大家一致覺得,孩子哪方面能力缺乏,家長就會買這類課程,于是實現邏輯:根據孩子的在校表現數據,找到孩子的薄弱項,然后推送給家長孩子的弱勢項測試,讓家長參與測試后推薦相關課程。例如,專注力不太OK的孩子,系統(tǒng)就推薦專注力提升課程。 結果……數據出來,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轉化率是正常資源位的1/10不到,哈哈~ 頓時大家都傻眼了。 然后,整個項目組的小朋友靜心思考,問題到底出在了哪里?電話調研了一位家長,頓時讓大家茅塞頓開:我孩子專注力不行嗎?就算不行怎么可能通過線上課程解決問題嘛~ 哈哈~ 大家發(fā)現問題了嗎?孩子的某項能力薄弱,并非家長沒關注到,而是在用戶這里,他并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呀。 于是,產品馬上調整了方向,結果數據比正常資源位翻了3倍不止(具體策略不便透露) 從這個例子,大家看到問題了嗎?就算是身經百戰(zhàn)的產品經理也難免會有紕漏,而阿姨前文說的多思維模型,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如果我們把人的思考能力分為四個層級: 第一層級:數據也是思考的最低層級,就是你能直接觀察到的事實。比如,你的產品數據,你可以直接觀察到留存、轉化情況。就像故事中說的,能看到課程的購買轉化率的情況。 第二層級:信息也就是對數據做歸類統(tǒng)計,得出一個準確的數字。比如你知道每個資源位的轉化情況如何,什么內容比較受用戶歡迎,帶來了多少銷售額,這就是信息。 第三層級:知識也就是你面對信息時的處理方式。比如面對前面的數據,你知道應該從哪些維度來分析,課程標題,包裝材料,試聽課,你知道怎么組織大家來聽懂你的問題,并解決這個問題。這些特定情況下的知識,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模型。當你掌握一種模型,你就可以說,你是一個有知識的人。 第四層級:智慧指的是,你面對不同的情況,在多個模型之間,做出選擇切換的能力。能凌駕于存量經驗之上,切換模型,就是思考的第四個層級,也是最高的層級,叫作智慧。也就是前面阿姨提到的,多模型思維。 菲茨杰拉德曾經說過,第一流智慧的體現,是同時持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還能正常行事。所以真正的有智慧的產品經理,就是同時掌握很多種模型,并且能夠根據環(huán)境,切換模型。 二、思維模型具備哪些特點呢?任何模型,都具備三個特點:
一個生態(tài)學家理查德·萊文斯說:我們的真理,說到底,就是若干獨立的謊言的交集。換句話說,模型其實是真實世界在某一個場景下的運行規(guī)則。場景變了,規(guī)則也要跟著變。 所以產品經理的超級智慧,是一種能夠根據環(huán)境,拋棄固有經驗,切換思考模型的能力。這也意味著,要真正掌握這種能力,你必須要掌握足夠多的思考模型。 三、最應該掌握的模型思維有哪些?產品經理要應對真實世界的不同問題,需要非常多的模型,但短時間掌握所有的模型幾乎是不可能的,麗莎阿姨今天就舉幾個例子讓大家找找感覺: 模型一:產品畫布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一個解決產品從0到1的基礎工具,但麗莎阿姨更認為這是一套完整的產品思維方法,讓你更全面培養(yǎng)用戶思維與找到解決方案。 產品畫布的思維方式,告訴我們用戶痛點和解決方案本質上都是未知的;做產品的本質是用戶探索、用戶驗證和用戶積累的過程;做產品的核心是需要聚焦在用戶痛點上,你的第一個版本最應該驗證的就是用戶的痛苦程度。 模型二:正態(tài)分布和冪律分布這個模型可以幫助你分析事物之間的關聯關系。它可以幫我們合理的規(guī)劃資源,管理風險。 正態(tài)分布,也叫常態(tài)分布,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追求平均,一切資源均等的世界。 簡單說,就是在所有的樣本中,那個最接近常態(tài)的平均值占比最大。比如人的身高,大多數人,都是不高不矮,比較接近平均身高。再比如高考分數,大多數人都處在一個不太高,也不太低的分數區(qū)間。滿分和零分,都非常罕見。 冪律分布是,平均值的比例優(yōu)勢消失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贏家通吃的世界。 在所有的樣本中,少數人,占據了大多數資源。比如財富,少部分人,擁有著社會的大部分財富。再比如流量,網絡上的大V,占據著絕大多數流量。而剩下的大多數,粉絲都很少。 面對一個陌生的系統(tǒng)時,怎么判斷,它到底是遵循正態(tài)分布,還是冪律分布?這個標準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看,樣本之間,會不會相互影響。
在面對一個具體的項目時,假如在正態(tài)分布和冪律分布這件事上,你判斷錯了,就很可能會導致失控。比如,前文提到的例子用戶購買課程的決策鏈條,是由一系列行為相關聯的。 這些其實是可以在前期規(guī)劃時避免的。假如你意識到,這是一個冪律分布的系統(tǒng),就會在用戶鏈條的最頂端加以干預,就可以給你的后期轉化留出更多的余地。 模型三:夏普利模型夏普利模型能夠幫我們判斷,一個人在團隊中的價值。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公司需要一個懂教育的產品經理,它必須既深耕教育行業(yè)多年又能做產品經理,而只懂教育(例如老師)或者只能做產品經理,沒用。 這時,公司有三個人,第一個人只懂教育,他的工資是2000塊。第二個人只會做產品經理,對教育一無所知,他的工資也是2000塊。第三個人,他同時深耕教育行業(yè)多年并能做產品經理,現在問你,他的工資,應該是多少? 按照通常的設想,會一種技能的是2000,會兩種,應該翻倍,是4000。但是,在夏普利模型里,他真正的價值,應該是8000。 這是怎么算出來的呢?經濟學家羅依德·夏普利發(fā)明的計算方法:一個人在所有可能加入團隊的次序下,對團隊做出的邊際貢獻的平均值。簡單來說,就是這個團隊多你一個人,到底會怎么樣? 再回頭看看前面的例子,這個人同時懂教育也能做產品經理,那么,他至少能在四種情況下創(chuàng)造價值:
你看,他能在四種情況下創(chuàng)造價值,所以,他的待遇,應該是只能在一種情況下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的四倍。所以,2000乘以4,他的工資應該是8000。 這個方法的科學之處就在于,第一,它忽略掉了資歷,只看能力。第二,他計算的不是一個人的孤立價值,而是他在這個團隊里,有多大的不可替代性。 所以從這個模型中你可以學到什么呢?與其在一個行業(yè)里做到頂尖,不如在兩個行業(yè)里做到前20%,你會更值錢。明白了嗎 模型四:網絡模型也就是,用網絡化的方式,來看待人群。不要把人群看成一個個孤立的點,而是看成一張網。它的價值是,可以幫你快速找到,問題的突破口。 你要向市場推廣你的新產品,最應該找的就是能擁有最多連接的節(jié)點的用戶,當成種子用戶,先發(fā)給他們試用,然后讓他們幫你推廣。 不管你想擴散觀點還是控制問題,通過網絡模型,我們都可以快速找到,一個問題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往往就是擁有最多連接數的節(jié)點。 寫在最后要成為一個厲害的產品經理,你的腦子里必須儲備豐富的思維模型,所以你必須要比普通的勤奮更勤奮一點,多讀書,多思考,見見思維方法的大世面。 然后,多實踐,讓自己在實踐總結中擁有智慧。 #專欄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