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名字,臨床幾乎不用的穴位,不知道的穴性,膀胱足太陽之脈第二側線似乎對我們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跟隨程凱老師的指引,走進針灸殿堂,揭開穴位的奧秘。 Q:為什么足太陽有脊柱兩側有兩條側線?且并列排行? A:一定是這兩條線說明的同一個問題,但是有比較大的功能差異,古人才這樣設計。第一側線是脊柱旁開1.5寸,以背俞穴為代表,治療五臟疾病為主,對人體臟腑功能有興奮、激發(fā)、提高作用。第二側線穴位中,附分、魄戶、膏肓、神堂、噫嘻、膈關、魂門、陽綱、意舍……和五臟肝、心、脾、肺、腎對應的穴位名字中分別含有魂、神、意、魄、志。 Q:它們的作用是什么呢? A:第二側線穴位大多位于豎脊肌群外側的邊緣,淺層有迷走神經走行,能調整自主神經的平衡。五臟藏神,是指調節(jié)臟腑失衡、自主功能紊亂出現(xiàn)的問題。 黃龍祥先生輯校的《黃帝明堂經》中對“背自第二椎兩傍俠脊各三寸下行至二十一椎下兩傍俠脊凡二十穴”的功能描述如下,程凱老師解讀以楷體列出: 附分,手足太陽之會。主背痛引頭。 附,附屬、依附,引申為第一的旁邊第二的意思;分,“還出別下項”,分出第二側線的起始。穴性與“大杼穴”相近,穴位靠近肩胛骨脊柱邊緣,與肩胛提肌、斜方肌、小菱形肌交錯融合,容易黏連、勞損、增生,出現(xiàn)結筋點。 魄戶,主肩膊間急,凄厥惡寒。項背痛引頸??饶嫔蠚猓瑖I吐煩滿。 魄戶位于肩胛骨內緣,臨近曲垣,要手摸心會細細去扎肩胛骨邊緣。對長期坐位圓肩駝背、肩胛骨外展造成的一系列癥狀包括頸肩緊張、頭項供血有益。魄戶是調節(jié)脊柱和肩胛骨關系的穴位,和脊柱交錯點是肺俞穴,肺藏魄,魄戶是魄出入門戶,松解魄戶對應肌群對緩解脊背部交感神經緊張引起的心悸、出汗有效。此正是調形以調氣的思路。 神堂,主肩痛,胸腹?jié)M,凄厥脊背急強。 神堂能治療心肺疾病,與心俞穴性質相近。 譩譆,主喘逆,鼽衄,肩胛內廉痛,不可俯仰。?季脅引少府而脹痛。痓,互引,身熱。?瘧??饶嫔蠚?。風。腋拘攣,暴脈急,引脅而痛,內引心肺。小兒食晦頭痛。 譩譆,代表痛點或者陽性點。譩譆穴位于大菱形肌下緣,在大菱形肌力線和與之拮抗的大、小圓肌力線以及肩胛骨垂直力線三向力線的交匯處,而再深在處是協(xié)助呼吸的肋骨,幾個因素導致譩譆穴附近容易出現(xiàn)深筋膜炎。針刺需要手指壓住肋骨,針尖“挑”的動作針刺各肌肉層次。毫針,不要理解成毫毛針,而是毫米針! 膈關,闊肩取之。主背痛惡寒,脊強俯仰難,食不下,嘔吐,多涎。 膈關,不同于膈俞穴。位于肩胛下角附近,髂肋肌、背闊肌及大、小圓肌的交匯力線上。而胸髂肋肌向下附著于下6肋,聯(lián)系到肝膽區(qū)域。故能治療“嘔吐、嘔逆、噯氣、食不下”。 對,你沒有看錯,我也沒有漏寫。被《千金翼方》稱之為“無所不治”的“膏肓腧”并沒有出現(xiàn)在《黃帝明堂經》里面。宋以前文獻皆作“膏肓俞”把它放在第一側線,宋代《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才明確定位本穴為脊旁開3寸,元代《十四經發(fā)揮》才正式命名為“膏肓”。 “病入膏肓”這個成語說明膏肓是古人認為很難刺激的一個部位。能夠治療虛勞是因為膏肓穴獨特的位置,在第4胸椎水平菱形肌與肩胛骨附著處,尤其在左側,大菱形肌是心臟的后壁,對心臟有支撐、保護作用。菱形肌的薄弱會引起心慌、早搏、心悸等癥狀,尤其是女性,甚至會引起神志變化。 膏肓的取穴需要特殊的體位,“病人兩手交在兩膊上,胛骨遂開,其穴立見”。艾灸膏肓穴,大菱形肌作為心臟后壁得到支撐,心氣補充,心臟搏動遂有力,供血供氧充足,陰虧癥狀改善,才能一切痰飲虛勞“無所不療”。臨床要注意是“心”的問題還是“心包”的問題,針刺膏肓穴,有一定危險,要采用特殊的針刺手法。 本文來自:程氏針灸第五代傳承弟子-李偉需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程氏針灸傳承班線上課> 線上基礎課程由程凱教授親授,重點講述國醫(yī)大師程莘農院士學術思想及三才針法要領。作為面授課臨床內容的前站,直播現(xiàn)場增進師生互動,增進學員對課程的理解,提升教學質量。開通后學員可隨時、反復收看,奠定扎實的基本功。 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我們授權 “ |
|
來自: 昵稱7084397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