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清涼 對吃貨來說,無冰不夏天 冰激凌、冰西瓜、冰可樂……這些幾乎是現(xiàn)在夏天的“標(biāo)配”了。在古代,吃冰雖然不易,但“吃冰史”卻是由來已久。 戰(zhàn)國時期,就已出現(xiàn)“冰鑒”,這個器物可散發(fā)冷氣,用來保存鮮食,可視作最早的“冰箱”。后來漢朝的“冰室”,北魏的“冰井”等,都是其延續(xù)。 戰(zhàn)國銅冰鑒 到了唐代,出現(xiàn)了賣冰的商人,他們在冬日采冰,儲于地窖,夏日叫賣。文人士大夫也會親自動手調(diào)制冰飲:“公子調(diào)冰水,佳人雪藕絲。” 宋人對吃冰的喜愛,在楊萬里的《荔枝歌》里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strong> 隨冰產(chǎn)生的,自然就是各種冷飲了:戰(zhàn)國時期的冰酒,唐代的凍飲,宋朝的冰酪、雪泡豆兒水、冰涼酸梅,元朝的奶冰,清朝的“冰鑒”盒子……連詩人的文字里都仿佛自帶哈喇子,又是“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又是“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 出現(xiàn)在電視劇《延禧攻略》中的“冰鑒”盒子 果然,“吃貨”是不分朝代的。 最率性 山間納涼賽神仙 古人納涼避暑,條件雖不如現(xiàn)在,但講究率性,因此顯得別有趣味。宋代詞人葉夢得在《避暑錄話·序》里說:“每旦起,從一仆夫負(fù)榻,擇泉石深曠、竹松幽茂處,偃仰終日?!?/strong>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每天早上起來,讓仆人背著臥榻,找一個泉水深流、竹松茂密的地方,一躺一整天。這份閑適,實(shí)在讓人羨慕。 宋 佚名《槐蔭消夏圖》 李白作為浪漫派詩人,納起涼來也是隨性豪爽,他在《夏日山中》里說“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fēng)”,酷熱難耐,于是前往深山老林避暑,躺在濃蔭樹下,摘除頭巾,任涼風(fēng)輕拂肌膚,無邊自在。 明 文徵明 《納涼圖》 和李白一樣會享受的,還有白居易,“游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眼明見青山,耳醒聞碧流。脫襪閑濯足,解巾快搔頭”(白居易《何處堪避暑》)。玩累了就睡一覺,睡醒來喝杯香茶,眼前青山滿目,耳邊碧水長流,沒事脫掉鞋襪把腳置于溪水中滌蕩,解掉頭巾舒服地?fù)蠐夏X袋……這樣的神仙日子,今人恐怕很難體會得到。 ![]() 最科學(xué) 中央空調(diào)的雛形 古代科技尚不發(fā)達(dá),可劉禹錫在《劉駙馬水亭避暑》中描繪過的“自雨亭”,已經(jīng)很有科學(xué)特色,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亭子傍水而建,利用水車等機(jī)械結(jié)構(gòu)將水引到屋頂,水沿屋檐落下形成水簾。涼水上下循環(huán),帶走蒸騰暑氣,降暑的同時形成獨(dú)特的建筑美觀。 這場面,任是當(dāng)代人看了,也要道一聲“會玩,佩服”! 除了“自雨亭”,唐朝還發(fā)明了著名的“含涼殿”,含涼殿建筑內(nèi)外設(shè)置了許多水車,流水激起扇葉轉(zhuǎn)動,冰涼的水汽和冷風(fēng)就被送入殿內(nèi)。堪稱是那個時代的“中央空調(diào)”。 《唐語林·豪爽》里有記載,夏日某天,陳知節(jié)被高力士請到李隆基的含涼殿時,他看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車,風(fēng)獵衣襟”,當(dāng)他被“賜坐石榻”時,感到“陰溜沈吟,仰不見日,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座內(nèi)含凍”。也是很有畫面感了。 明 仇英《涼亭消夏圖》 包括后來宋朝的劉子翚也在《夏日吟》里說“君不見長安公侯家,六月不如暑。扇車起長風(fēng),冰檻瀝寒雨”,可見這種消暑方法,主要還是在大戶人家。 ![]() 最雅致 何以解憂?荷以解憂 如果用一種花代表夏天,那多半就是荷花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是專屬于夏日的景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專屬荷花的高潔禮贊。綠意盎然的荷葉,粉白相間的荷花,看了就讓人覺得平心靜氣,也難怪成了古人消夏的最愛之一。 在流傳下來的消夏詩和消夏圖里,提及荷花蓮池的不在少數(shù),唐朝的魚玄機(jī)在《聞李端公垂釣回寄贈》里寫的“無限荷香染暑衣,阮郎何處弄船歸”為我們呈現(xiàn)了這樣一幅場景:陣陣荷花的香味撲鼻而來,熏香了我的衣服,而你什么時候才乘船歸來呢?想象一下:睡起午后,乘舟輕入十里蓮塘,手摘蓮蓬菱角,或閑坐柳池荷畔,撐竿觀魚啄食。實(shí)在是人間美事??! 而消夏圖中畫及荷塘的就更多了: 宋 蘇漢臣 《荷塘消夏圖》 清 金廷標(biāo)《蓮塘納涼圖》 佚名 《采蓮消夏圖》 ![]() 最佛系 心靜自然涼 在消夏這件事上,境界最高的,白居易絕對算得上其一,他的消夏大法叫“心靜自然涼”。 他在《銷暑》一詩中這樣說:“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fēng)。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strong>意思就是說:對抗暑熱最好的方法就是靜坐,因?yàn)椤靶撵o自然涼”,只要心無雜念,窗邊自然就會有清風(fēng)徐來。 這樣的觀念放在現(xiàn)在,可以說是很“佛系”了。 元 倪瓚《涼亭消夏圖》 除此以外,白居易還曾在酷暑時拜訪當(dāng)時的高僧恒寂禪師,看見禪師在密閉如蒸籠的禪房里打坐,卻沒有狂冒汗。感慨之下,又寫了一首《苦熱題恒寂師禪室》:“人人避暑走如狂,獨(dú)有禪師不出房,可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strong> 還是一樣的意思,禪師不熱,是因?yàn)樗逍撵o氣。 不知道這算不算精神勝利法? ![]() 最常規(guī) 借用道具物理降溫 說了這么多,古人納涼消夏最常見的,當(dāng)然還是借助一些“道具”。 除了必備的扇子之外,“竹夫人”是一般人家的夏日必備品,抱著睡覺,可以降暑。其他納涼用的竹制品還有竹屋、竹床、竹凳等,真應(yīng)了蘇軾那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明 仇英 《梧竹書堂圖》 古人還喜歡在床頭安放石枕、玉枕,北宋曾一度非常流行瓷枕,有的還會在上面題字,意趣十足。 而在夏季穿衣上,則主要講究衣料清涼。漢代馬王堆一號漢墓就曾出土過一件僅重49克的素紗禪衣,可謂“薄如蟬翼”。到了大唐,穿紗尤勝,文獻(xiàn)中曾有過“錦衣五重”的記載,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阿拉伯商人看到一個穿著五層紗衣的唐朝官員,透過衣服還能看見胸口的黑痣,可見這種紗衣何等清涼。 馬王堆出土的素紗禪衣 但軟羅、輕紗這一類常見于古文獻(xiàn)中的夏季衣料,多為高級的輕薄絲織品,真正男女通用、貴賤不分的,還是棉、麻類織物。 內(nèi)容/央視新聞?wù)?/span> 資料參考/公眾號“設(shè)計(jì)目錄”“三聯(lián)生活周刊”等 古人有古人的文雅和美好 今人有今人的便利和歡喜 點(diǎn)擊「寫留言」 分享你最愛的消夏妙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