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于職場·自我提升·心理思維 這是小天的第14篇原創(chuàng)分享 文章開頭,先講一個故事: 哲學家布里丹養(yǎng)了一頭小毛驢,他每天要向附近的農民買一堆草料來喂。 這天,送草的農民出于對哲學家的景仰,額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邊。 這下子,毛驢對著兩堆看起來數量、質量完全相等的草料,可為難壞了。 它雖然享有充分的選擇自由,但由于兩堆草料價值相等,客觀上無法分辨優(yōu)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終無法分清究竟選擇哪一堆好。 于是,這頭可憐的毛驢就這樣站在原地,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質量,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鮮度,猶猶豫豫,來來回回,在無所適從中活活地餓死了。 這頭毛驢最終餓死,原因就在于它左右都不想放棄,不懂得如何做出一個決定。 人們把這種決策過程中猶豫不定、遲疑不決的現象稱之為“布里丹毛驢效應”。 工作、生活中,兩難的情況屢屢發(fā)生,雖然我們不至于像這只毛驢一樣把自己活活餓死,但“猶豫不決”的確給我們帶來了不少麻煩。 因此,如何提高“決斷力”,就顯得十分必要了。 本篇文章圍繞“提升決斷力”,分以下三個部分進行闡述: 1、什么是真正的決斷?真正的決斷有哪些特點? 2、人們遲遲無法做出決斷的原因是什么? 3、怎么“快速”且“正確”地做出一個決斷? 1、什么是真正的決斷? 真正的決斷有什么特點?現實中,許多人容易陷入一個誤區(qū),認為“在心中做了決定”就行,但實際上,這遠遠不夠。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決斷呢? 作為日本頂尖的實戰(zhàn)型經營顧問,柳生雄寬在他的書《決斷》中是這么描述的:
我曾有這么一段經歷可以用來解釋上面這兩個特點: 那是某天的深夜,根據工作安排,第二天上午必須提交一份方案,雖然想要熬個通宵趕出來,可當下已經困倦至極,于是決定第二天早上四點起床,并妥當地定好了鬧鐘。 可清晨睜眼一看,竟然還是和平時一樣的七點鐘,鬧鐘被我迷迷糊糊地按掉了,內心瞬間焦慮無比…… 這種情況,我們還能說做出了“四點起床”的決定嗎? 也許有人會說,“從結果來看,雖然沒能四點起床,可決定還是做了呀”。 但實際上,這并不是“已做決定”,只是“內心認為做了決定”。 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四點起床”的這個決定,不僅包含“定鬧鐘”這個行為,還應該包含了“舍棄從四點到七點這三個小時的睡眠時間”的想法。 我當時只是憑借著“當下太困了”,于是“在心中”做了四點起床的決定,如今回頭想想,我沒考慮到“舍棄”的睡眠時間,我是否能夠承擔得起。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
上述這些情況的發(fā)生,都是沒搞清楚“做決定”和“心中做決定”的區(qū)別。
一個真正的決段,必然伴隨著行動,還明確地知道該舍棄什么。 2、那么,人們遲遲無法做出決斷的原因有哪些呢?01、“要是這件事情進展不順利,那可怎么辦呀?” 我一朋友最近想要和心儀的女生表白,卻遲遲無法下定決心踏出那一步。 我問他,你到底在猶豫什么呀? 他回答我說:“如果表白被拒絕怎么辦?我雖然很想和她在一起,可是如果被拒絕了,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么和她相處了呀?!?/p> 看了上面這個對話,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歷吧:
…… 我們常常因為擔心“如果進展不順利,不知如何是好”而遲遲不能采取行動。 的確,當我們往不好的方向思考問題,會讓我們變得猶猶豫豫,無法做出“決定”。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我們思考的是“即使思考也解決不了的事情”。由于某些事情本身的特點,我們僅僅思考,但不行動的話,是無法知道結果如何的。 而真正會做決斷的,有行動力的人,都是怎么想的呢?他們思考更加正向——“怎么做,才能使這件事情更加順利?” 所以,我們要避免消極思考,與其被這樣的“思考”困住,無法做出決定,不如想想,如何才能進展順利,并快速行動,讓這件事情更加完善。 02、“不行,如果我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那豈不是完了?” 然而,有時候,即使做好了萬全準備,但還是會因為害怕做出“錯誤”的決斷,而選擇拒絕做出決定。 那么,會做決斷的人難道不害怕失敗嗎?不是的,是因為他們知道“塞翁失馬,焉知非?!边@個樸素的道理——有時候就算失敗了,反而會打開更好的局面。 美國社會學家默頓曾提出的一個概念:“非期然后果”,意指堅持行動的過程中,總會獲得預料不到的收獲。 這種現象在科學創(chuàng)新領域特別常見,如偉哥、抗生素、空調的發(fā)明,都可以用這個概念解釋。這些創(chuàng)新看起來都是偶發(fā),但其實是長期堅持行動,不斷試錯的結果。 “非期然后果”具有兩個必備條件:行動+時間。 所謂行動,指不能總處在規(guī)劃狀態(tài),因為此時你對結果的預測,僅是自我意識的倒影。當你真正行動了,才能與現實發(fā)生聯結與共振,以此形成反饋,再來指導你的下一步行動。 所謂時間,指你在尋找機會,機會也在尋找你。當你在某個領域曝光時間足夠長時,與之關聯的機會撞到你的可能性就越大。雖然,這機會可能和你預想的并不一樣。 真正會做決斷的人,不會在“猶豫”中浪費時間。因為,人生很多事情是不能用簡單的“對錯”來描述的,很多當下錯誤的決定過段時間會覺得無比正確。 與其猶猶豫豫、左顧右盼,不如用行動檢驗你的決定。 更何況,即使真的做錯了決定,并不是不能更改,只要你速度夠快,也可以大大減小當時的損失。 03、“讓我做決定,可我哪個選項都不想放棄呀!” 如果一個人學不會舍棄,那他也很容易被困在“不會做決斷”的人群中。 正如前面所說,真正的決斷,是伴隨著舍棄的。 不少人認為自己有能力,自認為自己能做各種工作,因此不想專注做一件事。 打個比方,假設一個運動神經發(fā)達的人,同時想成為職業(yè)籃球、足球、排球選手,試想一下,他真的可以實現嗎? “這也想做,那也想做”是不會做出成績的,現在流行的“斜杠青年”,也是有了某項“一技之長”,然后將之遷移到其他領域的。在這個“一技之長”出現之前,他肯定是舍棄了其他更多的可能。 在NBA著名的邁克爾喬丹,曾經挑戰(zhàn)過棒球,不過,最終沒能交出好的成績,轉戰(zhàn)籃球后一發(fā)不可收拾。 真正厲害的牛人,一開始便專注其一,集中精力。 因此,能做出決斷的人,常常不思考無用之事,不貪心,一旦專注其一,就會舍棄其它選項。 通過分析,你或許也知道了自己做不出決斷的原因,那么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如何“快速”做出一個對自己來說“正確”的決斷。 3、怎樣“快速”且“正確”地做出決斷?01、明確自己的價值觀,寫下自己的決斷基準 在做決定或選擇時,你是否想過“這件事的最終目標是什么?” 實際上,不少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決斷》的作者柳生雄寬認為:
那么,如何去定義“幸?!焙汀俺晒Α蹦兀苛蹖捯步o出了他的參考意見:
的確呀,每個人做出的決定或選擇不盡相同,我們都是根據“價值觀”而行動的。 因此,明確自己的價值觀,明確自己想過怎樣的生活,是我們做出決斷的前提。 那么,怎樣確立自己的價值觀呢? 按照細化領域的不同,我們可以逐一明確每一條價值評判標準及其優(yōu)先順序。 細化領域包括“衣”“食”“住”“娛樂”“學習”“人際關系”“健康”“工作”“家庭”這九大領域,接下來思考,在每一個領域,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例如,在著裝方面最重要的是設計、顏色、品牌、材質、尺寸等因素;在飲食方面最重要的是低卡路里、餐量、味道、口感、價格優(yōu)惠力度等;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則是信賴、技術能力、賺錢、有發(fā)展空間、附加價值等等。 在各個領域重復提出這十個問題,會產生十個答案。接下來,請把答案排出優(yōu)先順序。以“衣”為例,具體提問:“設計和顏色,自己優(yōu)先考慮的是哪個?”“設計與品牌,哪個不能做出讓步?” 通過這樣的提問,會發(fā)現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但是,最初得到的答案,其優(yōu)先順序未必會靠前。有時候,對自己來說最后一個反而是最重要的。 因此,請務必重復提問十次,并把答案寫在便簽條上。 由此產生的九個關鍵詞便是你的人生觀,是你做決斷時的判斷基準。 那些一直沒有確立自身價值觀,平時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做決斷的人,請有意識地把這些價值觀作為你的判斷基準吧。這樣就能快速做出正確的決斷,走向幸福。 02、運用“可視化”,羅列出事物的優(yōu)缺點 做決斷時,養(yǎng)成可視化的習慣,將這么做的優(yōu)點、缺點寫在紙上,對于提升自身“決斷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什么是可視化呢? 在《深度思維》這本書里,作者葉修給出了可視化的定義:
因為大腦的結構,天生就擅長處理視覺信息,并且,通過可視化,可以幫助我們增大記憶容量,更全面地看待問題。 想必這樣做過的人能夠明白,將優(yōu)缺點寫出來加以比較,寫在紙上比起單純在頭腦中思考要更清楚明白,便于整理,讓人更容易做出決斷。 具體操作時,可以嘗試比較下列內容: 情感方面的優(yōu)缺點、經濟方面的優(yōu)缺點、時間方面的優(yōu)缺點、出力方面的優(yōu)缺點、健康方面的優(yōu)缺點、前途方面的優(yōu)缺點…… 將你能思考到的方面寫寫出來,比較其優(yōu)缺點,再結合上一步所列出來的判斷基準去分析,這時候,你的心中自然能浮現出一個相對較好的決定了。 03、讓“登門檻效應”為自己所用,提升行動的勇氣 明確了價值觀,再運用“可視化”,其實就可以幫助我們“快速”且“正確”地做出一個決定了。 但此時,人們往往還是會心存疑慮,這是因為“腦子明白了,還沒有落實到行動上”。 心理學研究,人們在生活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輕、避難趨易的心理傾向。 所以,我們可以借助“登門檻效應”,讓自己行動起來。 什么是登門檻效應呢?我們先看下面一個故事: 曾在一次萬米長跑賽中,某國一位實力一般的女選手勇奪桂冠。 記者紛紛問其奧秘,她說:“別人都把一萬米看作一個整體目標,我卻把它分成十段。在第一個千米時,我要求自己爭取領先,這比較容易做到,因此我做到了;在第二個千米時,我也要求自己爭取領先,這并不難,所以我也做到了……這樣,我在每一個千米時都保持了領先,并超出一段距離,所以奪取了最后勝利,盡管我的水平不是最高?!?/p> “登門檻效應”便是指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一旦完成了一個看起來比較小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就有可能接受完成更大的要求?!?/strong> 心理學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愿接受較高較難的要求,因為它費時費力又難以成功,相反,人們卻樂于接受較小的、較易完成的要求,在實現了較小的要求后,人們才慢慢地接受較大的要求。 這不僅在人際交往上可以用,當自己信心不足時,想讓自己行動起來,也非常有幫助。 這種現象,猶如登門檻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總結一下:通過“布里丹毛驢效應”,我們知道了猶豫不決其實危害巨大。 那么,如何提升我們的“決斷力”便顯得非常重要了。 一個真正的決斷,是伴隨著行動與舍棄的。 而人們做不出決斷的原因往往在于: 1、消極地思考問題,擔心“進展不順利”而猶豫不決; 2、害怕做出錯誤決定而不斷徘徊; 3、貪多求全,無法舍棄的心態(tài)導致無法做出決斷。 針對“提高決斷力”,文章介紹了三種方式: 1、明確自己的價值觀,通過問問題的方式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決斷基準; 2、運用“可視化”,通過圖表等工具來幫助自己清晰思考,做出決斷; 3、讓“登門檻效應”為自己所用,一步一步提高自己做決斷的質量。 做出決斷,并實現它,這或許是世間最樸素的通往幸福的方法論之一。 相信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將能夠達到“快速”且“正確”地做出決斷的程度。 共勉。 若本篇文章對你有用,歡迎點贊、轉發(fā)、收藏~ |
|
來自: 新用戶0328450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