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隨著來自日本的漫畫游戲開始盛行,我們也開始逐漸了解日本的文化以及他們的歷史,甚至還有人專門會看日本的電影和電視劇,但是文化背景不同的情況下,很多事情也是不能共通的。 很多人在看到日本電影的時候,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日本的古代武士在上戰(zhàn)場之后,背后是背著一個大包袱的。這就讓許多人去調(diào)侃:日本女人穿和服的時候一定要在身后加一個“枕頭”,那么日本人上戰(zhàn)場被一套被子也是很正常的情況了。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種說法就是個玩笑,實際上,日本女人在穿和服之后身后的一塊并非是什么“枕頭”,而是而是她們特殊的腰帶結(jié)構(gòu),而日本女人遵守的禮儀之一就是,她們的腰帶是必須不能出現(xiàn)凌亂甚至皺褶的現(xiàn)象,否則日本男人就會覺得這個結(jié)曾經(jīng)被打開過,進而懷疑自己妻子對自己不忠。 既然女性身后的不是枕頭,男性身后的自然也不會是“被子”了,那他們背的紅色蝸牛殼又是什么呢?他們?yōu)槭裁磿持@樣一個看似很累贅的東西上戰(zhàn)場呢? “母衣”到底是什么?
在看我國的古裝劇的時候,將士們身上一般穿著厚厚的鎧甲作為防護,將軍們會在背后加上披風,據(jù)說這也是日本母衣最初的雛形。日本將軍習慣性在身后加披風的習俗起源于平安時代,在那個時代每個城池都非常小,甚至是一個村子也能被稱為一個城池,甚至只要騎兵沖刺幾分鐘就能到達另一個國家的邊界。 在這種情況下,每次戰(zhàn)爭時候征召的都是普通的農(nóng)民,而且那個時候生產(chǎn)力比較低下,日本是沒有條件打造完整的鎧甲的。因此許多人就會選擇在背后背一個披風來作為防護,叫“幌”或“保侶衣”,而這種披風就是最初母衣的雛形。
隨著戰(zhàn)爭的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在人群中僅僅靠一條長長的披風來阻擋,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于是到了室町時代和戰(zhàn)國時代,有人就在“幌”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改良,母衣就誕生了。 它一開始就是用來防御的,類似于古代的盔甲。但是因為日本當時沒有完整的礦石提煉技術(shù),所以將士們所穿的大多都是竹子制作的鎧甲,鑒于他們使用的兵器大多也是竹子制作,所以也算得上是防護能力十足。 那么這種盔甲又為什么會被稱為母衣呢?根據(jù)日本的歷史學家介紹,“母衣”在日本語中的最初意思就是“母親的胎盤”,古代日本的武士覺得自己在背著這樣一個大包袱之后非常有安全感,就像是還沒有出世時候躲在母親的胎盤里一樣充滿了幸福感。 雖然這個說法讓人覺得有點毛骨悚然,但是,這就是“母衣”這個說法的真正來源了。
穿著母衣的人主要都是隊伍中的精銳,也是領(lǐng)主們的忠實手下,他們負責對于隊伍的各部分進行臨時調(diào)度,相當于我們古代隊伍中的傳令兵。 這些傳令兵背后背的母衣是一種竹子編織的筐,在這些竹筐上再罩上不同顏色的布,當馬開始加速的時候風就會從前方灌入,這個筐子后面的布就會像是一個氣球一樣鼓起來,這就是“母衣”,也被稱為竹籠子,叫做“母衣骨”或“母衣串”。 據(jù)傳說,這種奇特的防御裝置可以幫助將士們阻擋來自戰(zhàn)場的冷箭,所以說它是可以算是一種護具。 可能在我們今天來看,這種“母衣”只是由竹子編制而成,它所能夠承載的沖擊量并不是非常大,所以防御能力也有限。但是當時日本最常用的弓箭重藤弓,這種在當時最好的弓在五十步遠拉滿,就可以將士兵的盔甲射穿,所以作為騷擾和指揮存在的騎兵,需要這樣一件母衣幫助自己進行防御。 除此之外,母衣還有一個另外的作用,就是用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實際上只有最受領(lǐng)主寵幸的武士才能夠在背上加一個母衣。 母衣的顏色大多數(shù)非常艷麗,既可以為同陣營的士兵指引方向,也可以彰顯出自己的身份。通過圖片我們可以看出來,母衣的存在實在是太過于顯眼了,所以敢于背上母衣的武士,都是藝高人膽大的人,他們堅信自己能夠在戰(zhàn)場上活下來,這才敢穿上這樣的防具。 在戰(zhàn)場上,如果能夠斬殺穿著母衣的武士,那對于敵方來說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他們會把砍下來的敵方的人頭放進母衣中,作為戰(zhàn)后自己論功行賞時的證據(jù)。不過也有人會說,這種竹筐非常脆弱,根本承受不住戰(zhàn)場的顛簸,所以用來裝人頭就是人們的猜測。
雖然在我們看來母衣非常丑,甚至縱觀各國的盔甲史,都沒有過這么丑的盔甲,但是在日本人看來并不是如此。在日本人的心中,能夠有資格穿上母衣的人是非常高貴的,他們被稱為“母衣眾”,相當于將軍的直屬親衛(wèi)隊,這是一件很光宗耀祖的事情。 到了戰(zhàn)國后期,母衣開始逐漸的退出歷史舞臺,這是因為火繩炮開始進入了日本戰(zhàn)場,而母衣這種顯眼的用具雖然可以抵擋住竹箭的侵襲,但是卻不能抵擋住鋼鐵與火藥。 所以,在這個時候武士要是穿著母衣,更多是代表了一種榮耀,這是他們榮譽的證明。當然假如說一支隊伍必須要靠了穿著母衣的戰(zhàn)士去戰(zhàn)斗的話,那么說明這場戰(zhàn)爭要接近尾聲,一方已經(jīng)開始魚死網(wǎng)破了。 日本人“被旗”的歷史除了“母衣”,另一種日本男人會在在打仗時候,背在背后的東西就是被旗。 這種旗幟是屬于是日本文化中“指物”(さしもの)的一種,在日本歷史中的戰(zhàn)國時代,也就是15至16世紀比較流行。我們能從許多描述日本古代戰(zhàn)爭的影視作品和繪畫作品中看到它們的存在,它一般出現(xiàn)在士兵或者將軍的身后,用來表示人們的身份。 可能有人會問,為什么他們會用旗幟當做標記,而不穿一樣的盔甲呢? 實際上,日本因為國土小,而古代城池人口數(shù)量都少,所以古日本一位城主的手下是并沒有多少正規(guī)的士兵的。而在這種情況下,領(lǐng)主要是想打仗,只能征討當?shù)氐霓r(nóng)民作為士兵存在。 因為不是自己手下的精銳,所以這些人的衣著也是不齊的,甚至有的城主也沒有錢去為這些農(nóng)民配備專業(yè)的鎧甲。 當戰(zhàn)爭開始時,交戰(zhàn)的兩軍會混在一處,為了不讓士兵們戰(zhàn)爭中混淆自己和對方的存在,誤傷了自己人,就需要在背后插一個標志性的旗幟來彰顯自己的身份。 為了固定住背旗,士兵們會將其插在背后背著的“口金”上,這是綁在士兵腰上的基座,免得武士們在打仗之后因為劇烈顛簸而造成旗幟滑落的情況。 雖然背旗比起奇葩的母衣看起來正常了不少,但是審美詭異的古代日本人依舊將背旗玩出了花樣。包括背旗的顏色和花紋上,都有很多讓我們現(xiàn)在感覺無法忍受的審美。 從形狀上來說,背旗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蝴蝶造型、扇子造型,芭蕉葉造型,燈籠,月牙鏟等等奇異形狀,正經(jīng)八百的長方形只出現(xiàn)在一開始。 在上面畫的圖案來說,審美正常的人會在上面畫上自己的家徽,甚至還有人曾經(jīng)將自己的家將士畫在了上面,據(jù)說這樣能夠保證戰(zhàn)爭的順利。 結(jié)語所以說日本男人在打仗時候身后背的并不是被子,而是他們防護的護具;日本女人腰后的也不是什么枕頭,而是固定衣服的束帶。下次再有身邊的朋友好奇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得意的向小伙伴們普及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無論是背旗還是母衣,甚至是造型奇特的盔甲和鎧甲,都為我們展示出了一種另類的戰(zhàn)場防護。我們?nèi)滩蛔闷妫降诪槭裁慈毡竟湃说膶徝肋@么奇怪?使他們當時就覺得這樣打扮好看嗎? 西方有一個學者曾經(jīng)專門研究過這個問題,最后才得出結(jié)論:在他看來,這些日本人因為身材比較矮小,所以在戰(zhàn)場上需要格外增加自己的氣質(zhì),以免被敵方小看。將自己打扮的兇惡一點,不但能夠恐嚇敵人的士卒,還能夠提升自己的勇氣,所以這些我們?nèi)缃窨磥砥孑獾姆谰呖赡芏际且驗檫@個理由而誕生的。 雖然這些防具早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日本的武士祭中看到人們穿上他們,為年輕人們展示出那個時代獨有的風采。 參考文獻: 《日本軍事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