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蘇軾齊名的藝術(shù)全才,22歲寫出千古名作,窮得連戀愛都談不起!南宋斜杠青年:一生浪跡江湖,22歲寫出千古名作死后卻無錢下葬! 1/成名之作曾幾何時,網(wǎng)上突然蹦出一個新鮮詞匯,叫斜杠青年。何謂斜杠青年?度娘的解釋是,斜杠青年,指的是這樣一個人群:他們不滿足單一職業(yè)和身份的束縛,而是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yè)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qū)分,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作家。 其實,這樣的斜杠青年,并非現(xiàn)代才有的,比如在南宋,文壇上就有一位令人傾倒的斜杠青年,我們要是詳細(xì)介紹他的身份的話,就應(yīng)該是這樣的:詞人/詩人/音樂家/散文家/書法家……這個文壇牛人就是繼蘇軾之后的又一文藝全才、與辛棄疾齊名的詞壇領(lǐng)袖姜夔。 讀者們認(rèn)識姜夔,大多是源于他的一首名為《揚州慢·淮左名都》的詞,因為,這首詞曾入選高中語文教材,因而得以廣為傳誦。其詞曰: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fēng)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v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首詞寫于何時呢?好在作者詞前有小序,記錄了這首詞的寫作時間與背景:“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p> “淳熙丙申”就是淳熙三年(1176年),姜夔時年22歲。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南侵,江淮軍敗,中外震駭。完顏亮不久在瓜州為其臣下所殺。根據(jù)此前小序所說,淳熙三年,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zhàn)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fā)為吟詠,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22歲就寫下了如此清濃的傳世杰作,并且,此詞還是他的“自度曲”,可見其才華橫溢之資。但是,就是胸懷如此大才的姜夔,一生卻過得非常落魄:一生未能入仕,江湖浪跡,過的是有上頓沒下頓、食不果腹的苦逼日子,甚至當(dāng)遭到自己心儀的女子,卻因無錢迎娶,而抱憾終生。到死,也身無余錢,葬事還是朋友們湊錢才讓他入土為安的…… 2/青年才俊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出生于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的一個破落官宦之家。他的父親姜噩,是紹興十八年進(jìn)士,先后官任新喻(今江西新余)縣丞,漢陽(今湖北武漢)知縣。姜夔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父親到任職地學(xué)習(xí)與生活。 姜夔14歲那個,父親病逝在漢陽知縣任上,他只能依靠已經(jīng)嫁人的姐姐一家生活。姜夔隨姐姐一家在漢川縣山陽村度完少年時光,直到成年。因為著籍饒州鄱陽,姜夔曾于淳熙元年(1174年)至淳熙十年(1183年),四次回家鄉(xiāng)參加科舉考試,均名落孫山。 仕途不順的姜夔四處流寓,曾涉足過揚州、江淮一帶,后來又客居湖南?!稉P州慢》是他這一時期經(jīng)過揚州寫下來的。 《揚州慢·淮左名都》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此詞開頭三句點明揚州昔日名滿國中的繁華景象,以及自己對傳聞中揚州的深情向往;接著二句寫映入眼簾的只是無邊的薺麥,與昔日盛況截然不同;“自胡馬”三句,言明眼前的殘敗荒涼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們心靈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傷;“漸黃昏”二句,以回蕩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涼嗚咽的號角聲,進(jìn)一步烘托今日揚州的荒涼落寞。 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詩意,抒寫自己哀時傷亂、懷昔感今的情懷?!岸爬伞背蔀樵~人的化身,詞的表面是詠史、寫古人,更深一層是寫己與嘆今。全詞洗盡鉛華,用雅潔洗練的語言,描繪出凄淡空蒙的畫面,筆法空靈,寄寓深長,聲調(diào)低婉,具有清剛峭拔之氣勢,冷僻幽獨之情懷。它既控訴了金朝統(tǒng)治者發(fā)動掠奪戰(zhàn)爭所造成的災(zāi)難,又對南宋王朝的偏安政策有所譴責(zé),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清人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說:“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姜夔如此悲郁,正是源于歷史與現(xiàn)實的巨大反差。而在一座城市興衰的背后,我們分明聽到的是,一個時代的啜泣。 3/落魄“道人”淳熙十四年(1187年),33歲的姜夔結(jié)識了著名詩人蕭德藻。蕭德藻是姜夔父親的同年進(jìn)士,早年在潭州(長沙)做官,后定居湖州。蕭德藻很欣賞姜夔,感慨自己寫詩40年,總算遇到一個可以一起談詩之人,于是將他帶到湖州一起生活,并把自己的侄女嫁與他為妻。 通過蕭德藻的介紹,姜夔認(rèn)識了楊萬里。通過楊萬里的介紹,他又認(rèn)識了范成大。他的交游圈子越來越大,包括朱熹、陸游、辛棄疾等人,都對這個后生仔另眼相待。這些人都是南宋政壇、文壇名宿,年紀(jì)普遍比姜夔大二三十歲。 得到楊、范兩位詩壇大家的揄揚,姜夔名聲籍甚,此后寓居湖州達(dá)十多年。湖州弁山風(fēng)景優(yōu)美,公元1190年(紹熙元年),他正式卜居弁山苕溪的白石洞天,朋友潘德久遂稱他為“白石道人”。 姜夔為人瀟灑不羈,以陸龜蒙自許,當(dāng)時的名流士大夫都爭相與他結(jié)交,連大學(xué)者朱熹也對他青眼相加,不但喜歡他的文章,還佩服他深通禮樂。著名詞人辛棄疾對他的詞也深為嘆服,曾和他填詞互相酬唱。 在湖州居住期間,姜夔仍舊時時四處游歷,往來于蘇州、杭州、合肥、金陵、南昌等地,這些經(jīng)歷在他的詞集和詩集中多有反映。紹熙元年(1190年),他客游合肥,寓居赤闌橋,和范仲訥為鄰,在合肥期間,與一對善彈琵琶的姊妹相遇,從此與其中一位結(jié)下不解之緣。但是,姜夔過的是朝不飽夕的窮日子,哪有余錢談一場風(fēng)花雪月的戀愛呢?因而,這場愛戀,注定是無疾而終的無奈結(jié)局。 在湖州旅居十年后,蕭德藻年老隨兒子離開湖州,姜夔于1197年移居杭州,依靠摯友張鑒為生。嘉泰二年(1202年),自張鑒死后,姜夔生活開始逐年走向困頓,嘉泰四年(1204年)三月,杭州發(fā)生火災(zāi),尚書省、中書省、樞密院等政府機(jī)構(gòu)都被延及,二千零七十多家民房也同時遭殃,姜夔的屋舍也在其列,家產(chǎn)圖書幾乎燒光,這對于姜夔無疑又是一個打擊,由于親朋好友相繼故去,姜夔投靠無著,難以為生,六十歲之后,還不得不為衣食奔走于金陵、揚州之間。 嘉定十四年(1221年),,67歲的姜夔卒于杭州。死時,他最大的兒子僅有十多歲(另有三個孩子早夭),幸好他的詞友吳潛等人籌款為他料理后事,才勉強(qiáng)葬于杭州錢塘門外的西馬塍,這也是他晚年居住了十多年的地方。 4/文藝全才姜夔是與辛棄疾并峙的詞壇領(lǐng)袖,在文學(xué)史上有杰出的地位。浙西派詞人把他奉為宋詞中的第一作家,比為詞中老杜。 自從柳永變雅為俗以來,詞壇上一直是雅俗并存。無論是蘇、辛,還是周、秦,都既有雅調(diào),也有俗詞。姜夔則徹底反俗為雅,下字運意,都力求醇雅。這正迎合了南宋后期貴族雅士們棄俗尚雅的審美情趣,因而姜夔詞被奉為雅詞的典范,在辛棄疾之外別立一宗,自成一派。 姜夔還是一位書法家。他的《續(xù)書譜》仿效孫過庭的《書譜》而撰寫,但并非《書譜》之續(xù),所論書法藝術(shù)的各個方面,實自抒其心得之語。是南宋書論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學(xué)術(shù)著作。姜夔“崇晉貶唐”,反對俗書,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相一致。但他對“唐法”并非不問青紅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對“法”進(jìn)行了系統(tǒng)的、全面的論述,并從肯定和解釋引申了“晉韻”古法。 姜夔不僅能詩善詞,還能度曲,是我國古代杰出的詞曲作家,他的詞調(diào)音樂無論在藝術(shù)上及思想上都達(dá)到了較高水平,并具有獨創(chuàng)性。姜夔的詞調(diào)音樂創(chuàng)作繼承了古代民間音樂的傳統(tǒng),對詞調(diào)音樂的格律、曲式結(jié)構(gòu)及音階的使用有新的突破,并且形成了獨特風(fēng)格。 姜夔能嫻熟地運用七聲音階和半音,使曲調(diào)顯得清越秀麗,這與他獨具一格的清剛婉麗、典雅蘊藉的詞風(fēng)結(jié)合得天衣無縫。楊萬里稱其有“裁云縫霧之構(gòu)思,敲金戛云之奇聲”。 姜夔對于音樂史的主要貢獻(xiàn)就是留給后人一部有“旁譜”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包括他自己的自度曲、古曲及詞樂曲調(diào)?!栋资廊烁枨肥菤v史上注明作者的珍譜,也是帶有曲譜的宋代歌集,被視作“音樂史上的稀世珍寶”。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