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珠海草根土著癡迷尋根,歷經(jīng)三年終覓“三臺石”神秘莫測的“三臺石”,就隱藏在珠海前山市場的后山頂上。 珠海長沙墟,有一草根“土著”,名曰吳國基,此人先前一直癡迷于尋找珠海本土各村落歷史地標,及相應(yīng)文化古跡。為尋找前山地標“三臺石”,三年來,他根據(jù)清代《香山縣志》為數(shù)極少的史料記載,在前山馬鞍山附近的山頭,展開了一場“地毯式”的搜尋,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在圓明新園后面的石林山東北隅,吳國基終于了發(fā)現(xiàn)了這座深藏已久的“三臺石”所在之地。日前,吳國基帶領(lǐng)一眾珠海文化熱心人士,重返“三臺石”發(fā)現(xiàn)之路。 山路上一塊支離破碎的巖石,似乎已經(jīng)成為了一處“地標”。 吳國基是“土生土長”的珠海本地人,他在平時閑適無聊之際,便喜歡獨自一人四處訪古,因?qū)χ楹V苓叚h(huán)境非常熟悉,又好與當(dāng)?shù)叵容厹贤ń涣鳎@也成為他四處尋找“歷史地標”的便利條件。他說“三臺石”所在位置,應(yīng)該就在前山市場后面的山頂之上,聽老人講這座山就叫“前山”,這也就成了珠海前山街道辦的地名由來。過去,這附近還有一座“后山”,可惜的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炸山平路過程中,“后山”已經(jīng)被挖掉了。 怎么會出現(xiàn)一座現(xiàn)代人修建的圍墻?這與珠海圓明新園有關(guān)。 02、“三臺石”外形構(gòu)造及相關(guān)人文歷史:在現(xiàn)場可以看到,這塊“三臺石”呈長方形,寬度約有十幾米,高度約三米多,一米見方的“三臺”兩個線條勾勒石刻大字清晰可見。三臺石下方有一個大縫隙,可同時鉆入兩至三人,石下有三塊略小的石頭,呈三角形分布,好像是在默默托舉著這塊“三臺石”。 石林山上的“森林消防水池”標志,里面就是儲水罐。 石下的一塊巖石上凹凸不平,因受侵蝕嚴重,所以分辨不出是否另刻有字。在三臺石前方約三米處也有一塊平坦的巖石,吳國基說:“這有點像衙門里的案臺?!?/strong> 吳國基說:他一直相信這塊“三臺石”肯定存在,因為前山的“三臺石路”正是因此而命名,并且,自古以來,“三臺石”也一直都是前山的重要地標,但是物換星移,滄海桑田,這塊“三臺石”究竟藏身在哪里呢? 2013年3月22日,今天終于圓夢,“三臺石”,我來了! 在清代史料《香山縣志·道光》卷一《山川篇》中,有一小段關(guān)于“三臺石”的文字記載: 三臺石室,在前山寨城東三里,山高四五十丈,巔平坦,有石二枕地,上橫矗一石,架之如葢然,中空,可容出入,石壁上昔人鐫:“三臺”二字。(注:原文無標點,吳國基后加)。 “三臺石”,難得我會如此近距離地欣賞你。 吳國基正是以此為線索,三年來,吳國基跑了無數(shù)的冤枉路,但是一直都沒找到。直到后來,吳國基偶然借來一本《珠海文物志》,他又根據(jù)其中的相關(guān)記載,將找尋范圍,逐步縮小到前山市場的后山之上。 “就這堆文字,折磨我有好多年了!”趁平時外出的空閑時間,或者心血來潮之際,吳國基總是帶著一支登山棍,在前山附近的幾座山頭展開了“地毯式”搜尋: “三臺石”的內(nèi)部,就像是一座大廳,很是空曠。 吳國基爬上前山的馬鞍山很多幾次,附近不知名的山頭,他也數(shù)次登頂,卻依然沒有發(fā)現(xiàn)“三臺石”的蹤影??嘈娜颂觳回摚谇吧绞袌龊笊巾斠欢巡輩仓?,他終于找到了這塊傳說已久的“三臺石”,這令他興奮得“頭皮發(fā)麻”。 尋找珠海各個村落的歷史、地標,吳國基十幾年如一日,一直默默地、執(zhí)著地做著這一切,有人說他“多管閑事”、“不務(wù)正業(yè)”,他卻只是淡淡地解釋說:“因為珠海是我的家鄉(xiāng),我愛珠海!” “三臺石”氣勢宏偉,石塊重達百噸,非常龐大。 03、“三臺石”中的“三臺”,究竟有何深意?一直以來,包括很多的前山本地人,絕大多數(shù)都沒有親眼地看見過“三臺石”,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燈下黑”,那其實也是很不應(yīng)該的,動物都尚且知道自己周圍的環(huán)境,何況是人類? 也許很多人會問:熟悉那些有用嗎?吳國基會告訴你:有用!因為如果沒有這塊“三臺石”,那座山頭可能早就沒有了,而失去那座山頭,也就意味著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已被人為地破壞,情況也會因此進一步惡化。 “三臺”刻字,與現(xiàn)代無異,但確實是清代時期的“地理”文物。 我們保護“地標”的意義何在?說到底,因為這些都是經(jīng)歷風(fēng)雨滄桑的歷史見證,如果我們連自己周圍的人文歷史都不去保護,這又有什么用呢? 前山地標“三臺石”,歷經(jīng)百年風(fēng)雨,今日終于撥開層層迷霧,被更多人所看見,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那么“三臺石”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三臺”原來指的是星名,即“三臺星”,后用來暗喻人間“三公”。也許你又要問了,何為“三公”?別急,請允許本人“清風(fēng)劍客”為您細致道來: “三臺石”的前方,如果不是樹木遮擋,可以遠眺澳門。 “三公”,原指中國古代社會里,三種最高官職的合稱。“三公”也是中國秦朝地位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秦朝以后多為虛職。周代已有此詞,西漢今文經(jīng)學(xué)家據(jù)《尚書大傳》、《禮記》等書為依據(jù),“三公”指“司馬”、“司徒”、“司空”。古文經(jīng)學(xué)家則據(jù)《周禮》以為“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 《尚書 · 周官》記載:“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竟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strong> 《禮記》有云:“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strong>、“設(shè)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言使能也。” 又《漢書 · 百官公卿表》:“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德韶者居之);“或說司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地,是為三公”(才高者居之);或說“丞相主民、太尉主軍”(德才兼?zhèn)湔呔又?/p> 所以,由上觀之,“三公”在不同時期,亦有不同的解釋,具體如下: “三臺石”附近的巨石,上面依稀可見刻字,卻早已印跡難尋。 ① 商朝: 商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妒酚?· 殷本紀第三》記載:“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p> ② 周朝: 周立“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皫煟熳铀鶐煼?;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于德義。”自周衰,官失而百職亂,戰(zhàn)國并爭,各有變易。 聞名遐邇的“前山寨古城墻”,最早建于明代,為防御之功用。 ③ 秦朝: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據(jù)《漢書 · 百官公卿表》記載:丞相金印紫綬,太尉金印紫綬,御史大夫銀印青綬,其中御史大夫為秦官,位居上卿,從其印綬和稱為“上卿”來看,御史大夫不是公,而屬卿一級,因此秦代并未有三公之稱呼。 ④ 西漢: 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 《漢書 · 百官公卿表》記載:“太傅,古官,高后元年初置,金印紫綬。后省,八年復(fù)置。哀帝元壽二年復(fù)置。位在三公上。太師、太保,皆古官,平帝元始元年皆初置,金印紫綬。太師位在太傅上,太保次太傅。” 古城墻位于前山中學(xué)內(nèi),至今依然保存良好。 ⑤ 東漢: 西漢末至東漢初,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至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馬,又置太尉,以太仆趙熹為之,而與司徒、司空為三公。漢獻帝初,劉虞、李傕為大司馬,而太尉如故,二職始兩置矣,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 ⑥ 隋唐: 置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正一品?!短屏洹份d:“三公,論道之官也。蓋以佐天子,理陰陽,平邦國,無所不統(tǒng),故不以一職名其官。然周、漢已來,代存其任。自隋文帝罷三公府僚,皇朝因之,其或親王拜者,亦但存其名位耳?!?/p> 古城墻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fēng)雨滄桑,見證了古代抗澳的侵略歷史。 ⑦ 宋朝: 北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至宋徽宗,依三代舊制,改三公為太師、太傅、太保,罷太尉、司徒、司空。 ⑧ 明清: 明清歷代皆以“太師”、“太傅”、“太?!睘槿?。在明仁宗之后,“三公”皆為虛銜,為勛戚文武大臣加官、贈官。 “中山亭”,全國第一座紀念孫中山總理的亭子。 04、“三臺石”,藏在深山無人識,今朝終得現(xiàn)真身: “三臺石”的“三臺”究竟又有什么其它的涵義?據(jù)史料記載: “三臺”也指對人稱謂的三個詞語:“臺端”(古代對官吏的尊稱)、“臺甫”(字的別稱)、“兄臺”(朋輩互稱)等。但是,我認為此三臺指的是前者。那為什么呢?你聽我說。 吳國基曾在此“三臺石”下用羅盤觀測,其方位正指白石村老村口和澳門方向?!豆彭崪婧!酚洈ⅲ阂郧霸诎资宓呐f村口有一牌坊,上寫“北拱三臺”四個大字,“北拱”是拱北地名的雛形,“三臺”所指之物,吳國基認為就是“三臺石”! 孫總理親筆手書“天下為公”,鑲嵌在石壁之上。 另外,以前在前山河?xùn)|岸,也有一座石將軍(現(xiàn)已毀),其手執(zhí)利劍直指澳門方向,綜合以上總結(jié),此兩處人文景觀,在講究風(fēng)水的古人眼里,吳國基認為這些都是當(dāng)時珠海百姓有意而為之,意指將澳門的那些外國人給“鎮(zhèn)壓”住,不讓他們亂來! 明清兩朝,清廷都在前山設(shè)置“前山寨古城墻”,駐軍旅數(shù)千重兵把守,足以見得當(dāng)時的清代政府還是很在意澳門的那些外國人的,所以,此兩處人文景觀的出現(xiàn),亦絕非偶然! 孫中山先生像,下面雕刻著“孝、忠、平”等做人準則。 到此,可能又有人會疑惑不解地問道:古人所寫的“臺”字,不是這個“臺”嗎?為什么以前的古人,竟然會寫簡體字的“臺”呢?如果您這樣發(fā)問,那您可能就有所不知了! 在古代,“臺”和“臺”根本就是兩個不同的字,只是發(fā)音相同而已,其背后代表的詞匯,如“案臺”、“桌臺”、“烏臺”等,以及我們通常所食用的“蒜臺”、“青臺”等,你能說兩者是完全一樣的么?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這里“清風(fēng)”也給您小小地科普一下:這主要還是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全國試行的“二簡字”所造成的結(jié)果。 清代“香山縣”之管轄區(qū)域圖,可以看到如今的鳳凰山。 那么,什么是“二簡字”?這是我國試行的一種不規(guī)范的漢字簡化書寫形式,其最大特點是簡化手段比較盲目,以致缺乏漢字本身所具有的表意文字性質(zhì),對我國的漢字文化產(chǎn)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二簡字”最早在1975年頒布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中提出,對248個字根進行了“二次簡化”,并在1977年12月21日的《人民日報》中首次試用。但是沒過多久,由于使用上的混亂、以及當(dāng)時氛圍影響而逐步停止使用,至1986年完全廢除,共推行了9年。 《香山縣志 · 道光篇》,三臺石之記載,便是源于此書。 附錄:資料來源《香山縣志 · 道光版》 《中國歷代官制大詞典》徐連達著。 《新華詞典》2012年商務(wù)印書局出版 《辭海》 清代編纂的《香山縣境全圖》,對于還原歷史,有很重要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