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首發(fā)圖文/劉向榮(南京市寧海中學分校教師) 摘要:單元復習課是初三中考歷史復習的一種常見課型,究竟如何有效地進行這種課型的教學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方法。但毋庸置疑的是:第一,歷史單元復習課就像新授課一樣,必須得有中心和主題,而不能漫無目的,搞成大雜燴。第二,歷史單元復習課敘說的仍然是歷史,必須要突出歷史學科的特點,也即必須在鞏固所學知識和建構新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注意把握歷史的前后內在聯系性和歷史知識的綜合性,而不能簡單為考點而考點,將整體的歷史“碎片化”。第三,學生是“學”的主體,歷史單元復習課必須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抓住重點,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一、教材分析(一)課標要求 1、“實驗稿”課標 (1)了解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主要措施。 (2)概述鄭和下西洋的史實。 (3)講述戚繼光抗倭等史實,感受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 2、“2011年版”課標 (1)知道明朝的建立。通過皇權的強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專權的弊端。 (2)了解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壯舉;知道戚繼光的抗倭斗爭。 (3)了解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知道滿族入主中原。 (4)通過軍機處的設置與文化專制的措施,認識君主專制在清代的極端強化。 (二)教材內容分析 “單元主題”常常是全單元內容的高度概括,體現了所學歷史內容的階段特征和基本線索。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敘述的是中國古代明清時期的歷史。明清時期從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開始,至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前為止(1840年后的晚清史屬于中國近代史范疇)。查看教材目錄,第三單元的主題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明清(鴉片戰(zhàn)爭以前)時期,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發(fā)展和鞏固,經濟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時君主專制統(tǒng)治不斷強化,對外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社會危機日益加深,中國逐步落后于世界歷史潮流。 選擇第15、16、17課作為單元復習課的授課內容,不僅在于本單元由八課內容組成,一節(jié)課完成時間上很倉促,更重要的是單元復習課必須要有明確的中心和主題。分析這三課內容,發(fā)現它們實際上主要敘述了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強化階段的歷史。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一方面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達到頂峰的反映,是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重要政治保證,但另一方面,面對當時西方已開始從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近代工業(yè)社會的現代化轉型,古老的中國已開始落后于世界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潮流,明清君主集權的強化實際上又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存在的危機(把第16課《對外的交往與沖突》放在本節(jié)課中,不僅因教材將該課內容安排在明清君主集權強化兩課之間,而且從歷史實際看,以鄭和下西洋為重要標志的明朝中國雖然仍是世界上的強國,但由于此時西方世界已開始邁入近代,中國東南沿海倭寇騷擾和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等事件表明君主集權強化的中國社會已無法按原來的方法進行有效統(tǒng)治了,中國已開始落后于世界,面臨著外部世界的挑戰(zhàn)了)。 二、學情分析1、中國古代史內容初三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時已經學過,雖經過初二和初三大約一年半時間的間隔,學生有遺忘,但仍舊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礎。 2、本學期中國古代史單元復習,學生按照時序性,剛復習完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時期歷史,在此基礎上繼續(xù)復習明清時期的歷史符合學生的前后認知邏輯,也是順理成章的。 3、經過初一和初二的學習,初三學生的歷史思維已由初一和初二的完全依賴感性認識發(fā)展到在感性認識基礎上具備一定理性思維能力的階段,他們對歷史知識已具備初步的分析比較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 4、歷史中考在即,經過九年級對世界歷史的具體學習和綜合學習,初三學生已具備初步的在知識梳理的基礎上進行專題復習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1、指導學生梳理歷史中考考點,查漏補缺,溫故知新,為歷史中考夯實基礎。 2、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歸納概括能力、聯系比較能力和對歷史的感悟能力。 3、在掌握基礎和提升能力的基礎上,增強學生的中考實戰(zhàn)能力。 四、重點和難點1、了解明清兩朝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主要措施,認識君主集權強化的影響。 2、概述鄭和下西洋的史實,比較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的不同點。 3、理解君主集權強化與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之間的關系。 4、概括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歷程,把握其核心和演變規(guī)律。 五、教學方法1、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法,翻閱教材目錄,查閱教材內容,勾畫中考考點。 2、指導學生在“知識梳理”的基礎上進行“專題復習”。 3、單元標題解讀法、知識梳理法、綜合歸納法、列表法等。 六、教學過程(一)解讀單元主題,把握階段特征 (教師幻燈展示七年級中國古代史目錄和《16~18世紀中國與西方的比較》表) 中國古代史(約170萬年至1840年) 七年級上冊 第一單元 先秦時期----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 第四單元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七年級下冊 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二單元 宋元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16~18世紀中國與西方的比較 16至18世紀中國與西方比較表 師:第三單元的標題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本單元主要敘述中國從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前夕明清時期的歷史。明清時期,西方處于資本主義萌芽、確立和發(fā)展時期,英國已完成工業(yè)革命。而同一時期,盡管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發(fā)展和鞏固,但同時對內專制統(tǒng)治不斷強化,對外奉行閉關鎖國,中國社會開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了,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二)列舉中考考點,加強實戰(zhàn)能力 師:本單元共八課內容,本節(jié)課我們先學習第15、16、17三課內容。單元復習課必須要有明確的中心和主題。第15、16、17三課內容相對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而該制度的強化不但是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重要政治保證,而且面對當時世界形勢的劇變,明清君主集權的強化實際上從反面又是當時中國社會存在危機的顯著反映。 (教師幻燈顯示第15課課題、中考考點及小專題)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中考考點:明朝的建立和明初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主要措施 1、明朝的建立: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稱為南京,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小專題1:以南京為都城的朝代有哪些? 生1:南京是六朝古都,包括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 生2:南京是十朝都會,除這六個朝代外,還包括南唐、明朝、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 2、明初加強專制統(tǒng)治的主要措施: 小專題2: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有哪些? 師:明太祖和明成祖都采取了加強君權的措施。明太祖加強君權措施有哪些? 生3:政治上:(1)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獄和軍政;全國的軍政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中。(2)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wèi),兼管對臣民的監(jiān)視、偵查,由皇帝直接指揮,不受法律約束; 生4:思想上:實行八股取士。規(guī)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fā)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師:明成祖加強君權的措施又有哪些? 生5:(1)1421年遷都北京,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2)進一步強化君權,繼續(xù)執(zhí)行削藩政策;(3)增設特務機構東廠,加強對臣民的監(jiān)視和偵查。廠(東廠、西廠)衛(wèi)(錦衣衛(wèi))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一種表現。 (過渡)明朝大力加強君主專制,一度出現強盛局面,促進了中外的交往。鄭和下西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但從整個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趨勢看,由于此時西方世界已開始邁入近代,君主集權加強的明朝社會已逐漸落后于世界發(fā)展潮流,開始面臨著應付外部世界的挑戰(zhàn)了。 (教師幻燈顯示第16課課題、中考考點、思考題及小專題) 第16課 對外的交往與沖突 中考考點: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 1、考點:鄭和下西洋(交往) 師:鄭和下西洋目的、時間、到達地區(qū)和意義? 生6:目的是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 生7:1405年,明成祖派遣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生8:鄭和船隊到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 生9:鄭和七下西洋,體現了主動外交、和平外交,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 小專題3:比較哥倫布等人的航海與中國鄭和的遠航的不同? 眾生:(教師啟發(fā)認識到)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其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而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發(fā)現新大陸是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財富,其經濟目的大于政治目的。據此,兩人的航海之旅因此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前者促進了中外之間的友好交流,而后者不僅加強了世界的聯系,更重要的還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考點:戚繼光抗倭(沖突) 師:戚繼光抗倭的時間、人物及其業(yè)績? 生10:明朝中期 生11:人物是戚繼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生12: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東南沿??官?,平息了倭患,其抗倭業(yè)績永遠載入史冊。 小專題4: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是誰?第二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是清初的誰? 生13:第一位是戚繼光;第二位是鄭成功。 思考:鄭和下西洋和戚繼光抗倭與單元主題“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之間有何聯系? 眾生:(在教師引導下認識到)明朝君主集權的加強,維系了明帝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使明朝前期成為當時世界上的一個強國,也正是明朝前期國力強盛,才為鄭和七下西洋創(chuàng)造了條件和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鄭和下西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然而,以鄭和下西洋為重要標志的明朝中國雖然仍是世界上的強國,但與同一時期的西方新航路這一歷史事件橫向比較而言,其下西洋的政治目的遠大于經濟目的。再加上此時中國東南沿海倭寇騷擾和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等沖突事件,所有這些都表明從整個世界歷史發(fā)展的趨勢看,由于此時西方世界已開始邁入近代,君主集權加強的明朝社會已逐漸落后于世界發(fā)展潮流,開始面臨著應付外部世界的挑戰(zhàn)了。 (過渡)明朝強化皇權使得皇帝獨斷行事,不受任何制約和監(jiān)督,又造成各級官吏的唯命是從,導致官場上因循守舊,官吏不思進取,辦事效率低下,官僚主義和貪污腐敗的現象層出不窮。到了明朝后期,政治日益腐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斷加劇,社會動蕩不安。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最終推翻了明朝的統(tǒng)治。但由于農民起義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興起于明朝東北地區(qū)的女真族建立的清朝在吳三桂的策應下,攻入山海關,占領北京。入主中原后的滿族清朝在建立起對全國的統(tǒng)治后,延續(xù)了中國歷朝歷代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做法,在前朝的基礎上繼續(xù)強化君權集權,把中國古代君主集權發(fā)展到頂峰。 (教師幻燈顯示第17課課題、中考考點、思考題及小專題) 第17課 君主集權的強化 中考考點:滿族入主中原和清朝強化君權的措施 1、考點:滿族入主中原 師:滿族如何興起,它是如何入主中原的? 生14:1616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定都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后遷都沈陽,改稱盛京。后皇太極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1644年(順治時期),清軍入關,遷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tǒng)治。 思考:滿族入主中原的原因有哪些? 生:(在教師啟發(fā)下歸納為)內因:統(tǒng)治腐朽,李自成農民起義的打擊;外因:東北滿族進逼。 2、考點:清朝強化君權的措施 師:清朝采取哪些措施強化君權?這些措施對中國社會有何影響? 生15:為加強君主專制,在政治上,雍正帝設立軍機處。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也是我國封建君主集權達到頂峰的標志。 生16:在思想上,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大興文字獄,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其危害是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人才,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小專題5:明清兩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明清兩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師:請?zhí)顚懨鞒颓宄訌娋鲗V浦醒爰瘷嘀贫鹊拇胧?/p> 眾生:(在教師引導下填表) 思考:如何評價明清時期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利弊? 眾生:(在教師引導下一分為二的分析) 師:用聯系法和表格法歸納歷代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并回答如下思考題。 大專題6: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歷程 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歷程 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歷程 師:請?zhí)顚懬爻?、西漢、元朝、明朝和清朝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措施? 眾生:(在教師引導下填表) 思考1:中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演變過程中始終交織什么矛盾? 眾生:(在教師啟發(fā)下得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和斗爭;地方和中央關系的博弈。 思考2:通過比較,指出歷朝歷代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什么? 眾生:(在教師啟發(fā)下得出)每個朝代都有其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內容,涉及諸多方面,但并不完全相同,而核心始終是強化君權。 思考3:概括指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演變發(fā)展過程? 眾生:(在教師啟發(fā)下認識)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有一個漫長的演變與發(fā)展過程,即在最初萌芽的基礎上,經歷了一個不斷逐步加強的新陳代謝的歷史過程。其具體表現為:先后經歷了初步產生(戰(zhàn)國)、正式確立(秦漢)、完善強化(隋唐宋元)、達到頂峰并漸趨衰落(明清)等一系列的發(fā)展過程。 思考4:如何認識中國延續(xù)兩千余年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影響? 眾生:(在教師啟發(fā)下認識)在封建社會前期的秦漢至隋唐時期,其維護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與發(fā)展、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文化發(fā)展等積極作用是主要的。而在封建社會后期的北宋至明清時期,其消極作用則逐漸增大,尤其是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其危害尤為嚴重。 (三)默寫重點考點,有效紙質落實 默寫考點: 1、誰創(chuàng)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該制度在哪個朝代發(fā)展到頂峰?其標志是什么? 2、設置和廢除“丞相”官職的朝代和歷史人物分別是? 3、秦漢明清時期,統(tǒng)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分別是什么?其中哪個朝代的措施最為嚴酷? 4、為加強同海外各國聯系,明成祖派遣誰七下西洋?此人最遠到達何地? 5、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哪個朝代的誰?“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詩句中表明他的志向是什么? 中考鏈接: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請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朝代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 請回答:(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制度?有何積極作用? (3)與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的中央機構設置有何變化? (4)根據材料說明中國古代君權與相權關系的發(fā)展變化趨勢。 七、教學反思本課是學校舉行的“初三復習課教學研討”展示活動的一節(jié)公開課。單元復習課是初三中考歷史復習的一種常見課型,究竟如何有效地進行這種課型的教學呢?“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辈煌慕處熡胁煌姆椒ā5阌怪靡傻氖牵旱谝?,歷史單元復習課就像新授課一樣,必須得有中心和主題,而不能漫無目的,搞成大雜燴。第二,歷史單元復習課敘說的仍然是歷史,必須要突出歷史學科的特點,也即必須在鞏固所學知識和建構新的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注意把握歷史的前后內在聯系性和歷史知識的綜合性,而不能簡單為考點而考點,將整體的歷史“碎片化”。第三,學生是“學”的主體,歷史單元復習課必須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抓住重點,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中國古代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主要敘述中國古代明清時期(鴉片戰(zhàn)爭前)的歷史。該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顯然,“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是本單元的中心和主題。但查看教材目錄,仔細分析教材內容,我們發(fā)現本單元的八課內容,實際上前三課主要敘述了明清君主專制集權的強化。該制度的強化固然是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重要政治保證,然而面對當時世界形勢的劇變,該制度的強化實際上從反面還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存在的危機(當然這種危機還包括中外的沖突、封建勢力阻礙資本主義萌芽和對外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等內容)?;谶@樣的認識,筆者認為,選擇前三課內容更能突出明清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也能反映本節(jié)課的中心和主題。 究竟如何在突出這一中心的同時增強中考歷史單元復習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呢?這涉及到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問題。學生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教學活動如果沒有學生積極參與和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就不會產生好的效果。在本節(jié)復習課中,我根據課標、教材和中考指導用書,采取“知識梳理+專題復習”的教學模式,既引導學生翻閱教材,梳理中考考點,夯實基礎知識,又在此基礎上緊扣重點內容,引導學生構建知識框架,揭示教學內容之間前后內在聯系,從小專題到大專題引導學生歸納零散知識,并以問題的形式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由于中考有成績考核要求,學生是學習和考試的主體,故本復習課在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梳理和專題復習的同時,還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對歷史知識的歸納總結,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這樣以學生的“學”為中心,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教學實踐證明,這種“知識梳理+專題復習”的講練結合模式,不僅較好地完成了初三中考背景下的教學任務,而且也有利于檢測學生是否達成了教學目標。 (注:本教學設計經過壓縮修改后以“《七下第三單元第15、16、17課》”為題于2018年1月獲南京市教學研究室組織的南京市初中歷史優(yōu)秀課堂教學案例評比一等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