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 春秋 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 簡介 《呂氏春秋》是由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集合門客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于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前夕。此書以儒家學說為主干,以道家理論為基礎,以名、法、墨、農(nóng)、兵、陰陽家思想學說為素材,熔諸子百家學說于一爐,閃爍著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呂不韋想以此作為秦國一統(tǒng)天下后的思想,但后來執(zhí)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儒家在內(nèi)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呂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戰(zhàn)國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書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 經(jīng)典名句 01. 人之情,不能樂其所不安, 不能得于其所不樂。 解釋:人之常情,不能在不安心的環(huán)境中生存,民不安,則不能快樂。 任力者故勞,任人者故逸。 解釋:依憑自己的力量,所以勞累;依憑眾人的力量,所以輕松。 察己可以知人, 察古可以知今。 解釋:通過體察自己可以知道他人,通過研究歷史可以了解當下。 尺之木必有節(jié)目, 寸之玉必有瑕瓋。 解釋:一尺長的木材會有節(jié)疤,一寸見方的玉石會有下次。喻指人無完人,選賢舉能應該求其大善,而不應該責其小過。 欲勝人者必先自勝, 欲論人者必先自論, 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解釋:想要戰(zhàn)勝別人,必定要先戰(zhàn)勝自己;想要評論別人,必定要先使自身沒有缺點;要想知道別人,必定要先知道自己。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 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解釋:石頭可以擊碎,但不能改變它的堅硬;朱砂可以研成粉,但不能改變它赤紅的顏色。 02. 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 解釋:善于學習的人,能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以繩墨取木, 則宮室不成矣。 解釋:如果木材完全合乎繩墨的標準才取為直材,這樣宮室就建不成了。 得十良馬,不若得一伯樂; 得十良劍,不若得一歐冶; 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解釋:得到十匹好馬,不如得到一個善于相馬的伯樂;得到十把利劍,不如得到善于鑄劍的歐冶子;得到土地千里,不如得到一個圣人。 不知而自以為知, 百禍之宗也。 解釋:不知道卻自認為知道,這是一切禍害的根源。 水出于山而走于海, 水非惡山而欲海也, 高下使之然也。 解釋:水從山中流入大海,并非是由于水不喜愛大山而想去大海,只是由于山和海的地勢不同。 類同相召,氣同則合, 聲比則應。 解釋:相同一類的事物,就會相互招引,相同一類的物體就會互相投合,相同一類的聲音就會相互應和。 03. 凡論人心,觀事傳, 不可不熟,不可不深。 解釋:凡是衡量人心,觀察事物,不可不深思熟慮,不可不深入細致。熟:深思熟慮。深:深入細致。 疾萬變,藥亦萬變。 解釋:疾病有上萬種變化,使用的藥物也有上萬種變化。意喻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 是非之經(jīng),不可不分。 解釋:有的言辭看似是錯誤的,但是實際上卻是正確的;有的話看似是對的,但實際上卻是錯誤的。正確和錯誤不可以不分清界限。 凡作亂之人,禍希不及身。 解釋:那些挑起事端、制造禍亂的人,災禍沒有不降臨到他們身上的。 形不動則精不流, 精不流則氣郁。 解釋:人如果不運動,精氣便不會有效的運輸和流動;精氣如果不能流動,便會導致氣血郁滯不暢。 全則必缺,極則必反。 解釋:太全了就一定會有缺失,事物發(fā)展到了頂點,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zhuǎn)化。 |
|
來自: 靈魂醫(yī)學 > 《人物、歷史、啟迪》